第01版:一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链条“管家式服务”,打造“马场生态圈”
  复旦科技园南部主园区以集成电路为核心产业,拟在北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周边5公里范围内,以轻资产的方式新增1.5—2万方左右的物理空间,用于建设专业验证中心,小试、中试以及产业化培育平台,借助学校的校友资源引入行业龙头企业、业内金融资本,共同打造未来产业新动能。

  ■记者  沈莹  文/摄

  4月6日,关冰涛的创业项目“新一代氘代化学品制备技术与产业化”从1061个报名项目中脱颖而出,一举拿下了第七届上海·杨浦“创业之星”大赛的初创企业赛道第一名。这位43岁的复旦大学化学系青年研究员,常年在实验室埋首伏案做研究。

  “是复旦科技园带我走出象牙塔,学会转变角色,去迈出学术成果转化的第一步。”在“十年磨一剑”的潜心钻研下,关冰涛先是申请到了药物分子合成核心技术专利,而后又在复旦大学科技园的“循循善诱”下加深了对市场需求的理解,才有了如今的破茧成蝶。

  关冰涛所感激的“伯乐”——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主园区,位于复旦大学邯郸校区东南侧,总面积7.2万平方米。

  自2000年开园以来,园区一直在探索技术转化的路径,致力于将高校中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与商业价值。园区企业60%左右与复旦大学有关,先后有复旦复华、复旦微电子、复旦水务等学校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以复旦微电子为代表的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去年的营业收入达到35.39亿元。

  从“实验室里才华横溢的年轻学者”到“创业之星”

  关冰涛的成长之路始于一场“7分钟路演”。

  去年12月9日下午,由复旦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主办,复旦科技园协办的复旦大学科技成果项目路演对接会在上海举行。路演现场坐无虚席,连走廊上都站着不少人。

  当天,共有6位复旦大学的老师带着自己的项目参加了这场路演,关冰涛正是其中一位。面对台下企业方、投资人热切的目光,关冰涛紧张又充满底气地完成了演讲。

  面对投资者,学会描绘商业前景很重要。当时,关冰涛的新一代氘代化学品制备技术已经在创新药领域有了一些制作药物中间体的被动订单,“那时候觉得这个订单不大,太微不足道,不好意思写进PPT。” 复旦科技园的招商租赁部总监孙炅告诉他,不仅要把已有订单补充进去,还要突出新一代氘代化学品制备技术可以应用的具体例子,同时对意向客户进行详细描述,因为这些恰恰能够证明研究成果的商业价值。“现有被动订单虽然金额小,却是具有可延续性的”。

  “我以前只会写学术报告,孙老师跟我说这样不行,

  (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要在PPT里减少化学技术的比重,突出专利的不可替代性,突出团队的背景实力。”关冰涛回忆起当时反复修改演讲PPT的情景,感觉就像在光线幽暗的房间里,有人为他打开了一扇天窗。

  路演对接会结束后,关冰涛的朋友圈一夜之间“扩容”,不少感兴趣的投资人和企业方添加他的微信。频繁的互动交流,让关冰涛对项目的商业价值进行了更好地梳理。这为之后他在“创业之星”大赛中胜出奠定了基础。

  在复旦科技园的全链条悉心孵化下,关冰涛不仅获得了200万元人民币的启动扶持资金,而且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如今正在筹划尽快推进公司实验室的建立,希望通过增加研发人员和研发费用的投入,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产品的中试和量产。

  在复旦大学科技园总经理荆勇的眼中,这些实验室里才华横溢的年轻学者,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创业之星。“科技园也到了需要转变角色的时候了,从原本的保姆式服务转向管家式服务,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让这些创新的幼苗沐浴充足的阳光和雨水,获得更多的喝彩和掌声。”

  打造“马场生态圈”三年计划,更重要的是决心

  作为第三方服务机构,复旦科技园一直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联合复旦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资产经营公司共同组建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搭建创业者与投资人更紧密的交流平台,定期组织科技成果对接推介会,累计推介学校科研成果近百项。园区内,还特别设立了复旦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复旦科技园工作站,保障复旦大学教师、学生和校友基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创业孵化需要,为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提供支持。

  “其实每个项目在我眼里都是一样的,这些项目的成功就证明我们摸索出了一套可复制的成功模式。”荆勇说,就像在养马场里,马种的优劣、饲料的良莠、销售的高低都不是判断良驹与否的标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知道了,打造一个马场生态圈才是挑出好马的最佳方法。”

  荆勇口中的“马场生态圈”就是当下圈内最热的“概念验证中心”。“坐收渔利”的科技地产模式已日渐出局,通过打造专业的“概念验证中心”对高校涌现的创新项目进行有效甄选,提供管家式服务,从早期和早早期开始介入项目发展,不仅能够让科技园区完成转型,也能够帮助这些创新幼苗增加存活率。

  参加各类创业大赛亦属于未来“概念验证中心”的一个环节。毕业于复旦大学98届国政系的荆勇对未来踌躇满志,他拟定了一个三年计划,打造复旦科技园产业集群,形成南北呼应的发展新格局。

  据介绍,目前复旦科技园南部主园区以集成电路为核心产业,拟在北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周边5公里范围内,以轻资产的方式新增1.5—2万方左右的物理空间,用于建设专业验证中心,小试、中试以及产业化培育平台,借助学校的校友资源引入行业龙头企业、业内金融资本,共同打造未来产业新动能。

  科技园不仅仅是企业的服务者,还是打造“马场生态圈”的养马人,更是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助推者。在荆勇对未来的畅想中,这一切就像在晨雾中登山,抬头看到山顶的亮光,分不清是车灯还是日出,而比起独具的慧眼、上山的路径,更重要的还是登山的决心。“无论是创业者还是一路陪跑的科技园区,80%的坚持,佐以20%的好运气,才有可能欣赏到最美的日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突出规划前瞻性引领性
区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十五次会议
全链条“管家式服务”,打造“马场生态圈”
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铸魂育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报头
杨浦时报一版要闻01全链条“管家式服务”,打造“马场生态圈” 2023-06-06 2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