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杨浦大桥,再望望陆家嘴,绿之丘是杨浦居民登高望远的好地方;在世界技能博物馆,市民游客能够见证陶瓷的“前世今生”;“互联宝地”成为“互联网+创新创业产业园”……人民城市,向“新”而行。历史文脉,如何历久弥新、“与城共生”?
活化利用+运营管理,老厂房可以成为区域活力的触发点
在上海,老建筑和老住宅小区的保留改造往往最受关注,但这不是城市更新的全部。上海土地资源紧缺,要用有限的“面粉”,做更好的“面包”,拉动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势必离不开产业园区更新。
目前,产业园区提质增效行动已被列入《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动方案(2023-2025年)》,计划到2025年,推进3个以上重点产业集聚区提质增效,盘活产业用地3万亩。
“瞻前顾后”,在产业园区更新中是一种改造思路。产业园区提质增效,要衡量的不仅仅涉及产出强度、经济密度、创新浓度等“硬指标”,还有人文历史等“软指标”。上海许多产业园区脱胎于老工业区,老厂房、老构件是近代工业发展史的佐证,具有较高的保留保护价值。
杨浦区“互联宝地”诞生于工业用地的更新探索,是进行风貌肌理保留的典型代表。上钢二厂曾是全国冶金行业最大的独立轧钢厂,也是上海冶金史的重要见证者。在上钢二厂停产后,杨浦区和宝武集团对闲置地块进行更新,延续地块内的特色风貌,在保留历史建筑文化和工业特色的同时,融入现代办公功能和新型材料,成为“互联网+创新创业产业园”。
历史记忆需要保护改造,如果加之适当的运营管理,更可以成为区域活力的触发点。闵行区在力波啤酒厂的更新改造中,借助上海首个本土啤酒品牌的优势,打造出文化和商业IP。文创园区命名中突出“力波”二字,变为“力波1987创意园”。除了保留原啤酒厂的标志性烟囱和麦芽仓库,还将锅炉房改造成力波1987精酿体验馆,提供力波啤酒精酿,成为周边游客的打卡地。
松江区云间粮仓改造项目也将荒废多年的老粮仓改造为文化创意园,标志性建筑8栋高层筒仓被保留下来,披上醒目手绘涂鸦,成为引流景观。园区保留建筑还引入各式文化功能,不定期举行展览展示、演艺演出、讲座沙龙等艺术活动,从历史上的天下粮仓,成功转型为盛产“文化食粮”的人气文创园。
环评是产业项目能否在产业园区里顺利启动的先决条件。但这还不够,在有限土地资源下,上海要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就需要每一个城市单元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正外部效应。对产业园区来说,要思考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产业转型,还要统筹考量周边需求、城市功能,也就是“与城共生”。为此,许多产业园区“引进”烟火气,打造15分钟生活圈新范本,在有限空间内营造复合业态,尽可能满足居民多元需求。
杨浦“互联宝地”在改造中,除了增加商办空间供给,还规划养老、托幼、卫生、智慧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水电等市政配套基础设施,便利居民生活,消除多年来区域积水内涝的困扰,提升街区环境面貌,保障区域供电。力波啤酒厂地块拿出3.23公顷用地作为防护绿地与城市发展备建用地,在园区内配置租赁住房,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在培育元宇宙特色产业的同时,城市更新项目漕河泾元创未来中心也不忘注入新的建造理念,力争成为具备可持续发展思路的高科技园区新标杆。设计团队采用低碳环保策略,通过研究项目场地、气候数据、程序化关系、建筑能耗模拟结果、采光,优化建筑朝向、建筑形体、景观及全年能耗解决方案。屋顶还采用了太阳能光伏板,在减少建筑日光辐射和总体能耗的同时,进行能源回收并实现更多的能源再生。
在杨浦滨江,探寻“化土成金的秘密”
一件陶瓷是如何诞生的?制料、成型、施釉、装饰、烧成。在世界技能博物馆内,市民游客能够见证陶瓷的“前世今生”。世界技能博物馆首个临展“化土成金——世界陶瓷技艺展”日前拉开帷幕。本次展览联手故宫博物院等10余家重量级文博单位,展出100余件(组)展品,共分“陶瓷之美”“陶瓷之技”“陶瓷之新”三个展区,将持续至7月30日。
寿桃、佛手、石榴,三种水果“贴”在粉彩三果瓶上,传递着多福、多子、多寿的美好寓意。陶瓷,是中国最有力的文化象征之一。这些展品呈现着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作品,包括新石器时代的红陶小三足钵和黑陶三足双系罐、唐三彩三足盘、宋代五大名窑各具特色的陶瓷作品,以及五彩、斗彩、珐琅彩与粉彩等瓷器精品。这些展品从质地、色彩和造型角度,诠释着人们的美学思想与技艺追求。
展览不仅聚焦国内,还展出了国际陶瓷展品,以独特视角呈现世界陶瓷新表达。比如,有反映世界古代陶瓷历史记忆的精美文物,以及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国际公认的陶瓷三年展“美浓国际陶瓷节”获奖作品。
随着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陶瓷新材料广泛应用于医学、环保、航天航空及新能源等领域,成为国计民生、尖端科技的重要基础——这也成为展览的一个亮点。展出的全海深透明陶瓷摄像机、全海深透明陶瓷LED灯、大口径透明陶瓷保护罩,则呈现陶瓷的“海底冒险”。据了解,全海深透明陶瓷摄像机搭载“万泉二号”着陆器已开展了多次突破万米的海底摄像试验,全海深大功率LED灯搭载“沧海”号着陆器,在马里亚纳海沟万米深的海底,为拍摄“奋斗者”号万米深潜提供了远距离灯光照明。
占据展览二分之一区域的是“陶瓷之技”,走进其中,映入眼帘便是一个五颜六色的“大陶瓷”。这是以标志着中国古代制瓷工艺顶峰的釉彩大瓶——“瓷母”为蓝本制作的艺术装置,市民游客能够在这里“探寻陶瓷的秘密”。为了让市民游客沉浸式体验“陶瓷之技”,展览现场陈列了陶瓷制作原料、工具、制作过程中的半成品,还设有“陶艺DIY”等互动展项。“不仅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还能领悟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传递工匠精神。”陶瓷技艺展负责人屈佳楠介绍。
5月12日起,临展配套公共教育活动启动,市民游客可以通过创意陶瓷制作技能体验、技能大师拉坯绝技大赏、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大咖讲座等,进一步深入了解陶瓷技艺。“带领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共同探索技能的奥秘,领略技能文化的魅力。”世界技能博物馆副馆长潘煜说。
迈向属于人民城市的摩登天空
“以笔营光,图绘城市。”这是同济大学学生社团营光学社为自己立下的使命。
这个学术型社团由历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组成,致力于发挥同济大学在建筑学科的积累,为公众提供认知城市及其空间结构的多维立体视角。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018年前后,营光学社的学子在教授王桢栋、教师冯宏的带领下,在知名作家、张爱玲研究专家淳子和资深出版人江岱的支持下,基于淳子早年出版的《张爱玲地图》一书,重新创作出一份“上海张爱玲文学地图”。
带领学生共同创作这份“地图”时,王桢栋已在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领域深耕多年。有一个悬而未决的重大课题长期萦绕在他的心头。
那是2012年,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在沪举办全球大会。学会希望依托大会的举办,呼吁学界对以下时代课题给予重视——
近几十年来,世界上一些知名大都市的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居民获得绿地、社会空间、空气和阳光的机会越来越少。同时,离散开发的高层建筑使传统匀质的城市肌理断裂破碎,一些高层建筑挡住了城市景观的宽阔视野,破坏了城市轮廓的和谐。
伴随着疑问和思考,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建筑师们将目光投向“垂直城市”,开始着力探索密度、宜居和节能之间的平衡。“高层建筑对于城市未来发展的意义何在?”王桢栋试图寻找这个问题的“上海答案”。
王桢栋、冯宏带着营光学社的学子们开启了新的调研,希望对上海高层建筑的公共性展开一番比较全面的“摸底”。青年建筑师、高空摄影新锐尹明受“本科班主任”王桢栋之邀,加入这支共创的团队。
从2018年9月2日领到任务那天算起,五年间,尹明骑着摩托车,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兜兜转转了3.42万公里,更换了4架无人机。计划中的18个拍摄点位,每个都去了不下10次。平均每一次拍摄要花掉8个多小时,用光8-10块相机电池。
如何让时下颇为时髦的高空无人机摄影,拥有历史学家般讲故事的能力?尹明向记者展示了这套汇聚了团队所有人心血和智慧的“过肩摄影法”。
在电影的拍摄手法中,过肩拍摄的好处在于既能拍到主体,又能聚焦到与主体对话的人,仅靠记录对话活动的全过程,就能把对话者之间的关系交代清楚。这种手法也常用于新闻访谈实况的拍摄,而尹明发现,“把它用在建筑摄影领域也非常合适”。尹明为本次“上海空中行走地图”完成的样片,大量采用了这种过肩摄影法。
在“过肩摄影法”的引导下构建的视野中,现代高层建筑和周边的马路、街区呈现出对视、互文的关系。由无人机完成的图像,从此不再拘泥于表现云雾缭绕中的高空建筑单体或细部之美,而是置高空建筑于城市空间肌理、历史文脉中,见证并定格了一场又一场高层建筑与周边历史环境之间的对话。
在最终完稿的这份“上海空中行走地图”中,18处位于上海中心城区的空中公共空间化作“城市生长观察点”,串联起19栋拥有独特景观的地标大楼、22幢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76处桥隧通衢的前世今生。
由于大量借助摩托车骑行操控无人机,骑行爱好者尹明还有了一个有趣的发现。每当他在其他城市江边骑行时,总会遇到突如其来的道路中断,“但这种情况在上海的一江一河沿线,明显少了很多”。贯通及道路两旁的景观建设“流畅而便捷”,让身为骑行者的他感受到了一股被细致入微的城市设计细节“关怀到了”的暖意。
建筑,始终是曾被称为“世界建筑博览会”的上海的第一张名片。上海城市发展和高层建筑的建造相辅相成,在城市形态的变迁中,可见现代垂直城市发展演变的缩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增设位于高区位的公共空间,提供了俯瞰或远眺城市的机会与多样视角,使人们得以切身体验上海这座城市的多元性、历史性和文化性。
阅毕完工后的“上海空中行走地图”,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主席安东尼·伍德写下感言:“作为通往中国和东方的真正门户,即便在经济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上海依旧保有‘古老的灵魂’和深厚的历史。”在他的眼中,“上海空中行走地图”所呈现的独特视角背后是对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珍视,更“深刻诠释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活力所在”。
王桢栋认为,空中公共空间体系的完善,值得成为上海垂直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当高空建筑公共空间公共性不足的问题得到缓解,受益的将不仅是更多可以抵达高处眺望天空的市民、游客。上海的城市空间也有望连接成更紧密的整体,从而实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垂直城市。”
■柳森 戚颖璞 占悦
(来源:解放日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