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新”力,点燃新质生产力“爆点”

  ■曹永栋 孟繁哲 王永前 姚玉洁 龚雯 周蕊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面向未来,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

  上海,浦江两岸春意盎然。新赛道、新模式、新动能,科技创新点燃新质生产力“爆点”。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形成“从0到1”“从1到100”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接力棒”。

  从布局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到谋划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五大未来产业,上海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前瞻性和定力一以贯之、厚积薄发。

  杨浦全力打造活跃的产业生态,让更多“科研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目前,杨浦区工业占GDP的比重约30%,2023年规上工业产值完成824.9亿元,位居上海中心城区第二。

  把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以“链长制”为牵引,杨浦积极布局新赛道和未来产业,提升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施“工赋链主”和智能工厂领航计划、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升级计划等,推动企业上云上链上平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赋能产业升级。

  当前,杨浦正在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主导、“智能+”“互联网+”为基础支撑的“1+2+3+4”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人工智能是杨浦重点布局的四大新兴赛道之一。而AI大模型是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热点和前沿话题,带来了科研范式的重大变革。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成立于1970年5月,自建系以来始终坚持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和战略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日前,2024AI大模型创新发展研讨会暨清华上海自动化年会在杨浦举行。会上,“清华自动化上海系友活动基地”揭牌。

  近年来,杨浦成为清华校友的投资热土,由清华校友创办和经营的启迪之星(上海)、清博智能、极石汽车等一批优秀企业在杨浦蓬勃发展,为杨浦创新转型作出了卓越贡献。2023年,杨浦相继举办了“潮涌浦江·杨帆起航”清华校友企业看杨浦、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年会、“清芬班”走进杨浦等活动,由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院士担任首任理事长的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也在杨浦揭牌。

  未来,杨浦将与清华进一步深化合作,更好凝聚校友力量、开拓校友资源,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谱写新篇章。杨浦也将用心用情做好服务保障,为清华校友大展宏图提供舞台和空间。

  半导体,也是杨浦数字经济产业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促进人工智能、精密设备等细分产业链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日前,第二届微崇半导体产业交流峰会在杨浦举行。以企兴链,以链兴群。本次活动正值微崇半导体在杨浦成立三周年之际,邀请国内40多家产业链标杆企业与30家投融资机构代表出席,现场吸引了200多家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参与,涉及AI芯片、云计算平台、大数据资源等领域。

  杨浦区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实施以来,12条细分产业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互联网电商产业链,重点做好“千家企业上抖音”“万家企业聚杨浦”等行动;创意设计产业链,召开“智·汇设计 链·动未来”座谈会,强化要素资源支撑;在线文娱产业链,聚焦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杨浦片区,打造在线文娱网络视听产业高地等。

  未来,杨浦将全力打造活跃的产业生态,全力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帮助优秀企业加速脱颖而出、茁壮成长,让更多“科研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新“链主”打造“共赢链”,新变革锻造新“质态”

  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创新起主导作用。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渗透、融入各个生产力要素之中。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越丰富,劳动技能就越高;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劳动资料也将相应更加先进,劳动对象的数量和质量也会随之提升。通过创新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将科学技术渗透和融入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并促进三者优化组合,就会推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为此,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动能。

  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近代以来的几次工业革命,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要看到,我们过去主要是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这种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必须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解决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有力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全要素生产率能够综合反映资源配置状况、生产手段的技术水平、生产的组织管理水平等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良好基础。抓住机遇加快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有利于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步伐。

  新“链主”打造“共赢链”。2022年起,上海陆续公布两批共25家“工赋链主”培育企业,目标是到2025年达到40家,带动和赋能上下游企业1500家至2000家。

  作为首批被纳入的培育企业,致景科技的“飞梭智纺”平台已接入全国9000多家纺织企业、70多万台织机,实现产能与需求精准匹配,将行业织机开机率提升至70%。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和方向,而且能够带来更高的商品生产和流通效率。它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从根本宗旨看,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问题导向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忧患意识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要适应科技发展新趋势、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点“数”成金,“创新大合唱”澎湃着新势能

  “让越来越多新质生产力走出去,被看见、被认可”,成为诸多企业家的愿望。创新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开放为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

  龙年春节假期,四川四姑娘山附近的民宿大隐与迹·四姑娘几乎天天满房,其中有一半客人来自成渝以外地区。民宿创始人唐曌说,民宿2023年开业,主要是在小红书平台开设账号,定期更新。2023年入住率达到90%左右,目前正在计划增加投资。

  “种草经济”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增长点。总部位于上海的平台小红书,截至2024年初月活跃用户已超过3亿。用户通过图文、视频、直播等形式记录、分享生活方式,孕育出独特的“种草生态”,帮助商家实现更高效的经济转化,激发消费潜力。

  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上海正在成为数字化生产力的弄潮儿。

  在跨境出海服务商飞书深诺总部办公室,一块块大屏实时跳动着来自海外的市场“信号”。“借助大数据分析,企业可以知道哪一款产品谁关注、谁点击、谁有付费意愿、谁下单了,这个反馈闭环最快‘T+1’就能完成,从而指导企业更精准完成生产销售。”飞书深诺集团风控副总裁陈国阳说。

  “坚信数字的力量,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方向。上海正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助力中国制造连接海外消费者,实现国货出海。”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施登定说。

  成立上海数据集团、上海数据交易所、上海市数据局……近年来,上海建设数据要素基础制度,优化生态体系发展。截至目前,上海数据核心企业超1200家,核心产业规模超3800亿元,上海数交所累计挂牌数据产品超过2100个,2023年全年数据交易额超11亿元。

  只有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才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一张5500万光年外的黑洞照片,需要调动全球8台射电望远镜“组网”拍摄;一个底层软件的流畅运行,离不开多国程序员写下的几千万行代码作支撑;一个重大的前沿科研工程,从布局到分工,有赖于全球科学家的智慧……当前,全球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系统性、协同性显著增强,国际合作正在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一个“必选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持续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实施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集聚全球创新要素。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释放创新活力,必将为形成并发展先进程度跃迁的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从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塑造发展新优势。

  (部分稿件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向“新”力,点燃新质生产力“爆点”
杨浦时报评论05向“新”力,点燃新质生产力“爆点” 2024-04-02 2 2024年04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