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生态文旅”产业正是一个重要抓手。上海“生态文旅”建设二十年来的演变历程和“一江一河一带”的未来十五年有序规划推动并激发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实践创新,为上海打造“生态文旅”品牌、持续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了有力支撑,也给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新的启示和经验。
“美丽上海”建设与城市更新同向而行
上海的“生态文旅”产业建设历程以世纪之初启动“一江一河”(黄浦江、苏州河)的系统整治和周边产业转型升级为根本主线。2021年,《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再次明确提出了构建“一江一河一带”蓝绿生态网络,其中“一带”指的是打造环城生态公园带。
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看,此举一是以管理模式创新夯实“生态文旅”建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强基”。2018年11月,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全面统筹管理上海市文化、旅游等工作,高效推进上海市文化与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减少管理壁垒,开全国先河。二是以公共空间立法构筑“生态文旅”建设持续推进发展的“合力”。《黄浦江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先后实施,将黄浦江、苏州河分为各具特色的多个部分联手各区加以开发,最终形成合力。
制度创新赋予了“一江一河一带”的“生态文旅”产业建设以广阔的发展空间,进而激发了层出不穷的实践创新。从实践创新的角度来看,以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绿色发展为抓手,引入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企业单位入驻“一江一河”沿线,并大力推动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以丰富存量、扩大增量的创新性方式最大限度为城市扩充绿化空间,不断衍生新兴文旅业态,赋予人民城市理念新的内涵和外延。
高水平保护既是创新性保护,也是持续性、系统性、根本性的保护。上海早在世纪之初便开启了对“一江一河”空间的生态治理和文旅产业赋能。2017年以来,上海启动新一轮大规模水环境治理,经由相关水系沟通工程,2018年基本消除了中小河道“反复治,治反复”的黑臭问题,2020年基本消除了劣五类水体,预计到2025年建成约覆盖全市总面积的51%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另一方面,清洁流域的建成为文旅产业赋能提供了更多可能。2020年,黄浦江核心段45公里岸线、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先后实现贯通,现黄浦滨江、徐汇滨江、杨浦滨江等滨江段上原有的老工业产区或逐步迁出,或升级改造,北票码头、杨树浦发电厂等工业遗存已改造为休闲步道,市南电厂、祥泰木行、毛麻仓库等建筑旧址经由修缮改造后分别成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和国际影展的承办地,西岸美术馆、龙美术馆等艺术展馆纷纷入驻,城市空间艺术季在徐汇滨江连年举办、“上海工业旅游”等文旅品牌的推出,代表着昔日的“工业锈带”已蜕变为今天水清、岸美、宜游的“生活秀带”,旧有的生产空间重新为上海生态文旅产业的发展和美丽上海的建设提供动能。
上海“十四五”规划提出“千园工程”计划,预计到2025年,新增约600座公园,全市各类公园超过1000座。作为文旅民心工程的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已持续推进三年,该项目是落实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实践。截至2022年底,纳入“家门口的好去处”城乡公园名录管理的各类公园已有670座,其中城市公园438座、口袋公园172座、乡村公园59座、主题公园1座,其中出现了不少由“不是公园”的空间改造而来的非典型性公园,如由被称为“上海最长菜市场”的曹杨铁路农贸市场改造而来的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的百禧公园,长宁区苏州河中环桥下的“桥洞公园”,新江湾城社区生态走廊、天山路的“荟水天中”口袋公园等。同时,这些公园除了提供更多的绿化空间外,也与音乐节、艺术展会等文化活动紧密结合,必将催生出更多文旅产业新业态,并为上海在未来打响“公园城市”名号积蓄势能。
“一带”规划带动提升、改造旧有公园,建设、贯通更多新建公园,并以创新性的方式将城市闲置或废弃用地开辟为非典型性公园,最大限度为城市新增绿化空间,推动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同时让公园承载更多文化活动,满足市民游客文化生活需要,为“生态文旅”高质量发展赋予更多创新性的文化内涵。
总之,上海立足大都市资源,以“生态文旅”产业为重要支柱,以构建“一江一河一带”为指导,打造“生活秀带”,推进“千园工程”,推动旧有生产空间的生态化转型,“美丽上海”建设与城市更新同向而行,探索生态文旅新形态,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其他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示范区”。
以“生态牌”赋能上海城市漫步
据旅游软件马蜂窝统计,上海已成为城市漫步最火目的地。“建筑可阅读”“海派城市考古”“悠游苏州河”等城市漫步(Citywalk)项目已经成为其代表性的城市漫步文旅产品。借助“一江一河一带”建设,转变文旅发展思路,上海的城市漫步也将在“生态牌”的加持下走出自己的特色,创造出更多潜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是借力乡村振兴,提升对乡村绿色空间的产业化、可持续开发利用,不断创造“生态文旅”产业新增长点。乡村振兴是上海“十四五”规划中的重点工作,同时也是推进上海生态文旅产业发展的良好着力点。近年来,随着上海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和人民群众旅游需求的改变,上海乡村旅游已经成为都市旅游的重要补充,田园农业游、村落乡镇游、休闲度假游、科普教育游等形式不断走向完善。基于此,上海有多条乡村旅游线路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去年开始推出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秋季、春季榜单,如秋季的滨海乡村之旅、“泾”采绝伦发现之旅等,春季的金泽美丽乡村游、美“遇”活力月浦之旅等,今年上海市文旅局也推出了第一批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松江区石湖荡镇东夏村、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浦东新区大团镇赵桥村等乡村上榜,从中可以发现,如今的上海乡村游业态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休闲观光,发展为集娱乐活动、乡土购物、生态餐饮、乡村民宿等业态为一体的产业模式,同时各村也开发出了附加值更高的特色产品,丰富了村民的营收来源,扩大了他们的营收空间,一个良好的生态文旅产业模式得以建立,无形中推动美丽上海的更高质量建设。
二是深入挖掘江南文化资源,以打造江南文化品牌为抓手,推动上海“生态文旅”产业发展和美丽上海建设。江南文化是上海城市文化的“根”,人们又往往用“青”“绿”等色彩词汇高度概括江南文化的视觉特点,其本质就是在强调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形态,因此,打响江南文化品牌和推进美丽上海建设一体两面、相互影响,前者的发展为后者提供良好的自生动能,后者的有序推进又不断为前者垫高基底。具体来看,园林庙宇、流水古镇等传统建筑是江南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也是上海开掘、接续江南文化的重要抓手。上海现有秋霞圃、醉白池、古猗园、豫园、曲水园五大传统园林,浦东的浦东牡丹园、申园、周浦老宅等传统江南建筑也在近年被开发,对宝莲庵的宣传力推也成为浦东发力江南文化的良好证明,以上江南传统建筑现已成为了市民和游客品味江南文化的休闲好去处,其中醉白池还保留有数百年树龄的古银杏、古樟树以及百年以上的牡丹等珍稀植物,在为传统江南建筑提供功能和表现拓展新思路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推动上海生态文旅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上海建设。
三是抢占文旅元宇宙新赛道,打造沉浸式、虚实结合、国潮穿越等多元化“生态文旅”项目,引领“生态+技术”创新发展。元宇宙的概念进入大众视野之后,将成为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的新方式,而文旅元宇宙强调创意与场景体验,是现阶段元宇宙产业发展和应用突破的先导领域。上海发布了《上海市打造文旅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2023-2025)》,抢占文旅元宇宙新赛道,借由数字技术,打造了一系列如沉浸式文旅体验、虚实结合导览、国潮穿越之旅等文旅项目活动,引领了“生态+技术”的创新发展。坐落于上海世博文化公园的申园,推出了沪上首场古典园林光影秀——满庭芳,以花神故事为背景,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光影科技手段带来沉浸式体验。焕光森林·东方曦望更是利用光影、音乐、动画特效等技术构建起了一份光怪陆离、神秘莫测的沉浸式游览空间。另外,掠影摩登活动利用投影技术,将上海纵横交错的弄堂小巷、百年建筑融合成一幅令人怦然心动的光影艺术画卷。足可见,“生态+技术”的创新模式,将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