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雨敖 屠瑜 姚玉洁 龚雯 杨有宗
5分钟、20公里、60元,打着“飞的”、告别堵车,横跨黄浦江去上班——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梦幻场景就可能变成现实。作为在全国率先布局未来产业的城市,上海已经迎来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一周年,也展现了一批令人欣喜的新进展、新技术、新项目。
从空中交通到脑机接口,从合成生物到人形机器人,瞄准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领域,上海正全力打造适应未来产业蓬勃发展的“热带雨林”生态集群,预计到2030年未来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不断勾勒美好生活新图景。
竞逐“低空经济”万亿赛道,无数创业者的故事,织就发展蓝图
从虹桥机场到昆山花桥,走高速约40公里,但因堵车一个多小时,覃睿到达时已经天黑。
覃睿是中国民航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低空经济”概念的首提者之一。从北京到昆山,他去给当地的无人机公司提供技术指导。“40公里如果坐低空飞行器,半个小时就能到,费用大概300元,比打车贵一点。”覃睿说,“低空经济”提出至今14年,已经发展成为巨大的产业蓝海。
一架架等待起飞的无人机整齐排列,即将进入120米以下报告空域,800米长、30米宽跑道,58平方公里陆上空域……在上海的华东无人机基地,朱鹏站在大风里,教一队学员学习操控无人机起飞。
有人害怕操控不当导致坠机,朱鹏一再提醒:“害怕是对的,起飞前一定要牢记安全守则,操控要稳准狠。记住!飞机是逆风起飞,不是顺风。”
迎向腾飞的风口——这句话,朱鹏像是在说自己的创业人生。
上海人朱鹏,在上海理工大学就读时,有一天看《新闻联播》,一条不足百字的快讯引起了他的注意。“新闻里说国家新兴行业中操作无人机持证上岗需求达10万人,而现实中不足2000人。还没毕业,我就去考了无人机操作执照,找父母贷款买无人机。第一次抱着属于自己的无人机时,就像抱着一只下蛋的鸡。”
2014年,国家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朱鹏在各大生活服务网站、招聘平台上发布工作信息“‘低小慢’专业无人机航拍,半小时300元”,订单接到手软。他不仅自己飞,还带动寝室其他同学一起飞。2017年,朱鹏获得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他带着自己的创业计划书,得到了种子轮投资。
毕业后,朱鹏的第一间办公室是和别人合租的,人家用房间,他用客厅。公司主要业务是无人机教培。2019年,公司有了一定规模,朱鹏决定带领20多名员工步入新赛道——无人机竞技。他选择的是无人机足球,又称空中足球。这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无人机竞技运动之一,融合无人机和足球两大热门项目。
这个新赛道需要学生从零开始学习无人机操控,与队友默契配合、精准执行战术,改变球体的速度、高度、方向,形成冲刺、防御、对抗、进攻。经过4年磨炼,2023年5月21日,在韩国仁川举办的国际第一届无人机足球锦标赛上,朱鹏带领的ChinaZAT战队夺得了亚军。
这是目前国内最好成绩,但兴奋过后,朱鹏有了更多思考。“无人机赛事培育需要长战线。越是高难度的赛事,越需要专业服务,不仅包括有经验的教练,还包括能支持赛事研究的实验场地和设备。”在他看来,无人机竞技的统筹规划与资源协调的本质是促进体育和科技的综合治理,需要政府、市场、企业等多元主体合作协商。
今年全国两会,“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将作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新增长引擎。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预计达1.5万亿元。
中午时分,五角场商圈合生汇各家餐饮店里格外繁忙,线上外卖订单络绎不绝。而在6楼美团无人机的起飞点,取餐员的接单提示音也是响个不停。一单定位凯德·国正中心的奶茶外卖很快分配给了取餐员小李。
上海中心城区首条美团无人机航线,已经在杨浦区五角场合生汇至凯德·国正中心开航。用户在凯德·国正中心附近点外卖,即可选择无人机配送,享受“3公里15分钟达”的全新服务。
科技创新,一直是杨浦的闪亮名片。美团无人机航线的开航,标志着杨浦低空经济的“起飞”。
为什么要发展“低空经济”?在覃睿看来,它很符合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低空经济具有创新能力强、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
2024年1月1日,《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无人机产业进入“有法可依”的规范化发展新阶段。
未来产业“大门已开”,“阳光雨露型”创新生态,有助于早日迎来“接天莲叶无穷碧”
5分钟、20公里、60元,打着“飞的”、告别堵车,横跨黄浦江去上班——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梦幻场景就可能变成现实。作为在全国率先布局未来产业的城市,上海迎来了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一周年,也展现了一批令人欣喜的新进展、新技术、新项目。
从空中交通到脑机接口,从合成生物到人形机器人,瞄准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领域,上海正全力打造适应未来产业蓬勃发展的“热带雨林”生态集群,预计到2030年未来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不断勾勒美好生活新图景。
上海是国内最早布局未来产业的城市之一,继2022年发布行动方案后,2023年3月授牌张江、临港和大零号湾为首批3个未来产业先导区,目标到2030年实现未来产业规模分别达到2000亿元、1000亿元、1000亿元。
“大零号湾未来产业先导区下阶段将围绕空间信息、智能机器人等领域,进一步推进相关产业的技术攻关、产品迭代和场景应用。”上海市闵行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刘佳说,近日落户大零号湾的全国首个智能机器人中试验证平台,将推动科技成果加快从“实验室”迈向“应用场”。
上海飒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首批加入长三角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合作联盟的企业之一,公司董事长张建政说,机器人产业正进入前所未有的快车道,该公司瞄准“黑灯工厂”的“手-眼-脚-脑”协同的移动作业复合型“机器工人”,已被一些世界500强企业“看中”并投入使用。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技术进步处处长李宇宏表示,过去一年,通过编制“一业一方案”、组织推进技术攻关等,上海部分领域已现“小荷尖尖角”:比如在未来智能方面,建设“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集聚60余家大模型企业,数十款大模型通过备案,初步形成开放活跃的大模型创新生态。
未来产业的规律极难捕捉,跑赢“不确定性”的背后离不开各方协同,搭建一个开放包容的“阳光雨露型”创新生态,有助于早日迎来“接天莲叶无穷碧”。
在2024年上海市产业技术创新大会上,上海市未来产业试验场“揭榜挂帅”工作启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表示,未来将依托三大先导区,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围绕生物制造、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等九大重点领域,发掘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优势单位,突破一批标志性技术产品,加快培育未来产业。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处处长陆瑜表示,将建立“从0到10”科创风险共担机制,通过“拨投联动”试点新的财政扶持方式,打通科创“最初一公里”,推动更多新技术、新业态发芽、壮大。
新质生产力,“求质”亦“求实”
“新质生产力”是今年的C位热词。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就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在今年中国政府十项重点工作任务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位列首位。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今年也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周年。十年启新再出发,上海正在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倾力打造从“0”到“100”的科创链条,以创新策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各区、各部门、各单位都在乘势而上,掀起热潮。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越如火如荼,我们越要保持冷静和定力。要防止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形成泡沫化。凑热点、套概念、讲空话、喊口号要不得,也不能随便把什么项目、活动都贴上“新质生产力”的标签。对新质生产力的泛化和滥用,是对政策的误读,对资源的浪费,不仅容易迷失发展方向,更会错失发展机遇。
我们要认识到,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张江科学城的高质量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案例。在日前举行的一场主题为“科技创新 智引未来”的SEA-Hi!论坛上,张江产业工程院首席顾问张爱平以尊重规律、敬畏规划、创新规则的视角,分享了张江科学城科创空间提质增效的探索与启示。
他介绍,张江的“破茧成蝶”绝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探索规律、优化规划、创新规则、形成规模”的历程。32年来,在张江从稻谷到药谷到硅谷到人工智能谷的发展过程中,规划发挥着重要的牵引作用。他认为,张江之所以成为今天的张江,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张江高浓度、高质量的人才储备。比如,在张江4000多名生物医药科学家中,科研水平排名全球前1%的超过5%,排名全球前10%的超过35%;60%具备海外留学或者工作经历。全球化、前沿化、年轻化是张江生物医药人才最鲜明的标签。
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我们要以长远的眼光来发展新质生产力,摆脱浮躁心态和短期行为,避免急功近利。要避虚就实,根据实际,因地制宜,讲求“实质”。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布局规划,加强分类指导,持续提升具体执行政策和措施的针对性、准确性,确保人员、资金等生产要素有效集中到关键领域、重点方向。
(来源:新民晚报、新华社)
本版部分图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