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 杨欢 史博臻 盛音
2014年,上海率先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概念,10年实践,如今的生活圈已从理想概念模型发展到逐渐步入寻常生活,从微更新拓展至全域优化,将社区的空间和时间资源紧密嵌套。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不仅是简单的时空边界,更被强调为一个多功能系统的结构。超大城市治理要下“绣花功夫”,人民城市,如何在15分钟“绣花”?
“公园+”,怎么成为城市治理力“爆发点”
复兴岛,是上海唯一一座内陆岛,曾与上海东平路“爱庐”、庐山“美庐”齐名的白庐就在“秘境花园”复兴岛公园内,是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经过人民建议征集,沉睡多年的白庐在2021年华丽变身为杨浦第二个建在公园里的党群服务站,为市民群众提供“公园+”的各项服务。
午后,复兴岛公园树影婆娑,阳光透过白庐党群服务站的玻璃窗,洒在马赛克地面上,斑驳的光影和窗外酽酽的绿意互相映衬,让人心情格外愉悦。不大的房间内,杨浦区绿化市容局和定海路街道工作人员、区人大代表、绿化专家和居民代表数十人济济一堂,七嘴八舌,围绕着杨浦首创区属公园全部24小时开放、社区绿化与居民生活品质如何平衡、公园城市内涵等话题,畅所欲言,一度出现了“抢话筒”场面……作为上海首家全年无休的公园党群服务站,自2021年修缮开放以来,白庐褪去了历史赋予的神秘光环,陆续叠加了人大代表联络站、人大立法联络点、人民建议征集点等全新功能,正成为城市治理力的“爆发点”。
虽然这座党群服务站是杨浦区绿化市容局牵头建设的,但是,由于复兴岛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岛上的共享空间、公共客厅十分匮乏,所以,它一开放,不仅成为深受市民游客欢迎的人气打卡地,更成为了条块联动、资源整合的社会治理平台载体。
2022年,杨浦区绿化市容局与定海路街道联手,把人大代表联络站开进了白庐,又与杨浦区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联手,举办“复兴岛沙龙”“白庐星空夜话”等人民建议征集活动,设立了人民建议征集点。同时,通过人大代表走访调研、人民建议征集落地,白庐的功能不断丰富,开设了社区学校现场教学点,又在去年进一步修缮开放了颇有特色的室外花园和八角亭,打造了一个温馨的“职工书屋”,关于“白庐进一步合理规划使用”“老有所乐——人民建议站点播放红色影片”“记录历史——白庐前世今生的软宣传”“复兴岛居民菜篮子不再难”等10余条人民建议也先后得到转化和落实。
“午间书时光”“岛上放映厅”“公园书房亲子阅读”“益智桌游”……白庐内开展的丰富活动,吸引了不少岛上的职工和居民以及住在附近的定海居民经常过来打卡,到了白玉兰、樱花开放的时间,更有不少赏花人来这里拍照和体验。
开放白庐既丰富了岛上群众的“绿色生活”,也成为一个推动社区发展的平台。过去,岛上居民一直苦于没有一家生鲜超市和菜店,500余户居民只能出岛买菜,通过人民建议征集和人大代表调研等,定海路街道在白庐召开了几次座谈会,最终在去年夏天开出了“复兴小集”便民服务站,让岛上居民可以在家门口购买新鲜蔬果和肉类。
对于公园来说,白庐搭载的丰富功能和实际成效已经超出了一般的党群服务站。杨浦区绿化市容局依托公园党群服务站这一平台和窗口,致力于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更好满足市民对更高品质生态供给的需求。
杨浦区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白庐还将进一步突出行业特色,嵌入党群服务元素,搭建更优平台、整合更优资源、提供更优服务,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多元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让行业党建在城市基层治理中发挥引领作用,推动绿色空间的开放、共享和融合,增加市民游客的幸福感、获得感,探索人民城市建设中高质量发展的公园之路。
吸纳“金点子”,打造治理“金钥匙”
在杨浦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联席推进会上,出现了一张年轻面孔——复旦大学的研究生韩笑。带着此前参加复旦大学研究生“城市治理金点子”实践案例大赛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32条行动建议,韩笑对公共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共治共建、特色街区等多个维度的工作提出了“人民建议”。这些建议获得了长白新村、江浦路等街道负责人的肯定和积极回应。
由杨浦区规资局特邀参会的韩笑,是复旦大学研究生积极为杨浦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建言献策的代表之一。几个月前,“城市治理金点子”实践案例大赛吸引了众多复旦学子参与,他们从各自的专业出发,为城市治理提供真知灼见。杨浦区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表示,将继续推动人民建议征集工作中多元参与、多方合作的机制,激发更多青年参与的活力,为城市治理注入更多的源头活水。
将社区治理、发展与校园实践案例比赛相结合,是杨浦区为优化城市治理措施推出的又一机制。为了把这些“金点子”转化为城市治理的“金钥匙”,在联席推进会上,学生们与基层工作者面对面沟通、点对点讨论……
上海坚持问需于民、求计于民,让“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始终充满活力。“一圈多能”正在遍地开花。上海已经发布今年“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方案,全年计划推进建设3800个以上项目(项目包),并实施十项行动,包括特色空间塑造、美好社区先锋、社会协同联动、城市治理提升、数字赋能服务便利等。
依托“市—区—街镇—居村”四级“人民城市大课堂”交流平台,今年计划开展108场活动,持续为基层“点单送学”。建立健全“一图三会”制度,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社区规划编制、重点惠民项目建设等工作中,通过事前“征询会”、事中“协调会”、事后“评议会”,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同时,推广社区规划师制度,发挥好全流程规划统筹和技术支撑作用。
2014年,上海率先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概念,10年实践,如今的生活圈已从理想概念模型发展到逐渐步入寻常生活,从微更新拓展至全域优化,将社区的空间和时间资源紧密嵌套。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不仅是简单的时空边界,更被强调为一个多功能系统的结构。规划部门聚焦解决“急难愁盼”民生难题,加强项目建设实施力度,推进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今年上海计划推进40个单位附属空间开放,在100个社区开展嵌入式服务设施示范试点,布局实施不少于30个先行试点项目。
便捷的社区生活,逐步被“圈”在15分钟可达范围内,让居民的幸福近在咫尺。
以绿为底色,谱写都市“田园牧歌”
有别于口袋公园、街心花园的休憩属性,社区生境花园是结合老旧居民区的更新改造而打造的“具有栖息地功能的花园”,既为许多的城市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水源和栖息地,又为城市里的居民丰富了休憩活动空间。
乐颐生境花园是一座“网红花园”,位于长宁区协和家园,总面积732平方米,加上南渔浦亲水平台的500多平方米,是目前上海最大的社区生境花园。这里形成了水中和陆上两处相对完善的微生态循环系统,吸引到黑藻、饰纹姬蛙、斐豹蛱蝶、小白鹭、刺猬,乃至貉等本土动植物种群落户栖息。2021年,乐颐生境花园成功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名单。
在上海,越来越多的街头巷尾小角落被打造成充满自然趣味的生境花园,成为市民走出家门、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5年前,全市首个社区生境花园“虹旭小区生境花园”落地试点。如今,长宁区已建成24座风格迥异的生境花园,社区、校园、商圈甚至街区都有覆盖。一种自下而上的生态文明理念实践模式初具形态,城市生态空间的质量和功能明显提升。长宁区在城市更新背景下,搭建全区生境花园支持机制,编制专业规划、探索建设条件、建立评价标准,逐步建成生境网络,并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
一张密织而成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网络,逐渐扩大版图——从一颗“种子”开始,越来越多的生境公园在上海“生根发芽”。生境花园把改善人民生活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相结合,为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一个生动样本。
生境花园的选址多为社区中废弃杂乱的巴掌场地,通过新增灌木、花卉等本土物种,在传花授粉间吸引生物回归,最终达成新的生态平衡,再交由居民管理。
许多生境花园建设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建设、后期维护,始终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全程吸纳凝聚居民的智慧与热情,按照社区居民的“画像”,融合专业设计巧思。居民亲自参与,增进了与社区的情感联结,提升了主人翁意识。
上海在打造“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目标下,城市绿地数量和规模年年递增。据相关部门统计,经过30多年的努力,人均绿地面积已经“从一张报纸到一间房”。推窗见绿、出门享绿,不再是上海市民的诗和远方,绿色成为城市的底色,也带动了更健康、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生境花园谱写了都市里的“田园牧歌”。小朋友拥有了感受大自然的沉浸式课堂、家门口的“科普游学之地”;社区居民们可以一起观鸟、认识植物、堆肥种植、养护花园、交流体验……“生境”+“花园”,让城市“边角料”变成家门口的好去处,居民的感受有了梯度,从满足需求到幸福感提升,也激发他们后续参与打理生境花园的热情。
持续擦亮“精细化”这块金字招牌,回应群众期许、塑造上海样板
超大城市治理要下“绣花功夫”,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一贯要求。上海素有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有精细极致的做事风格。我们要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期许要求,在城市治理中守牢精细化这个特色优势,并不断巩固提升。
超大城市是复杂巨系统,各种状况层出不穷、面广量大,并且时时发生变动;直辖市犹如一个大基层,层级少、更扁平。这就要求治理者具备更强的责任心、敏锐度,时时发现治下存在的各种短板问题,时时关注各种变化动态,及时精准施策,抓细抓实抓到底。从工作方法上讲,“抓大放小”是科学的;但从当下的针对性来说,我们或许还应提倡点“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的作风,在解决一个个具体细微的现实问题中,推动城市治理能力水平的整体跃升。
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精细化背后是工作能力,更是精神状态、工作作风。施展“绣花功夫”,要手握“绣花针”,但首先要具有“绣花心”。如果我们放弃了对精细化的不懈追求,仅仅满足于平均水平、一般水平,那就辜负了总书记对上海工作的期许,也辜负了市民对我们的信任期待。领导干部如果习惯于大而化之,甚至只忙于程序性、礼仪性的工作,不研究裉节问题,不狠抓细节苗头,城市治理水平很可能不进则退。如果对那些可能引发安全问题的隐患信号,也听之任之、不以为然,则危害更大。
各级干部要做到“时时放心不下”“事事心中有底”,关键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绣花心”,有对细节问题锱铢必较的精神、对潜在影响充分预判的意识,及时认真补短板、强基础、提品质,在持续擦亮“精细化”这块金字招牌的过程中回应群众期许、塑造上海样板。
(来源:新民晚报、解放日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