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沈莹
对于学生们来说,下课铃声就是最美妙的旋律。这“课间十分钟”,学生们能做些什么?如何更好地利用和度过?
手指操看画展,动静结合
“叮——”下课铃声一响,打虎山路第一小学三(6)班的学生们玩起了“翻花绳”的游戏,跟着老师的指导,一双双灵巧的小手翻出了有趣的花样。利用这“课间十分钟”,孩子们通过集体指尖游戏放松了学习带来的紧张情绪。
为尊重教育劳逸结合的规律,解放孩子爱自由爱探索的天性,近年来,上海市杨浦区打一小学教育集团积极落实“双减”“五项管理”要求,学校在兼顾安全和秩序的同时,绞尽脑汁想办法让孩子们的“课间十分钟”变得有趣有料。
“课间我喜欢去摇篮艺术厅!”五(10)班的学生说,艺术厅有摇篮画廊可以欣赏画作。
“我们班级的孩子喜欢在课间去学校的各种智慧空间探索。”三(6)班班主任林晓菲介绍,打一小学在课间完全开放各智慧空间,孩子们可以到“摇篮农场”近距离观察植物生长,可以到朗读亭去诗词朗诵,可以参观校园十景,可以开展“手指操”等游戏活动,课间得到适当休息,提高下一堂课的学习效率。
孩子们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在这些动静结合的活动中自由选择,享受“课间十分钟”的快乐。
课间,大厅里的阅读机器和健身机器前,全是孩子们络绎不绝的身影。古诗欣赏、国学诵读、汉字拼写,形式丰富多样,动动手指就可以在阅读机器的大屏幕上尽享读书的乐趣。
健身机器则用体能训练和文学挑战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一边开合跳一边背古诗,达到趣味健身的目的。
“孩子们喜欢怎样的活动?”“怎样合理利用现有的空间安排活动?”今年11月,上海市杨浦区打一小学教育集团以问题、需求为导向,开展“我的活动我做主”课间活动调研,听取师生、家长建议,征集活动内容,设计了走廊活动、桌面活动、室外活动和场馆活动,并评选出25个“最受欢迎活动”。
快乐享受“课间十分钟”的前提是安全保障。学校通过制定《课间活动师生行为指南》,为护导老师巡视、带班老师指导、学生活动要求、活动器材管理等提供指引,规范过程管理,上好“安全活动第一课”。
在操场上“放飞”中国传统游戏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杨浦北校特意将低年级学生的教室安排在较低楼层,就是为了方便学生们在“课间十分钟”走出教室去操场小小“放飞”一下,呼吸新鲜空气,活动活动筋骨。
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杨浦北校利用学校特色课程《中国传统游戏》来丰富学生们的“课间十分钟”,活动内容选取了中国各地流传较广的传统游戏,作为学生的课间游戏内容。
操场上,孩子们开心地玩着传统游戏,“1、2、3木头人”,一年级学生听到口令之后,迅速摆好一动不动的姿势,但也有孩子忍不住笑了起来,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这个孩子成了“木头人”的指引者。
“滚铁环”“挑帮帮”,让孩子们玩成一片。“两枚橄榄核”“一纸同心圆”,简单的玩具也可以让他们围在一起玩很久,积极地思考与讨论,不断挑战努力赢得胜利的他们学会合作,感受进取的快乐。
此外,学校还设置微课帮助学生掌握游戏规则,在游戏过程中,增加对中国历史、民俗知识的了解,提升协调能力、思维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同时,培养规则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课堂上学习,在课堂外操练。传统游戏让“课间十分钟”不仅成为了“五育并举”的演练场,也成为了让学生个性成长的活舞台。
坚持“五项管理”,共同激活“课间十分钟”
“我希望孩子该学的时候认真学,该玩的时候开开心心玩,在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健康成长。”一名家长表示。
自2021年1月以来,国家教育部连续发布5个重要文件,对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工作提出要求,深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杨浦区教育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五项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指出:小学阶段学校每班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鼓励初高中逐步增加课时,合理安排并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各1小时,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课间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和校园体育活动。
近年来,杨浦区各所学校积极探索,在兼顾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制度规范让学生们在学习之余享受课堂外的时间,收获锻炼和快乐。各所学校集思广益,通过开展体育活动、传统游戏、艺术熏陶、劳动教育等,激活宝贵的“课间十分钟”,拒绝“课间圈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