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方百计稳就业 用心用情惠民生

  近年来,杨浦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在各部门、各街道、广大促进就业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持续保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我区6家单位(集体)获“上海市促进就业先进集体”称号,5名个人获“上海市促进就业先进工作者”称号,2家企业获“上海市促进就业先进企业(组织)”称号,2名个人获“上海市就业创业优秀个人”称号。现将上述事迹予以登载,号召全区广大就业工作者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全力推动地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为书写杨浦“三篇大文章”贡献力量。

  上海市促进就业先进集体

  杨浦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近年来,杨浦人社系统先后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上海市助力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上海市就业服务工作优秀奖”“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杨浦在推动创新创业政策落地、促进就业等方面成效明显,2022年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集约集成,工作有实效。区级层面集各部门合力,制定发布新一轮区级就业创业政策,创建区级岗位归集共享机制,人社内部建大就业格局,创新“实训-实习-见习-就业”链式服务,推出“小杨”就业服务品牌,确立区监察仲裁“一口受理”工作机制,源头化解矛盾纠纷,发扬“枫桥经验”,深化基层治理。

  先行先试,载体有创新。在全市率先建成“乐业空间”,实现区域内社区、高校全覆盖,先后荣获上海市优秀公共就业服务案例二等奖及全国优秀就业服务项目二等奖。在全市率先举办首个大学生求职能力实训营及首期“马兰花”创业培训班,就业创业双管齐下为高校毕业生护航,近三年杨浦户籍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联动联创,老城有名片。市区两级合作共建的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输出四级孵化创业服务新概念,辐射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形成完整的服务创新创业的生态体系。近年来成功建设各级创业孵化基地25家,累计孵化和培育近 3500 个创业团队,直接带动就业超过 1.3 万人。支持世界技能博物馆落户杨浦,建立12个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海集训基地,厚植技能人才成长沃土。

  杨浦区消防救援支队队务督察科

  创建“彩云之蓝”协作招录品牌,推进“本地+外地”同频招录,固化“就业+培训”模式,在稳定本地区就业和沪滇对口帮扶中传递消防力量。

  与杨浦、丽江人社局开展三方协作,依托“乐业上海”平台开展直播带岗,创新“送岗上门”服务。通过线上职位推介会,讲解招录政策,方便丽江市下辖偏远山区青年报名参考,减轻来沪成本,在宁蒗县设置前置招录考点,实现就地应聘“一站式”招录服务。

  制定科学培训计划,实现来沪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以“精准帮扶+培训就业”方式助力职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杨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许可科

  依托悦“young”工作室,通过多元化服务、集约化政策供给,为创业主体提供高效集成的市场监管领域政务服务,以创业带动就业,营造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

  发挥杨浦“百年大学”人才优势、大学科技园场地优势和双创示范基地政策环境优势,打造大学生创业“成长田”。推出“‘悦’月讲”小课堂,进行“一月一期、一期一课”讲解,为创业主体讲解注册登记、许可业务中的重点和难点;打造5类许可“线上样板房”,通过可视化场景云展示许可审查要点,让创业主体“看得懂、办得明白”。

  联动相关部门、街道、区内招商主体及高校科技园共同开展登记许可政策宣讲活动,为创业主体送上集成式的“政策包”“服务包”,指导创业主体快速进入经营赛道。

  杨浦区长海路街道社区服务办公室

  聚焦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广泛挖掘拓展就业岗位渠道,积极落实各类市、区促进就业政策。

  深耕“家长学校”虬江创湾乐业空间品牌,发挥“党群服务中心”延伸就业服务功能,以“乐业践行”的服务理念,结合创业集市体验、专场主题招聘等诸多元素,挖掘就业潜力,积极打造多元融合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专项服务,制定一对一服务方案,分阶段开展精准化就业指导,针对性地提供政策宣贯、岗位推荐等公共就业服务。聚焦残疾、低保家庭等困难人群,送信息、送服务、送政策、送保障,做好就业兜底帮扶。

  杨浦区五角场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

  加大五角场商区、校区、园区、社区、营区五区资源整合,每年组织辖区内各类企业举办专场“招聘会”“面试会”,千方百计拓宽各类求职者就业渠道。

  持续强化双创平台建设,联合辖区7所高校、8家科技园区、2家创业基地和多家创服机构,走进校区、园区开展就业创业政策“打包配送”。围绕“创业五角场”品牌,深化与高校双创工作的融合共建,鼓励各类双创人才积极参与社区共治,形成协同、融合、共享的双创生态系统。

  坚持因人施策和需求导向,线下开展简历制作、面试指导等活动,线上开展“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空中教研室”等系列“云活动”。

  同济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综合事务部

  近五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平均在97%以上、赴重点领域就业比例平均在70%以上、赴基层就业超过7000人、赴国际组织实习学生超过83人次。

  主动对接重点用人单位进校开展招聘活动,每年度举办大型招聘活动10场以上,鼓励学院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就业特点建立重点单位库、召开学院专场招聘会,促进精准对接。

  建设集信息发布、政策咨询、数据分析、网上招聘于一体的就业信息网。就业信息化平台的两年累计访问量超过500万人次。近5年来,学生对于就业工作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

  上海市促进就业先进工作者

  吴晨锋

  杨浦区就业促进中心(杨浦公共人事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管理部部长

  作为民生保障岗位上耕耘了近20年的一线工作者,始终秉持着“脚踏实地,恪尽职守”的初心使命,全心全意投身公共就业服务。

  他牵头实施杨浦独有的业务档案数字化扫描工作,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了区域档案数据共享,有效化解了档案服务窗口接待中因信息不畅产生的矛盾。曾一个月内连续走访了21家企业,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圆满完成了119家国有企业近12万卷人事档案的接收工作。

  张丽慧

  杨浦区公共实训基地管理服务中心创业服务部部长

  作为一名在创业就业工作中深耕十余年的基层工作者,她带领着团队交出了一张张优异的“成绩单”。

  2021年,她在全市首创片区化服务新模式,把原条块结合工作模式调整为扁平化推进。在她的推动下,杨浦区域内累计建成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家,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5家。

  她建立“创业指导师新秀”培养机制,在全市率先启动创业指导师能力提升培训,制定“老带新”带教培养计划,部门内多名创业指导师在创服专业领域获得荣誉。

  王少林

  杨浦区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

  她十几年如一日做强“周周职场,天天招聘”杨浦特色的就业服务品牌,不断整合社区、高校、企业供需资源,参与建立“法律、心理、就业”三支专家服务团队,提供法律咨询、心理指导以及求职技巧、职业生涯规划等服务。

  聚焦工会就业帮扶的重点人群特别是困难职工家庭,开展“会聘上海-就业困难人员护航行动”,通过择业指导、简历制作、定向推荐、面试培训等一对一全过程、精准化就业服务,助力困难职工及其家属实现就业,逐步解困脱困。

  王建萍

  杨浦区江浦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主任

  在就业服务方面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且不断创新,勤政务实,敢于担当。

  她潜心钻研,依托党群服务站,建立“江浦汇·宝地乐业空间”助力2030就业;依托社区睦邻中心,建立4050睦邻“乐业空间”,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服务;依托区乐业导师团资源引入专业导师队伍,让青年就业的梦想从最初就有导师保驾护航。

  自2003年起从事劳动保障相关工作以来,始终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无畏精神投身基层工作,为基层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孙毅

  杨浦区四平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工作者

  自2007年5月进入该单位从事社区就业、创业工作至今,始终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信念,兢兢业业,钻研业务,无私奉献。

  依托“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优势位置,积极打造具有四平特点的“乐业空间”和二期“共享直播间”,帮助青年实现创业梦想,以创业带动就业。围绕深化社区创业“一街道一品牌”建设,他将四平社区创业资源和同济大学高校创业指导站结合,共同打造社区创新创业项目“四平同济创业实验室”。

  上海市促进就业先进企业(组织)

  汉海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该企业是美团在上海的主要经营主体,自成立以来,持续推动服务零售和商品零售在需求侧和供给侧的数字化升级,努力为消费者提供品质服务。对于新入职的校招生,公司定制了专属人才培养项目“萌芽校招生成长计划”,帮助校招生成为文化认同度高、基本功扎实、业务能力强的骨干人才。推出“北斗计划”,培养及储备能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技术专家,吸引了海内外高校诸多优秀科技人才加入,逐渐形成了助力专业人才成长和发展的项目体系。

  近年来公司业务年均录用一千人以上。2022年在上海新增就业超过1500人,其中应届毕业生超过500人。在促进社会就业方面,骑手职业作为就业蓄水池的社会经济价值日益显著。2022年有624万骑手通过美团获得收入,其中81.6%是农村转移劳动力,28万人来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现有员工5800余人,高度重视人才就业。持续扩大应届生招聘规模,每年安排不低于60%的就业岗位面向高校毕业生定向招聘。总院现有上海市户籍人口3000余人,上海市大中专院校毕业生2000余人。近5年共吸纳应届高校毕业生180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7人,硕士研究生1541人,大学本科202人,大学专科22人。

  与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积极参与专业课程设置与科研项目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每年组织上海市有关高校学生来公司实习实践,为其提供职业生涯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为毕业生配置人才公寓,提供良好的住宿环境;积极申请上海市人才租房补贴,降低人才住房成本;配合员工做好公租房申请,缓解住房压力。

  上海市就业创业优秀个人

  张庭赫

  上海胧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裁

  作为大学生在校创业带动就业的典型代表,公司直接带动就业260人,间接带动就业2000余人。

  自2015年起开展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就业辅导工作,累计辅导国内外大学生创业项目23000余个,覆盖200余所高校,举行各类赛事50场、开展双创训练营210场,累计辅导60余名大学生获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奖项,推动建设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合赛道。

  2022年《上海市促进就业若干规定》的立法调研会上,他提出关于推动智能人岗匹配的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建议得到肯定,他主导开发的“恰恰招聘”就业服务平台,用户数突破300万,开展高校学生就业帮扶对接活动和招聘活动120多批次,人岗匹配精准推送超过6万名学生对接企业面试就业。

  郁智君

  上海自鸣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重疾导致听力受损、面部瘫痪。尽管如此,他的创业之心未曾动摇。2022年底,他开始探索TikTok海外跨境电商领域,希望帮助残疾人通过手工艺品走向世界,他在大桥街道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老师的帮助下,带领团队顺利入驻孵化基地,成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人工智能技术做产品设计与残疾人生产制作相结合的非遗掐丝珐琅项目,并创立了品牌“跃界文化”。

  他一直没有忘记帮助残疾人群体的初心,他的公司面向街道的残疾人群体开展手工艺培训,倾力打造集产、学、研为一体的助残工作室,带动残疾人就业,帮助更多残疾人士通过就业跨越生活的障碍。目前,他已与定海路街道、长海路街道合作,为20多名智力残疾孩子开展培训,展现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心和支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文化
   第06版:健康
   第07版:专版
   第08版:专题
千方百计稳就业 用心用情惠民生
杨浦时报专版07千方百计稳就业 用心用情惠民生 2024-07-04 2 2024年07月0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