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欢 孙云
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上海有一份特殊的使命:这座城市不仅要成为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开路先锋”,也要在城市治理上创造样板,在凸显城市的人本价值上成为范例。
人民是城市的主人,是城市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也是一座城市最可依靠、最应凝聚的力量所在。基于这样的认识,人民城市的各项工作,特别是民生和城市治理工作,都应体现更深、更实的人民情怀。
“美丽家园”,要“颜值”更要“内核”
家门口的关键小事,也是城市发展中的民生大事。
今年是上海深化建设新时代“美丽家园”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年。这项行动计划围绕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通过消除安全隐患、增加房屋功能、改善居住环境等多方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居住品质。截至10月底,全市今年实施老旧小区改造超过1300万平方米,投资额约57亿元,让329个老旧小区换新颜,受益居民达16万户。
青浦章浜社区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实打实的老旧社区。社区内道路狭窄,以前有6堵围墙,把两个小区分割成6片独立区域,导致社区内有很多断头路,居民出行不便。青浦区夏阳街道章浜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顾婕以“美丽家园”改造为契机,拆掉6堵围墙,打通断头路,小区从南到北畅通无阻,“堵心墙”变成了“顺心路”。
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事关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工程、提升城市功能的重大发展工程、增强城市韧性的重大治理工程。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不能做“面子工程”,放几盆花、搭几把椅子,看起来漂亮,但难题不解决,居民生活仍然不便利,改造就是失败的。“面子”“里子”都发生实实在在的变化,内外兼修,“旧地升温”,解决痛点和堵点,才能让居民真真切切感受到幸福感。
今年8月,杨浦区人民建议征集办牵头,就杨浦区延吉东路1弄、5弄和松花江路40弄三个小区的“美丽家园”改建项目,尝试开展专项的“人民建议”征集活动。活动中,居民们共反馈了33条意见和建议,涉及小区管理的方方面面。采纳居民们的“金点子”后,“美丽家园”改造方案变得充实而有针对性,把小区积累的管理难点和矛盾一次性解决了。
从居民意愿出发,将群众关切的小区环境、停车位、生活配套服务设施的改善放在首位,改造成果让群众“打分”,居民获得感大幅提升。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导向,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才能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如今,申城许多老旧小区开展“美丽家园+”工程,重视从“房屋修缮”向“城市更新整体效能提升”和“促进修缮与综合治理融合发展”转变,精心工作、精益求精,聚焦难点、突破重点,有效改造了小区的屋面、外立面、路面、非机动车停车棚,还切实做好管线入地、绿化补种等,更好地为城区建设管理把脉、会诊、施治,在更新环境、消除隐患中为人民群众创造宜居的生活空间。
标本兼治,“颜值”和“内核”比翼齐飞,“美丽家园”行动,让老旧小区焕然一新,居民们的生活也将越来越美好。
让社区干部有时间上门拉家常
“同坐一条板凳拉家常”,这是浦东新区周浦镇人大代表张玉英做了十余年社区工作的心得体会。不过,经常到居民家里聊天谈心这件事,对于不少社区干部来说,却不那么容易——因为,他们的时间和精力被大量事务性工作占据。
就拿每个社区干部都很熟悉的“台账”来说,小小一个居委会,对口许多部门。接到指令,就要赶紧行动起来,摸排对象、整理资料、填写表格……一本台账的工作量尚可承受,但每一个条线都要一份台账,积累起来,工作量可就很可观了。所以,社区工作者经常形容社区工作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人手本就不多的社区里,这么多线头要同时穿过同一个针眼,难度可想而知。
为居村组织减负是近年来的一项重要工作,正在全市范围内深入推进。
今年4月,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为居村组织减负的若干措施》,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44项不再由居村组织出具的证明目录》,围绕“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全面清理规范居村组织出具的证明,通知各相关单位取消各类“不必要证明”“无法证明的证明”“重复循环证明”等。
最近,杨浦区殷行街道又在全市创新试点给两个居民区的居委会干部配上了“数字小秘书”——数治助手,通过数字孪生等技术,重点解决社区干部的一大痛点——“台账越来越多,重复填报累人。”
试点下来,效果相当不错。前段时间,市一(2)、市二(1)两个居民区要通知约400名残疾人做入户调查,如果按照原先的打电话来计算工作量,每通电话平均花上三五分钟,顺利的话也要二三十个小时才能全部通知到。而且,个别比较谨慎的市民还把通知电话当成了电诈,一来二去的解释更费口舌,所以,市一(2)居民区书记朱庆说:“以前打电话通知居民,经常打得耳朵疼。”
如今,朱庆和同事们再也不会为了打电话通知居民而“耳朵疼”了,因为,数治助手可以根据不同的设置条件一键生成相应名单,再由AI话务员一键呼叫,配合短信通知,把居委会干部从打几天电话的繁重工作中解脱出来。
减负成效明显。“以前陷在事务堆里,居委会的门可能都出不去,而现在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走访居民,去了解真实需要。”朱庆说,现在她可以抽出时间和老人拉家常,了解到他们渴望看看外面世界的想法后,定制了VR沉浸式党课模块加入到数治助手中,让老人可以足不出“沪”观摩全国70余个红色场馆,老人们非常高兴。
片区赋能则是徐汇区探索的一项新做法。比如说,徐家汇街道采用“资源整合+组团推进”模式,鼓励各类主体参与片区治理,搭建“璀璨生活同行人”“璀璨生活节”两个平台,效率明显高于居民区“单兵作战”,既给社区减了负,又让社区生活更“璀璨”。
数字化、片区化,这些都是基层社区在减负过程中摸索创新的有效做法。基层减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各条线都应拿出切实举措,进一步推动基层减负增能。
从“人民视角”出发,做真正“叫好又叫座”的事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首提地,上海有一份特殊的使命:这座城市不仅要成为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开路先锋”,也要在城市治理上创造样板,在凸显城市的人本价值上成为范例。
对一座拥有近25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来说,这个层面的努力有着尤为特殊的意义——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精髓要义,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乃至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初心,这是一个重要的窗口,也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本质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此番对上海强调,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城市规划和执行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
“全面践行”,道出对人民城市建设的深层期许——这一重要理念应当贯穿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治理方方面面,植根城市血脉;同时,对“人民”的理解也应当是全方位的,人民是城市的主人,是城市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也是一座城市最可依靠、最应凝聚的力量所在。
基于这样的认识,人民城市的各项工作,特别是民生和城市治理工作,都应体现更深、更实的人民情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项决策都应考虑能否真正顺应民心、凝聚人心。上海近年力推“民心工程”,要真正将民生工作做到人民心坎上,就必须多算“大账”,在必要时果断投入资源、付诸行动、体现韧劲;必须坚持实而又实,切实回应关切解决问题,不断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必须同步推动机制创新,善于从“解决一个问题”上升到“解决一类问题”,让好事实事可持续、广覆盖。
四年前,提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当天,习近平总书记还在上海首次阐述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要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打造共同体,意味着各项决策、规划出台伊始,就不能将人民群众视作简单的“工作对象”,而应充分考量吸纳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以“人民视角”考虑问题,由人民群众一起来谋划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超大城市治理,必须充分尊重人民首创、保障人人有序参与;评价各项工作的质量高下,自然也应以人民的满意度、幸福感为根本标尺,做真正“叫好又叫座”的事。
超大城市是个复杂巨系统,时移世易,城市治理需要同步调用新工具、新方法,尤其是强化数字赋能,通过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治理质效,让城市变得更加安全、更加智慧。与此同时,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传统使命,“走访”“认人”“敲门”这些传统办法,在任何时代都是不会过时的。“人民城市”的高效能治理,应当体现新老办法的“双轮驱动”、相得益彰,真正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所具有的独特制度优势。
(来源:新民晚报、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