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民城市,民生与发展如何相互赋能

  在杨浦滨江这条汇集红色文化、生态绿色和工业锈色的景观带上,百年沧桑与摩登时尚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如果把杨浦看作一张弓,那么弓身就是15.5公里长的杨浦滨江岸线。杨浦始终坚持把更多的公共空间、绿色空间留给人民,全力打造人民城市建设示范区,让来者心动、观者心悦、居者心怡。■王子亮 摄

  ■郝海波 方翔 屠瑜

  高质量发展,应当是体现人本理念的发展、能够增进民生福祉的发展。人民城市需要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同时,“民生”与“发展”本身也是一体的。需求多元化的时代,民生工作推进得当,有助于增强城市活力,往往也是经济发展的机遇所在、增长点所在,有丰富潜力可挖。

  人民城市,人民至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也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指向。

  当温暖“上云”

  上午10点多,杨浦区五角场街道的社区救助顾问周玉娇,与居委会工作人员一起来到了航天居民区的白女士家中,开展上门走访。白女士的丈夫三年前患了重病,上个月不幸离世。儿子还在读大学。长期的医疗费用支出,导致家庭经济困难。街道和居委会在详细了解情况后,为白女士申请了低收入家庭医疗救助,还为她的儿子申请了助学金。

  “最近手肌腱断裂,需要时间恢复,他们也很帮忙,给我各方面的医药费报销。航天居委会还有五角场街道,对我们家里的情况了解得很全面,各方面都帮助到了我们。”白女士说。

  街道和居委会是在“温暖云”系统梳理重点关注对象时,通过叠加“失业人员”“医疗救助”多重标签,关注到白女士家的。五角场街道“温暖云”系统将辖区内优抚对象、重残无业等困难人群进行内部标注,社区工作人员在日常走访中,根据这些标注能够精准掌握辖区内困难人群的情况和需求,及时提供帮扶救助。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基层治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在上海市杨浦区,数字技术和“云系统”等智能平台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社区治理精细化水平,助力社区更精准地提供服务,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

  周玉娇表示:“这个平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便捷的方式,收集困难群众的一些需求,一些状态的变化,提高我们救助的效率。”

  市域是社会治理宏观和微观的转承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当前,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发展,数字化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日益融入市域社会治理各领域、全过程。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全方位赋能公共服务新模式。上海的“一网通办”、浙江的“最多跑一次”、安徽的“皖事通”等,为构建新型政务服务体系提供了鲜活经验。随着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信息系统互认共享工作的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范围不断扩大,真正实现了“让群众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实践表明,打造智慧康养、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智慧场景,构筑个人全生命周期和企业全经营周期的服务链条,能够提高公共服务要素配置率、使用率和有效性。

  依托数字技术,能更好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激发市域社会治理活力。善用数字化手段,可增进政府部门与广大群众的有效互动,凝聚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和共识,形成共同推进社会治理的合力。比如,江苏南京探索线下网格与“掌上云社区”衔接联动,将居民参与平安建设、文明创建、助老帮扶等共治内容量化为网格积分,创建“网格+积分制”社会治理模式。数字技术拓展了公民有序参与的渠道和方式,让社会治理更加接地气,有力推动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对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展望未来,顺应数字时代发展趋势,继续推进数字技术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以数字化转型促进市域社会治理理念和模式的迭代更新,必能凝聚合力、攻坚克难,不断书写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篇章。

  “社区食堂+”,将延伸出几种可能?

  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是落实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实践。近日,在国家发改委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就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做了详细介绍,其中就包括社区助餐。从上海社区食堂这些年的发展来看,虽然社区食堂是老年助餐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代表只能为老人服务。卫生安全、价格实惠、用餐方便的社区食堂,正吸引不同年龄层次的“饭搭子”,也让社区食堂更“香”了。

  不久前,一站式“承包”一日三餐、咖啡、烘焙和其他“买买买”需求,光明城市厨房水城路社区食堂示范门店在网上刷屏,让不少人愿意跨区十几公里赶来。事实上,在我们身边,有不少集聚了多功能的社区食堂,像徐汇区枫林街道天龙党群服务中心·邻里汇,一层以社区食堂和社区咖啡厅为主,而在整个5层中,嵌入了20多项生活场景,包括便民理发店、长者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健身房等,充分探索“社区食堂+”的各种可能。类似这样的“幸福食堂”,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

  要使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始终充满活力,“家门口的食堂”不仅应成为老人的“心头好”,也要让更多人的日常生活“有滋有味”。社区食堂在服务内容上,除了普惠性公共服务外,也可以融入商业化服务,适用市场化的定价、收费、运营办法,像嘉兴路街道社区长者食堂所在的市民驿站第五分站,为社区居民打造下午茶空间。在下午非用餐时段,社区食堂提供咖啡和二十余种西点,人们可以在一楼活动室休憩聊天,品尝下午茶,结识更多“饭搭子”,扩大“生活圈”“社交圈”“爱好圈”。

  社区食堂的边界是它的公共属性,但这并不是说社区食堂只追求“低价”。一味强调低价,并不能带来社区食堂的可持续,“共商共议”应成为社区食堂的常态。通过让“饭搭子”一起讨论定价、服务内容等,社区食堂的服务边界也会越来越清晰。

  社区食堂从“老年餐桌”向社会“全龄”开放,聚焦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探索“社区食堂+亲子活动”“社区食堂+培训讲座”“社区食堂+夜校”等模式,在为人们带来满满幸福感的同时,也更加符合将公共空间嵌入社区生活的题中之义。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每个人,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他们。喜欢上海,每个人都有很多理由,社区食堂可以是其中一个。

  年轻人为何热衷“菜市场旅行”?

  菜市场,在多数人印象中,是中老年人爱逛的地方,似乎和年轻人扯不上关系。但在City walk(城市漫步)的热潮下,菜市场旅行,正在年轻人中流行。小红书上,“菜市场漫游指南”话题收获了几千万浏览量,豆瓣“菜市场爱好者”小组也达到了十几万人。

  年轻人,时尚前卫,是伴随互联网长大的一代人。肚子饿了点外卖,孤单无聊了就用微信、QQ找人聊天……似乎网络能解决一切。方便面、自热锅、预制菜,也是家常便饭。如今,他们却告别快速食品,走出网络,打卡菜市场,一切都显得那么新奇有趣,享受一场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的盛宴。

  菜市场是市井的,也是活色生香的。看着一个个摊位上琳琅满目的新鲜食材,让人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就算不会烧菜,也会有下厨的冲动;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支付宝到账声汇聚成一首交响曲,足以令人振奋;泥土味、鱼腥味、猪肉味扑面而来,丝毫不觉反感。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不像网购或超市购物那般流程式操作,在菜市场,你可以和摊主面对面交流,说不定还能学点“美食攻略”。不光买菜,年轻人还可以品尝特色小吃、购买日用小商品,甚至商业区难觅的小修小补,这里也有。最基本的日常需求,最朴实也最实用,年轻人的emo(网络流行语,指忧郁、情绪不稳等)瞬间治愈。

  这就是年轻人对工业化、网络化表达出的另一种态度。他们走出网络虚拟世界,在真实生活中,与人建立连接,注重生活细节,感受生活的乐趣和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他们越来越接地气,对生活也加深了理解。

  民生工作推进得当,往往是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所在

  高质量发展,应当是体现人本理念的发展、能够增进民生福祉的发展。人民城市,人民至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也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指向。

  上海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除了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经济实力,带头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打造人本样板,亦是重要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特别指出,“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民,应当成为我们的内心自觉、行动自觉。

  随着时代变迁、社会结构变化,“民生”的层次和内涵亦愈加丰富,要保基本、守底线,也要持续提升品质、回应多元需求;要在物质供给、服务供给的同时优化制度供给,创造可持续的经验模式,更要在增进民生福祉的过程中凝聚人心、激发活力。其间,需要远近结合的思路,既要有解决当下急难愁盼问题的紧迫感,也要有通盘考虑长远发展、考量综合利益的大局观。

  上海近年来大力实施“民心工程”。何以顺应民心、凝聚人心,首要的是以高度负责、高度务实的精神回应急难愁盼,精准对接需求,不折不扣、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能快则快、能多做的就多做一些,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让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果。

  高质量的民生工作,必须学会算“大账”、算长远账、算综合账,该投入的果断投入,并且高度重视民生投入的质效和长远效益。多层次的民生需求,需要以精准方式回应,资源投入、政策设计,不能只看总量,更要看结构、看功能、看其回应需求的精准度。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都是民生重点,不乏难点,其中就存在不少结构性问题,许多方面的供需关系尚待理顺,民生投入机制尚待创新,政府、市场、社会尚待形成更大合力。对此,要以改革创新的办法不断解决问题,并从“解决一个问题”上升到“解决一类问题”,让好事实事精准化、可持续、广覆盖。

  人民城市需要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同时,“民生”与“发展”本身也是一体的。需求多元化的时代,民生工作推进得当,有助于增强城市活力,往往也是经济发展的机遇所在、增长点所在,有丰富潜力可挖。这也是一本“综合账”。上海应当带头做好这样的文章,在地下管网建设、教育高质量供给、多层次住房保障、医疗服务供给、养老服务供给等方面,进一步研究需求、优化供给、创造机遇,让民生和发展相互赋能,把“蛋糕”做大、做优、分好。

  (来源: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央视新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English Edition
   第08版:专题
人民城市,民生与发展如何相互赋能
杨浦时报评论05人民城市,民生与发展如何相互赋能 2023-12-26 2 2023年12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