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全区广大职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工会十八大精神,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积极投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火热实践,为推动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持续提升上海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助力杨浦创新发展再出发作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一大批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有力彰显了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国工会十八大精神和区委提出的“人民城市新实践、创新发展再出发”目标任务,聚焦“以忠诚可靠赓续工人阶级政治本色、以劳动创造担当工人阶级使命任务、以过硬本领展现工人阶级时代风采、以团结奋斗弘扬工人阶级崇高品格”,杨浦区总工会组织劳模先进代表就“如何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发挥好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分享创新,梳理亮点,总结经验,供读者学习交流。
扎根三尺讲台,坚守使命追求
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德育特级教师、语文高级教师 张璇
“记得开学第一课上我为学生们准备了四件礼物,让大家来说说礼物背后的含义。同学们说棉花糖意味着内心的甜蜜、温暖;文件袋是指要学会归纳和整理;橡皮则表示要学会不断地修正;记号笔的含义是要保持内心纯良的底色。大家想的寓意,比我想的还要精彩。”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德育特级教师、语文高级教师张璇说道。
润物无声,用细微的美好滋养学生的心灵,这是张璇多年来一直坚持的育人方法。把情操陶冶、责任心、创新意识、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等,伴随着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撒播到学生心中,为学生点亮心灯。
立足三尺讲台,引领生命成长。“在杨浦高级中学的校园里有一棵枝繁叶茂的雪松,那就是我们老师眼里学生未来的模样。让孩子们根扎得正,扎得深,就能枝繁叶茂,成长为参天大树,成长为国家的有用之材、栋梁之材,这是我们老师一生为之努力奋斗的事业。” 张璇坦言。
教师是燃灯者,自身理想信念坚定,才能引领人向上向善。作为一名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劳动者,作为一名劳模精神的传承者,张璇深感自己肩上责任之重。不仅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还要自觉发挥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带领更多人以教育家精神自我激励,以忠诚可靠赓续工人阶级政治本色,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把每个孩子培养成才。
“扎根在这座城市做好教育,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事。这也同样激励着我,要将上海的红色基因融入到教育的血脉之中,立德树人,担负起把上海的精神文化传承下去的重任,做好下一代的‘筑梦工程师’,引导孩子们成为绘就上海发展民族复兴蓝图的执笔人。” 张璇表示。
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共建人民城市新样板
上海市杨浦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副主任 徐文亮
“创业难,在不熟悉的全新环境中,没有启动资金、没有人脉、没有资源,创业更是难上加难。”这是哈佛大学顾博士回国创业之初的感慨,同样也是一大批海创人才面临的难题。对于这些初创期人才项目,杨浦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努力为其解决后顾之忧,真正让人才感受到尊重与关爱。
“最高200万元启动资金、200平方米办公用房和80平方米人才公寓租金减免优惠,医疗健康、子女就读等生活保障,并有专人提醒或代为办理,类似这些‘福利’,让许多创业人才在杨浦安心、安身、安业。” 杨浦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徐文亮介绍。
当前,杨浦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工业杨浦-知识杨浦-创新杨浦”的转型之路,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
杨浦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依托“人民城市”释放的强大磁场,借力上海“海聚英才”品牌影响力,打造更大舞台供人才施展抱负。如市区联合举办“人民城市·海聚英才”滨江论坛,推动国际化精英人才加速集聚。发挥“以赛引才”“以赛聚才”集成效应,连续举办八届杨浦“创业之星”大赛,发掘出优刻得、清鹤科技、道客网络等一批独角兽企业。
杨浦作为国内顶尖高校汇聚地、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全市约三分之一“两院”院士在杨浦工作或生活。为强化院士智力辐射,开展将遇·院士对话、“院士智汇”等系列活动,推出“院士会客厅”“院士工作室”等资源平台,为杨浦创新发展集四海之气、聚八方之智。至此,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彼此成就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徐文亮表示,“我们用心用情做好各路创客‘娘家人’,通过‘创新+创业’两栖发展体系、‘资金+基金’融资体系,构建人才创新创业最优生态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未来,我们将抓住时代机遇,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和舍我其谁的冲劲,围绕‘人民城市新实践,创新发展再出发’的目标任务,把握内在机理,抓牢创新‘四力’,奋力推动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让每一颗梦想的种子都能在这里成长为参天大树。”徐文亮表示。
微光成炬,点亮窗口改革之光
上海市杨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许可科科长 陈慧青
秉承着勇于创新的劳模精神、辛勤劳动的劳动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杨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许可科科长陈慧青和科室伙伴们找准“创新四力”的发力点,专门打造了悦“young”工作室服务品牌,让政务服务迭代升级、蝶变创新,力图为企业提供集成性的市场监管服务。从当好企业培育的“金牌店小二”,到做好企业的“最佳合伙人”,再到争当“创新先行者”,实现市场监管人专业规范和创新服务的双向奔赴。
如何让窗口服务融入区域发展大局中、让改革之花在窗口绽放?陈慧青将目光投向业务办理中找不到、不会办、办不成等问题,思考如何打破服务“茧房”,创造全新的办事体验。“我们专门推出了疑难业务窗口。在这里,我们为抖音、美团、千寻位置等重点企业开辟‘绿色通道’;为连锁企业提供批量审批服务,一天内为联通近两百家分支机构办理负责人变更;为老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加快老企业改制步伐。” 陈慧青介绍道。
窗口不仅仅能做好材料的“输入口”,也能成为政策的“输出口”。陈慧青和科室伙伴们构思了“‘悦’月讲”小课堂、许可“线上样板房”等政策解读数字产品,通过云展示企业登记和行政许可审查要点,实现申请人足不出户即可知晓办理要求,让企业“看得懂、办得明白”。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我将用行动诠释市场监管人忠诚、担当、公平、法治的责任与使命,积极践行杨浦创新发展再出发!” 陈慧青表示。
用心让北斗时空智能走进千家万户
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副总裁、工会主席 周彦琼
谈及团队初心,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副总裁、工会主席表示,“八年前,面对将要完成全球组网的北斗三号系统,如何让中国人能够不依赖于GPS,如何能够让高精度定位能力与北斗系统合力替代国外的卫星系统,让各行各业,让老百姓的生活发生改变,这是我加入到千寻位置创始团队的初心。”
为了实现汽车行业更加精准可靠的要求,周彦琼团队把航空产业才使用的“完好性”能力引入到汽车中;为了让沙漠、海洋以及偏远山区的人们也能够用上北斗高精度服务,他们三年磨一剑,打造出“星基”能力;为了全面降低各行各业使用精准时空能力的门槛,他们努力实现了全链路技术闭环。
“今天,我们已经把精准到厘米级的定位能力,变成随处可及、随需而用、低门槛、低成本的公共服务,从行业专属走向千家万户,从千寻一家公司独行到万千伙伴同行并进。” 周彦琼介绍道。
如今,有近100万辆行驶在公路上搭载千寻服务的智能汽车、500万辆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共享单车,2500万部拥有车道级导航能力的手机、18亿部时刻不离手的智能手机都有千寻位置的身影,千寻的服务还将应用到城市治理、交通、电网、农业、应急、港口、能源等各行各业。
“作为一名北斗产业从业者,很荣幸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我的心中既有骄傲和激动,但更多的却是感恩与责任。我明白这份荣誉对于北斗时空智能产业的意义,对于我们这群北斗人的责任和使命,这是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 周彦琼感慨道。
风貌的重现 奋斗的延续
上海创寓智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 军
228街坊作为上海首批城市更新示范项目之一,是创寓公司今年倾力打造的重点项目。在228街坊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让老建筑在保留历史底蕴的同时,焕发新的活力是摆在上海创寓智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军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在区相关部门及街道的指导下,陈军与团队一起进行研究分析,坚持创新理念,秉持“修旧如旧、整旧出新”的原则,最大程度保留了素墙红瓦的建筑外观、简约明快的建筑线条,以及邻里共享的建筑理念,释放中心草坪等公共空间,同时在建筑中融入科技元素,如将透光屏幕、立体投影和智慧管理系统嵌入其中,起到了较好效果。
“在整个项目运营中,我们坚持既要接地气、也要很洋气,既要烟火气、也要很精致,既要有人气、也要有朝气,为全年龄段人群提供有品质的娱乐、休闲、就餐、文化等空间及服务,真正成为一个留得住历史、摸得着当下、看得见未来、品得出时尚的样板街坊。听到大家在参观228街坊时,一句句‘老灵老’‘蛮好蛮好’的赞美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陈军表示。
五一开业以来,228街坊先后联动新世界集团、长白新村街道等优质资源,组织开展国潮优品市集、单身青年交友、夏日睦邻市集等10余场大型活动,其中五一主题活动和十一系列活动分别举办了6天和9天,吸引了大量居民群众打卡参与,为他们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近年来,创寓公司积极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大力弘扬担当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为杨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