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人民城市新实践,杨浦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不断“上架新款”,“圈”入更多居民的多元化需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美好的社区生活中,睦邻、自治,始终占据“C位”。
“一次就上头”,学习编织后,她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织友”们互帮互助的“常态”,成为睦邻社区的一个“取景框”;爱心义卖、捐赠闲置物品,大家共同践行环保理念,公租房小区的邻里日活动,满是“分享的快乐”——“银行”里的“一存一取”,促成了社区资源的“再循环”,也促成了邻里间的“互通有无”……如今的热词“向新力”,其“原身”是向心力,这充分彰显了创新与民心“双向奔赴”的密切关系。杨浦如何以民为“心”,在15分钟这张“画布”上,描绘“睦邻新风景”?
“织友”们互帮互助的“常态”,成为睦邻社区的一个“取景框”
“针要往这里绕一下,当心,不要穿错地方……”上午10点半,四平路街道阜新路社区睦邻中心的活动室内正热闹。志愿者依次分发了两张编织样图,都是小幅作品,学员们根据喜好和学习程度任意选择一张进行还原,遇到不会的,可向志愿者寻求帮助。
全职妈妈小美是零基础学员,参加春日手工坊活动已经不是第一次了。选配颜色、DIY花样……小美曾是美妆师,编织,在她眼里是一件“很美的事”。“这个春日手工坊的教学样图,和我想象中传统的老式毛衣花纹不一样,很新潮,很漂亮。我会选用清雅的颜色,比如藕粉、天蓝等,做出来的作品就特别满意。”
春日手工坊始于今年4月,由四平路街道社区公益基金会牵头推出,固定于每周三上午9点到11点半在阜新路社区睦邻中心举办,由两位志愿者“带教”手工编织。指尖上的飞针走线,收获了一票“粉丝”。
传统技艺仿佛一匹“黑马”,以一种新姿态“闯”入中青年群体的日常生活
翻开赵芳芳的微信朋友圈,像在看一场编织作品展:时兴的日系渔网手提包、绒线康乃馨、“多巴胺”色系的绒线手袋……
38岁的赵芳芳是春日手工坊的志愿者之一。每次搞活动,赵芳芳都要“满场跑”。常有参与者叫她:“赵老师,这个能教教我吗?”
其实,赵芳芳学习编织的时间还不到半年。去年,她出于好奇和对手工的热爱,参加了四平路街道鞍山路310弄小区自治社团组织的手工编织班,没想到去了一次就“上头了”。“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太有意思了,我要为它开个工作室!”赵芳芳说,“我很认真地研究了一段时间,想招募学员、请专业编织老师开课……不过后来发现经济、时间成本都很高,就算了。”
赵芳芳是保险人,工作繁忙,但好在工作时间较为灵活。虽然编织工作室没有开成,但是赵芳芳对编织的热爱没有停止。现在,经过勤奋学习,她完成了角色转换,从“徒弟”变成了“老师”。每周,赵芳芳都要抽出大量时间提前准备春日手工坊的活动材料、教学视频、样图等,她乐在其中,“为自己热爱的事努力,是很幸运的。”
“大家看到什么好看的样图和作品,都会往微信群里发,有合适的,我就下次活动教大家做。我的本职工作已经做了7年,比较得心应手了。在业余时间做做编织,和‘织友’们一起交流交流,真的特别开心。”赵芳芳说。
跟赵芳芳一样,小美也是“一次上头”。在第一次参加春日手工坊后,小美回家“怒买”了三捆绒线和一套钩针,苦心琢磨做出了一串毛绒挂件,还拍照发到朋友圈“秀”了一把。自此,她成为春日手工坊的固定成员,手机社交软件里的常用搜索词也新增了“手编教程”“编织入门”。
“之前看到社区微信群里发了这个活动,我想培养点兴趣爱好就过来试试,结果和想象中完全不同,好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小美说。
作为传统技艺,编织仿佛一匹“黑马”,以一种新姿态“闯”入中青年群体的日常生活。
“每次进步一点点”,两个半小时,只做自己
参与活动近一个月来,小美经常自己琢磨编织技艺,如今对多种基础针法都能如数家珍。“第一次活动之后,我回家研究了很久,做出了这个简易挂件。也许其他人会觉得丑丑的,我却觉得很可爱。”小美笑着向记者展示起挂在包上的初学作品,“短针、长针、长长针、辫子针,现在我已经学会了好几种。老师教得耐心,我也经常私下自学,所以每次来,都能感到自己进步了一点点。”
春日手工坊的另一位志愿者叫金秀玉,与赵芳芳同龄,而且她俩是鞍山路310弄小区编织班的“老同学”。金秀玉曾是护士,如今为了家庭全职在家照顾孩子。全职妈妈的居家生活并不轻松,大多数时间被家务活、接送孩子和各种琐碎事务占据。所以,编织对金秀玉来说具有特殊意义。“人总想拥有一些自己的时间。编织时,我是沉浸式的,思考针法、材料,一门心思集中在手中的两根针、一根线上,没有时间想别的事。”金秀玉告诉记者。
如今,每周的春日手工坊活动,是金秀玉和一众“织友”的“沉浸时间”。
桌上摆满了各色绒线团,丝丝线线在指尖翻飞,销售人员、自由职业者、全职妈妈……参与活动的居民职业不同,各自过着不同的生活,到了春日手工坊,却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编织爱好者。她们达成了一种共识:这两个半小时,全身心投入,将生活烦恼抛诸脑后,只做自己。
共同的爱好,把这些曾经擦肩而过、“点头之交”的居民紧紧串在一起
推出春日手工坊,是基于日常工作中的“发现”。
“社区睦邻中心里,最常见的是老人和孩子,中青年群体最少,”四平路街道社区公益基金会负责人孟海勤表示,社区里存在一个就业灵活、时间宽裕的中青年群体,他们也许是全职父母,也许是自由职业者,但他们与社区邻里的交流渠道没有被完全打开。“尤其是一些长期居家的青年女性,社交能量过少,缺少生活刺激,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于是,春日手工坊应运而生,主要面向30-45岁中青年女性,希望用有趣的手工活动吸引居民融入社区生活,形成一个和谐有爱的大集体,鼓励更多人积极参与社区治理。
“现在,不少‘藏’在社区中的中青年女性送完孩子上学就来参加活动,或者专门把周三安排成‘不工作日’。她们渐渐找到工作、家庭和个人生活的平衡点,在这个春天,发现人生新的一面。”孟海勤说,后续,春日手工坊计划推出更多手工艺课程,不断丰富居民的“指尖之旅”。
桌子这头,小美正在编织,对面的“织友”问,“这周末我要参加一场社区公益活动,侬帮我化个妆,好伐?”小美爽快应允,“我们之间关系都很好,她们知道我以前是美妆师,偶尔需要我帮忙化妆,当然没问题。”
高楼大厦不断崛起,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邻里关系却不再像以前这般亲近。在四平路社区的这间小小活动室,共同的爱好,把这些曾经擦肩而过、“点头之交”的居民紧紧串在一起,她们互帮互助的“常态”,成为睦邻社区的一个“取景框”。
“一存一取”,促成了社区资源的“再循环”,也促成了邻里间的“互通有无”
如何改善小区环境?大家积极建言献策;爱心义卖、捐赠闲置物品,大家共同践行环保理念……日前,居民张女士兴致勃勃地参加了新江湾城街道尚景园邻里日活动,感受着“分享的快乐”。
“这次活动很有意义,不仅让我们有机会和邻居们一起分享闲置物品,还能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张女士说。
尚景园是一个公租房小区,人员流动性较大。邻里日活动,增进邻里关系的同时,还能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登记、分类、摆放物品、挑选、购买、把款项投入信箱,所有流程自助,展示架由居民闲置的书架装上灯带后改造而成……“闲置银行”是该小区的一个品牌项目,去年,记者在尚景园小区采访时,居民胡女士告诉记者,以前楼道里经常会有租户留下的闲置物品,如衣柜、鞋架、小冰箱等。“这些东西扔了怪可惜的,堆着还影响环境。”“闲置银行”的落地,让这些“扔了怪可惜的东西”,有了一个好去处。“可存可取”,在“闲置银行”,通过交换和捐赠,让居民们有机会以低成本获得心仪的物品。
邻里日活动,居民们参与热情高涨,让社区资源“再循环”这一理念得到了进一步延伸。书籍、玩具、家居用品等被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摊位上,供“顾客”挑选,这些居民捐赠的物品充实了“闲置银行”的“库存”;孩子们热情吆喝,努力提升自己爱心义卖的“销售业绩”;在互动乐园区域,飞花令、投壶等游戏接连上演,居民们玩得不亦乐乎,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闲置银行”管理小组的一位成员介绍:“活动收益或者物品,一个去向是捐赠给贫困山区的学校,另一个就是用于社区公益事业、睦邻建设,进行‘再循环’。”
这场家门口的欢乐“派对”,让居民白女士意犹未尽:“这次活动真精彩,互相走动走动增进感情,让大家对彼此、对小区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尚景园明天更加美好”“社区活动越办越丰富”……活动现场,居民们纷纷在红色心愿单上,写下对小区未来的美好祝愿和期许。
尚景园睦邻中心负责人曹祯浩表示,将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记者 汤顺佳 毛信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