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 韩鑫 仲音 潘高峰 张骏 王海燕
一年之计在于春。时代变迁,民生改善。一届届政府工作报告的不断落实,推动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显著进步,带来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民有所盼,政有所为。无论就业、就医,还是教育、住房,无论人工智能,还是数字经济,民众的关切点,就是国家的发力点。正是这样的双向奔赴,不断推动中华号巨轮劈波斩浪,勇往直前。
上海将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全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完善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坚持造福人民,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快构建城市治理共同体……
不负春光,人民城市,向“新”而行。
全城追课,“社会大美育”促发了全年龄段向美、向善、向上的萌芽
万物萌发,静候春归。此时,上海“社会大美育”也促发了全年龄段向美、向善、向上的萌芽——
上海市民艺术夜校今年春季班猛扩容,计划开出251点位、680项课程,共招收学员15000名。各区纷纷向街镇、新空间拓展,“社会大美育课堂”也逐步融入。
今年课程也更加丰富,新增非遗体验、艺术入门、生活美学、职场技能、文体结合等。而在爱琴海购物中心首次新增的电竞教学点,也正符合青年人的喜好。此外,金山区文化馆还开出无人机课程,虹口区精武总会教学点有面向外籍友人的“精武迷踪拳”……
自公共文化空间被列入《上海市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之后,网红地的内容输入、活动开发也成为公共文化范畴,而市民艺术夜校“叩开”了网红地的夜间时段。
位于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的工人新村228街坊,是1952年上海兴建的第一批“两万户”工人住宅之一,跨越70年历史,2023年这里迎来新生,它曾经是产业工人翘首以盼的“新居”,如今是人气高涨的全龄友好“15分钟社区生活圈”聚集地。去年还在这里上演过首部反映228街坊发展历史的话剧《暖阳》。本次春季班,这里首开夜校教学点,教授葡萄酒品鉴课程,让年轻人新瓶旧酒忆暖阳……
从读夜校补文凭,到读夜校学艺术,上海市民艺术夜校作为全国创举,引进社会主体入驻公共文化空间,以公益价吸引上班族在工作日晚上学习艺术、释放压力、放飞心灵。今年春季班,按市群艺馆的说法“再再再扩招”。
周末美育课堂,则是面向相对周末有空的孩子及其家长。而市群艺馆老年大学也有精准目标人群——55岁至75岁退休族。至此,在上海,全年龄段男女老少想学艺术,都能在家门口乃至网红地,找到心仪的课程。
据悉,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一定数据之后,文化消费会大增。而市民夜校提供的丰富课程,10节不过只收材料成本费,也就几百元,性价比“超高”,相当划算。与此同时,学历教育中触及的美育课程占比有待提高,而人对美的追求近乎本能,进一步引发了市民艺术夜校名额难求的盛况。
“再再再扩招”、名额难求、全家“总动员”……这样的盛况背后,是全民的向美、向上之心。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场激烈的“竞速跑”,也是一场持久的“马拉松”
打造若干创新联合体、推动应用场景全面开放、优化“共同成长”上市服务……日前,《杨浦区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发布,描绘杨浦打造新质生产力的蓝图。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问题,对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继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等提出明确要求,对我们坚定信心、真抓实干,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前沿技术方兴未艾。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有利于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更有助于抢占全球产业变革和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推动中国经济向更高水平跃升。
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取得历史性成就,创新型国家建设成绩显著。当前,我国的发明专利有效量、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等指标均居世界首位。不断壮大的科技实力,与超大规模市场、完备产业体系等一道,共同构成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优势。我们要抓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宝贵机遇,持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靶向施策、精准发力。精准“选种”,才能精心“播种”。特别是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技术迭代节奏快,投资回报周期长,需要相关地方和部门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结合地方资源要素禀赋,找准突破口,锚定发力点,持续投入、压茬推进。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打通堵点、优化环境。播下“良种”,更要悉心“育种”。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就需要纵深推进改革开放,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春节后首个工作日,上海发布优化营商环境7.0版,从市场准入、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等方面为企业松绑减负;广东提出要创造更多平台和机会,打通人才价值实现通道……各地正主动作为、积极施策,致力于在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等补足短板、疏通瓶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场激烈的“竞速跑”,也是一场持久的“马拉松”。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久久为功,新质生产力将越发茁壮,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将不断积蓄新动能。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因地制宜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国发展必将长风破浪、未来可期。
共谋发展,“信心”是大家口中不约而同的高频词
透过全国两会,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我们看到方向与目标。全国两会是中国式民主的生动实践,也是人民了解今年和未来数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及规划的重要窗口,更是世界观察中国、读懂中国的一扇窗口。据统计,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2%,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2%。事实证明,中国仍是全球增长的最大引擎。
2024年,中国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何确定?具体而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多少、城镇新增就业多少、粮食产量多少等等,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将答案一一揭晓。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稳健务实的预期目标,综合考虑了国内外形势和各方面因素,既让人感到踏实心安,也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
我们看到信心与热忱。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特殊时点,如何更有担当作为?“改革味要浓、成色要足”,如何实现?
代表委员们从四面八方奔赴北京,共商国是、共谋发展,“信心”二字,是大家口中不约而同的高频词。除此之外,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乡村全面振兴、高质量充分就业等焦点话题、热点议题,也持续升温。透过这些热词,能够了解公众关心的话题,能够看到国家发展的路径,也能够感受到相关部门发力的方向。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强总理特别提到中国在制度、市场、产业、人才等各方面的优势,判断“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这番话提振信心、鼓舞士气、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昂首阔步地踏上新征程。
我们看到收获与期待。两会的镜头,记录着时代变迁,见证着民生改善。一届届政府工作报告的不断落实,推动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显著进步,带来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老百姓最期待什么?媒体调查显示,“依法治国”“就业”“乡村振兴”“医疗”“养老”“教育强国”“社区治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最受网友关注,入选十大热词。
民有所盼,政有所为。代表委员们通过细致调研、深入思考提出议案、提案、建议,政府部门通过办理提案议案,回应百姓关切,推动社会发展。无论就业、就医,还是教育、住房,无论人工智能,还是数字经济,民众的关切点,就是国家的发力点。正是这样的双向奔赴,不断推动中华号巨轮劈波斩浪,勇往直前。
每年两会的“民生红包”,今年同样没有缺席: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对稳就业的支持,落实和完善稳岗返还、专项贷款、就业和社保补贴等政策;以患者为中心改善医疗服务,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推动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停车等难题,加强无障碍、适老化设施建设……点点滴滴,实实在在,温暖人心,凝聚民心。
让我们相约春天,唱响奋进的强音,擦亮为民的底色,用实干镌刻新的荣光,共绘万紫千红、春和景明。
(来源:新民晚报、人民日报、解放日报)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