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承城市文脉 激活发展新动能

  杨浦坚持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在不断传承城市文脉的基础上,加快城市更新、加强精细化管理、优化生态环境,努力让居民群众住得更安心、更放心、更舒心,创造更高品质生活的同时,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提升文化软实力,奋力谱写人民城市建设新篇章。■资料图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已经闭幕的上海两会释放出明确信号:上海将以更大力度推进城市更新,2024年将完成12万平方米零星旧改、31万平方米不成套旧住房改造,再启动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同时,上海将持续推动一批老旧工业区、商业商务区、风貌保护区更新改造,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

  率先进入城市建设存量更新阶段的上海市,正通过城市更新让更多的老厂房、老旧小区、老建筑成为“生活秀带”,让一处处见证近代历史的老房子更胜往昔,在不断传承城市文脉的基础上,为老百姓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奋力谱写人民城市建设新篇章。

  留住“乡愁”的同时,建起全新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

  长白新村街道228街坊,是上海20世纪50年代兴建的第一批“两万户”工人住宅之一。砖红色的窗棂、复古的门框、素墙红瓦的建筑错落有致……走进更新后的长白228街坊,可以深刻感受到上海城市生活的变迁。

  老街坊更新后,最让居民们获得感“爆棚”的是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大幅提升。如今,环绕长白228街坊,一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被成功构建:智慧型净菜超市、特色餐饮美食、文化艺术培训、休闲健身运动、长租公寓、中心绿地广场和社区配套服务等多重业态集聚于此。

  2023年初,长白新村街道向周边社区居民发放了1300份调查问卷听取建议。多数居民要求在保留“乡愁”的同时,配建社区食堂、超市、公共绿地等。长白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孙辉表示,更新方案采纳了居民建议,对长白228街坊12幢老房子“征而不拆、保留记忆、留住乡愁”,同时将物理空间的改造和公共服务的植入有机结合起来。最终,长白228街坊得以在重现风貌的同时重塑功能,成为一个既留存历史与记忆、传承劳模光荣与梦想,又引领现代生活的新社区。

  类似长白228街坊改造这样的城市更新案例,在上海还有很多:被称为“海上第一名园”的旧式石库门里弄张园,让1100多户居民喜迁新居后,正打造留住城市记忆的历史风貌街区;上海市虹口区的“今潮8弄”,将一方包含8条里弄、60余幢石库门和优秀历史建筑的区域更新后,褪去了老弄堂“72家房客”式的局促脏乱,实现了历史风貌保护、城市功能完善和环境品质提升的有机结合……

  “原地蝶变”的硬实力,让居民能眺望到“诗与远方”的软实力

  最快在今年春节后,杨浦区凤南一村将启动拆除重建,有居民憧憬未来:“将来我住6号楼,空间好、视线好,看得见黄浦江。”这个《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生效后全市最大规模的拆除重建项目,将来能眺望到的那段滨江岸线,正是人民城市理念首提地杨浦滨江。

  这里也是市人大代表许丽萍联系的社区。跟踪调研过程中,她被社区干部与居民共同拥有的一股精气神打动,正是这股子精气神推动凤南一村拆除重建项目创下最快实现征询、签约、搬迁3个100%的速度纪录。

  这让许丽萍对于全过程人民民主蕴含的巨大力量有了新认识,“是支撑上海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基石,也是投入最小的治理成本,实现高效能治理与最佳获得感的新模式。”

  硬实力让城市强大,软实力让城市伟大。上海是经济中心城市、改革开放高地、科技创新策源地,同样也应当成为一个文化高地,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竞争力。

  十二届市委四次全会强调,要把文化文脉作为精神支柱,深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凸显红色文化,坚持文化主体性,增强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

  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是这座城市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光明前景的重要底气、重要财富。提高文化软实力要充分挖掘红色、海派、江南文化资源,进一步打响具有显著标识度和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上海市人大代表、作家陈丹燕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持续书写上海故事,从“上海三部曲”到“外滩三部曲”,再到《陈丹燕的上海》,无不以细腻笔触和独特视角为这座城市“立传”。

  在她看来,上海文化有着很强烈的地域特点,是百花齐放的,也是极富生命力的。“上海是一座由很多不同街区、社区组成的城市。一座真正的城市,并非只有一种单一文化,它的文化在不同街区有不同的样貌,这个街区的人未必能理解另外一个街区生活的样貌。”

  “近年来我一直在调研‘一江一河’两岸公共空间的提升工程,从最早期的建设规划到现在的活化利用,少不了地域文化的深度注入。”陈丹燕说,世界各大城市都在利用地铁站宣传城市重要文化景观,而“一江一河”正是半部上海近代发展史的重要见证。因此,她建议在规划建设沿岸地铁站时,引入更多弘扬城市文化的公共艺术,用文化符号来打造这座城市的新名片,走近市民生活,助力城市更新,同时也能避免城市文化的同质化。

  生活改善、文脉传承、产业提升,三者如何协同共进?

  如何在城市更新中完善政策体系,实现居民生活改善、历史文脉传承和产业提升的协同共进,进而焕发城市新活力?

  ——打造协同平台,着力实现长期综合平衡

  作为全市统一的功能性平台,上海市城市更新中心负责具体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多个政府有关部门协同作战、各司其职,保障城市更新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上海市城市更新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该中心可在全市做统筹,通过捆绑地块、优化规划等方式实现项目的盈亏平衡。城市更新中心的成立有利于整体规划,推进区域开发,加速资金周转。

  ——探索开展“三师联创”模式

  如今,上海正探索建立责任规划师、责任建筑师、责任评估师“三师联创”机制,系统谋划,集成创新,分工明确。

  上海市已选取外滩第二立面、老城厢地区、徐汇衡复地区、静安石门二路地区等10个城市更新单元开展“三师联创”试点工作,创新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模式。

  ——加强统筹形成合力,建立长效机制

  记者获悉,上海将鼓励各类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城市更新,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努力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更新之路。

  目前,上海市正大力推进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城市更新行动,积极推动成立上海城市更新开拓者联盟,已得到多个行业领域100余家企业机构的积极响应。

  (来源:新华社、新民晚报、文汇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文化
   第06版:健康
   第07版:资讯
   第08版:专题
传承城市文脉 激活发展新动能
城市更新也需要文化上的导向
杨浦时报文化05传承城市文脉 激活发展新动能 2024-02-01 2 2024年02月0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