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 刘羽佳 桑彤 谷业凯 潘高峰
日前,境外媒体记者对话书记(市长)系列活动全国首场,在杨浦举办。“这里的诸多创新发明让我印象深刻,许多国内外著名的APP,比如大家常用的美团,原来都源于杨浦。如果说上海是中国的‘创新之心’的话,那么杨浦区或者说湾谷科技园,则可以称作是上海的‘创新之心’。”参观湾谷科技园后,巴基斯坦记者Malik Zafar如是说。
杨浦的活力,可以用五个英文字母“解码”——“Y、O、U、N、G”。Y代表Yesterday,昨天的杨浦是一座充满历史底蕴的人文之城;O代表Open,杨浦是一座热情友好的开放之城;U代表Unbounded,杨浦是一座无界融合的创新之城;N代表Nice,杨浦是一座美好生活的宜居之城;G代表Gain,杨浦是一座成就梦想的收获之城。
“Y、O、U、N、G”,是“上海活力”的一个缩影。上海国际电影节、陆家嘴论坛吸引全球目光,全球最大规模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在上海开箱布展,浦东机场口岸单日国际客流突破10万人次并创下近4年来新纪录……送走热闹的6月,迎来火热的7月,开放包容的人民城市,以“向新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吸引着更多人来到这里,追逐梦想,创造未来。
科创板改革再出发,主动拥抱新质生产力
科创板,资本市场不断改革、拥抱创新的“试验田”。
在2024陆家嘴论坛期间,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 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这标志着科创板改革再出发,将为资本市场服务新质生产力打开新空间。
2018年,黄浦江畔,“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宣告,开启了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全新板块。经过5年多的努力,这片“试验田”孕育科创“繁花”。
设置多元化上市条件,允许未盈利企业、特殊股权结构企业、红筹企业上市……截至今年4月末,科创板上市公司571家,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硬科技”企业登陆科创板,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行业形成产业集群。
面对新的改革发展机遇,回望科创板服务科技创新5年来的“成绩单”,这片“试验田”逐渐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的聚集地,与新质生产力的重点发展领域高度契合。
“去年下半年以来,党中央多次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部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是资本市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难得的机遇。”证监会主席吴清在19日召开的陆家嘴论坛上表示。
吴清介绍,证监会推出“科创板八条”,进一步突出科创板“硬科技”特色,健全发行承销、并购重组、股权激励、交易等制度机制,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面对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的产业变革必须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无论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还是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都离不开资本市场更加顺应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工具、产品和服务。
这给科创板提出了新的课题。作为新生事物,科创板的发展也还存在“成长中的烦恼”。比如,支持“硬科技”企业发展还不够精准有效、力度也有待加强;新股发行定价、再融资、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基础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还不足等。
市场各方期待,科创板在开板五周年的节点上深化改革,能够进一步激活资本市场能量,更好服务于新质生产力发展,让更多金融资源有效助力中国科技创新乘风破浪。
这次科创板改革再出发,还有一个重要背景。去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优化融资结构,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这为下一步注册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5年前,注册制改革就是从科创板试点起步,形成了以信息披露为核心、交易所审核和证监会注册相衔接的注册制基本框架和主要制度规则,并逐步复制推广到其他市场板块。
科创板自设立之初就承担了支持科技创新和制度“试验田”的重要使命。本次科创板改革的深化,“试验田”先行先试的特点依旧明显。
无论是开展深化发行承销制度试点,在科创板试点调整适用新股定价高价剔除比例,还是优化科创板上市公司股债融资制度,推动再融资储架发行试点案例率先在科创板落地……科创板对于注册制改革的探索持续向前推进。
要看到的是,注册制改革走深走实、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开创性、敏感性、复杂性较强,需要持续发挥科创板“试验田”作用。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在科创板上对相关制度规则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后,再推向其他板块。这样的路径安排更有利于改革平稳实施,风险也相对可控。
科研成果转化,如何实现“精准达”?
有前景的科研成果,就能获得投资者青睐吗?其实不一定。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研究员马麟研发了一款光子互连芯片,和算力芯片集成后,可让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大幅提高算力。但由于科研成果所有权不够清晰,投资者有所顾虑,之前他错失了好几次融资机会。
转机来自上海推出的一系列科技成果转化新举措,在明确转化科技成果收益比例等单位权益的前提下,允许科研人员享有科技成果的全部所有权。不久前,马麟拿到了2000万元风险投资,并已着手研究这款芯片的量产工艺。通过改革,让科研成果在市场上获得更合理的回报,才能更好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
近年来,促进专利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大批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实现专利转化的道路上,不同科研主体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尽相同,要在坚持市场导向的前提下,梳理专利转化产业链各个环节,打通政策堵点,优化供需匹配,让科技和产业之间的连接通道更加顺畅。
对科研院所而言,要下更大功夫解决科研与市场“两张皮”的问题,否则专利转化就无从谈起。当前,国内已有不少高校推动实施以产业化前景为核心的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强化职务发明规范管理,做好政策、服务、金融、信息等优质资源的匹配,从源头上提升专利的质量和市场化潜力。
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其专利研发往往是由市场需求驱动的,但在专利转化方面,也存在难以识别专利与技术、产品的关联度,难以判定专利技术成熟度等痛点。对中小企业而言,更是如此。精准对接需求,推动开展“订单式”研发和“投放式”创新,或是依托产业链,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有助于降低专利转化的市场风险,加快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提升供需匹配度,推动专利产业化,除了做好市场化服务,还要更好发挥公共服务的作用。近年来,多地纷纷设立“专利超市”,集中发布专利许可转让信息,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快速、便捷、高效的信息匹配机制,让专利技术实现“中低价交易、高频次流转”。
左手牵着高校,帮专利找“婆家”;右手挽着企业,助其寻到合适专利促进发展。“杨浦专利超市”是杨浦区知识产权局联合上海高新技术知识产权数据情报中心,依托上海技术交易所登记、托管、交易、结算四大核心业务优势合作共建的专利技术流转渠道,汇集了大量高校院所、企业发布的专利开放许可、转让等供需信息。
去年4月,“杨浦专利超市”正式落户杨浦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杨浦专利超市”为区域内高校院所和企业搭建供需对接桥梁,加速“沉睡专利”的流通,促成专利更多、更快、更好地向杨浦中小微企业转化。
今年3月6日,杨浦区知识产权局联合区审改办正式将“杨浦专利超市”上线“随申办”杨浦旗舰店,这是全市首个亮相于区级旗舰店的“专利超市”。
进一步丰富区域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场景,探索快速精准推送服务,实现从“人找服务”向“服务找人”的转变……“杨浦专利超市”自开张以来,已成功促成“上海哔哩哔哩科技有限公司-三明市脉源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5单线上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为助力推动杨浦区知识产权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全面落地,杨浦区知识产权局不断探索知识产权末端流转新路径,加速释放“杨浦专利超市”内在的专利资源创新价值和经济效力,建立便捷、高效的专利转化信息快速匹配机制。上海技术交易所作为“杨浦专利超市”的主要运营方,提供一揽子服务,包括开放许可登记披露、专利转化技术交易、知识产权评估评价、知识产权鉴定服务、质押融资辅导对接、科企培育上市辅导等,助力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专利是创新的基石。我国已成为专利大国,但仍然面临“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挑战。在强化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专利转化率,更好地把创新与市场有效连接起来,就能将蕴藏在社会中的创新创造活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创新上海,与世界“对话”
上海国际电影节、陆家嘴论坛吸引全球目光,全球最大规模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在上海开箱布展,浦东机场口岸单日国际客流突破10万人次并创下近4年来新纪录……这些事件看似无关,却共同描绘出上海这座城市的活力、魅力与引力。
从中国电影的摇篮,到如今的电影之城,自举办之初,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就融入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基因。本届上影节同样如此,红毯上,鬓影华服光彩照人,闪光灯如繁星闪烁;各大影院中,观众们沉浸在一部部精彩影片中,随着剧情的起伏或欢笑或落泪,感受着电影艺术的无穷魅力。
一组数据足以证明上影节“国际”二字的含金量——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50部参展作品进入金爵奖评选活动;包括竞赛片在内,共将展映来自64个国家和地区的461部影片;其中世界首映70部,国际首映48部,亚洲首映81部,中国首映73部……首映率连年提升。
同样令人期待的,还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492组788件古埃及文物不远万里来沪,其中95%以上的文物是首次来到亚洲,向观众全面展示古埃及文明面貌及其最新考古发现。
展览中的重磅展品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图坦卡蒙、阿蒙涅姆赫特三世以及拉美西斯二世等法老雕像、成套木乃伊棺,女王金饰等,过去只在书本画册中出现、带着神秘微笑的埃及法老埃赫纳吞巨像也将在上海露出真容,近年出土于埃及萨卡拉猫神庙遗址区的“绿脸”棺更是首次离开埃及本土赴外展出……正在埃及旅游的中国网友都不禁感叹:为了上海的大展,偌大的埃及国家博物馆感觉要被搬空了。
这不仅是两个古老文明之间的时空对话,更是世界对中国、对上海日益强大国际影响力的充分认可。
2024陆家嘴论坛,主题是“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增长”,70多位重磅中外嘉宾参加论坛并发言,他们中除了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和金融机构代表,还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等专家学者,法兰克福金融发展中心、英国智库Z/Yen等智库机构负责人。
与生俱来的国际视野和创新基因,令陆家嘴论坛始终吸引世界目光。开办16年来,这一金融领域的高端对话交流平台,已经成为上海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金融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除此之外,美国、德国、西班牙等各国政要,欧盟、阿拉伯国家联盟等国际组织官员纷纷造访上海;28个国家驻华大使、驻沪总领事和其他高级外交官来沪参加“携手央企 对话世界”活动;境外媒体记者团在沪采风,举办全国首场“境外媒体记者对话书记市长系列活动”……一切,都令这个6月收获满满,热闹非凡。
犹记今年4月,上海发布“相聚上海”活动指南(2024),从全年数百场甄选出70项文化、体育、旅游、商业、展览等活动,向全球发出诚挚邀约:来上海走一走、玩一玩。
仅仅两个月后,我们已经听到世界的回答。数据可以为证:今年以来,上海机场边检站已查验入出境外籍旅客超30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240%!
7月,又是一个新的开始。中国式现代化龙头城市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国际大都市的开放与包容,东方大都市的独特文化底蕴和生活情调,正吸引着更多人来到这里,追逐梦想,创造未来。
(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新民晚报)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