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民营企业真正有“获得感”

  ■潘高峰  吴丹璐   胡幸阳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世界经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中国用实实在在的顶层设计,为当前社会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关切一锤定音。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日前发布。“意见”从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政策支持、法治保障,以及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等八个方面,提出31条具体举措,令社会各界尤其是民营企业家们欢欣鼓舞。

  中小企业正是市场活力的直接来源

  民营经济与中小企业互为主体,民营企业中九成以上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中九成以上是民营企业。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尤为重要的是呵护中小企业的生命线。

  近年来,民营经济增长放缓,预期减弱,与中小企业面临的发展困境有着密切联系。中小企业本身竞争能力较弱,也缺乏抗风险机制,面对经济波动、市场震荡,冲击感强烈,甚至会遭遇生存危机。可以说,中小企业的“痛”,也是民营经济之“痛”。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社会有需求,市场有期待。尤其是在当前宏观背景下,促就业、稳增长、扩大内需,乃至整体提升社会经济发展信心,都需要民营经济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以上海为例。从散发着烟火气的街边小店,到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关键一环;从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百舸争流,到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导产业成果涌现——民营经济一直是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2年,上海民营经济运行深度回调后逐步恢复,全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21万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7.1%;全年上海民营企业缴纳税金4666.4亿元,占全市比重达32.7%。在上海企业百强榜中,有49家是民营企业。2022年发布的上海市百强民营企业,营收总额达到2.53万亿元,同比增长18.6%。目前,上海已认定501家民营企业总部,业务涵盖制造业、信息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等多个领域。

  当人们谈及经济复苏时,总会提及“市场活力”一词。中小企业正是市场活力的直接来源。无数个街边的店、市郊的厂藏着的是百姓生计,是城市发展的“烟火气”,更是经济活动的“毛细血管”。中小企业为国家贡献了50%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毫无疑问是改善民生、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中小企业的发展遭遇许多问题。融资难、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足等,都导致中小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受限。近年来,政府部门也持续出台一系列惠企、助企政策,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大对中小企业帮扶力度,各地方也相继推出政策“组合拳”,为中小企业纾困解忧。但随着时间推移,短期的纾困措施效果开始变得局限,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还需要解决更多根本性问题。

  近年来,创新型、成长型民营企业为上海民营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涌现出一批创新能力强、业态模式新、质量品牌优、管理水平高的行业领军企业。2022年,上海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八成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均超过九成。上海的民营企业还吸纳了七成左右的新增就业人口,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

  稳预期,就能让企业在关键时刻不再犹豫、观望

  当前,由于内外部因素交织,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确遇到一些困难。这种时刻,更考验发展环境的健康程度、发展政策的科学与否。此次出台的“意见”无疑向社会和市场释放了明确而积极的信号。

  比如“意见”指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这不是简单说说,而是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实下来。“意见”第19条就明确指出,要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

  比如,在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上,要求定期推出市场干预行为负面清单,及时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在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上,明确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在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上,强调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在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上,提出为资本设立“红绿灯”,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

  这些安排,无不切中时下民营经济和民企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难题,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扫清障碍和阻力。除了政策本身,更传递了国家对于民营经济发展困难与需求予以清晰认识与及时回应的能力与态度,这对于稳住民营经济发展信心与预期,尤为关键。

  稳预期有多重要?笔者这些年走访民营企业时,不止一次见过这样的情况:有些前沿领域的企业,如新兴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在关键发展阶段似乎缺了点魄力,不舍得花“血本”投资。企业家坦陈,并非不看好整个行业的前景,而是担心管理政策的不确定性,怕“万一出台限制性政策,我们前期的投入可能就打水漂了”。

  可见,稳住市场的预期,就能让企业在关键时刻不再犹豫、观望,不会遗憾错过发展壮大的黄金窗口期。为此,需要方方面面形成合力。一方面,要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及时出台精准、稳定、有实效的政策。各职能部门要强化政策沟通和预期引导,让民营企业家们在涉企政策、规划、标准的制定和评估等环节充分参与。在内外不确定因素增多叠加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当下,还要增强前瞻预判能力,做好法律、政策储备,避免“拍脑袋”式决策。

  政策试点证明效果后,则应以法律形式固化,通过建设法治化的环境,避免朝令夕改等情况出现,让民营企业心里更有底,一心一意谋发展。

  另一方面,对民营经济的监管要公平、规范、简约,杜绝选择性执法和让企业“自证清白”式监管等,增强监管制度和执行手势的稳定性、可预期性。监管部门应多做促进的事,不干拆台的活——监管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为了促进更好的发展。

  “毛细血管”的疏通非一日之功

  在现实层面,“毛细血管”的疏通非一日之功,对中小企业的帮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细化考虑。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只是第一步,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对其的帮扶流程、帮扶形式一定会区别于大企业,更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还亟待出台。最重要的是,只有真正地从中小企业的角度出发,体察他们的特点、需求、困难,才能营造良好的创业和政策环境,进而带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经济正循环。

  同时,“意见”明确要求持续营造关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社会氛围,包括坚决抵制、及时批驳澄清否定和弱化民营经济的错误言论与做法;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舆论环境和时代氛围,对民营经济人士合法经营中出现的失误失败给予理解、宽容、帮助。这些都会让民营企业家对“自己人”身份更加认同,起到“稳定人心、鼓舞人心、凝聚人心”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意见”在这方面也有安排。比如关于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提到规范政治安排,完善相关综合评价体系,稳妥做好推荐优秀民营经济人士作为各级人大代表候选人、政协委员人选工作,发挥工商联在民营经济人士有序政治参与中的主渠道作用。

  当然,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意见”的出台只是起点,要让民企和民营企业家真正有“获得感”,科学、高效的政策落地与执行必不可少。

  (来源:解放日报、新民晚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让民营企业真正有“获得感”
深化改革,释放创新活力
杨浦时报评论05让民营企业真正有“获得感” 2023-08-01 2 2023年08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