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娜 沃佳 潘高峰 胡幸阳 叶薇
从2018年至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走入第七个年头,人们见证了这座城市打造人工智能“上海高地”的持续努力,也感受着人工智能给整个世界带来的惊天变化。
持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乃至真正担起“五个中心”特别是国际经济中心、科创中心的战略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都需要更大力度地突破攻坚、追赶超越——这一点,直接影响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同时,科技向善,为人的需求服务却“不逾矩、不越界”,是建设人民城市的另一个侧面。真正的“高地”,是全方位的高地,是率先触碰、研究并解决全球问题、前沿问题的高地。为这个层面的探索搭建平台、创造场景,同样是上海的责任所在——这些,关乎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数字缪斯”能给音乐带来什么?
“未来的音乐演艺形态,究竟会是什么样子?我好像有点看到了,又好像有点‘盲人摸象’。”前不久,观众李悦宜在上海音乐厅看完“漫歌行——跨时空AI音乐叙事”时,告诉同行的伙伴。
“漫歌行——跨时空AI音乐叙事”是上海音乐厅首届“数字缪斯——2024音乐科技融创节”的一个演出剧目。这场历时2个月的融创节,顾名思义,是科技界与音乐界的跨领域融合,呈现了原创作品、工作坊、展览等,探索了未来音乐演艺的新形态。
AI音乐进入人们的视野,对音乐的“计算”让声音更“可控”,对“量化”音乐的分析也进入了更精细化的阶段。在被数字包裹的音乐中,是否还有人类情感的一席之地?
“漫歌行——跨时空AI音乐叙事”上,评弹名家高博文和AI“机械臂”歌手艾莉合作,带来一场奇妙碰撞的音乐之旅。其中,“机械臂”歌手艾莉现场“演绎”《苏醒》《回头皆幻景》《繁华如烟》《重逢如是》《涅槃》《重逢》等多首曲目。尽管这里的机械臂已经被“拟人化”,但依然不改机器演唱的本质。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机械臂实验室主任郑康奕提出,AI音乐会让人类世界陷入扁平化,会抹除音乐的细节。尽管AI音乐大大提升了音乐制作的效率,但“效率”未必是人类终极的追求。
“我曾经在一个美术馆做过一个作品,两个机械臂在培养皿里打点滴,整个过程耗费8个小时。很多人有不同解读,有一个工程师说,它非常好地诠释了上班摸鱼的状态,点滴明明可以很快打完,为什么打8个小时?”郑康奕说,每个人都生活在自我认知的世界中,对事物有着各异的情绪反应。哪怕是数字音乐,在弹奏过程也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
面对新技术对古典音乐的挑战,音乐科技融创节的评审加布里埃尔·普罗科菲耶夫表示,“不管AI发展到什么程度,最感人的还是来自自然的声音。不管技术如何发展,有些声音依旧来自情感,它不能被复制,也不能被机械替代。”
AI可能会让音乐启蒙更容易普及。不少家长都曾为孩子购置过乐器,但音乐教育往往难以为继。如果孩子没能坚持弹钢琴,直至走向音乐学府,钢琴是否沦为孩子幼年时期的玩具?
上海锣钹科技创始人兼CEO解路禄想要创造一些产品,让没有任何音乐经验的人,也能从指尖流淌出音乐来。“我们把唢呐通过数字化的形式传承下来。至少我孩子听到这个,就知道这不是双簧管,从而对民族乐器的声音有了认知。”解路禄希望把横在每个乐器学习者面前一米多高的台阶,变成一个小斜坡。“你学会演奏了以后,想要演奏得好,还是需要练习的,只是前期没有那么痛苦。”这些看似“反传统”的音乐启蒙,实则更有效地提升了使用者的音乐素养。
“效率形式都在变,但需求本身没有变。”纵观不到100年的计算机发展史,解路禄发现,其实中国古代的算盘和后来的图灵计算机诉求一致。音乐也是如此,人类最早在狩猎时喊口号、敲击木棒,后来将乐谱刻在竹简上,再后来刻在黑胶、磁带上,存在iPod里。“对音乐的需求没有变。我们只要跟随趋势,拥抱新技术,依然可以传承旧的东西。”
发展“含绿量”提升产业“含金量”
昔日火电厂的煤灰仓,而今成为绿色零碳的储能示范标杆。这样巨大的跨越,发生在杨浦滨江。近日,纬景储能的锌铁液流电池储能示范项目“零碳智慧综合能源中心”被国家能源局列为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这也是上海市唯一一个被列入的新型储能项目。
零碳智慧综合能源中心集光伏科技、智慧能源管控、新型储能、碳足迹分析和低碳概念咖啡馆于一体,展现了一个全场景的都市零碳社区。它巧妙地利用了杨树浦电厂的煤灰仓,光伏板顶棚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后,锌铁液流电池将电能并入系统存储,确保电能的高效储存和释放,为周边的咖啡馆、充电桩、景观照明等设施提供稳定的绿色电力,实现“多能互补”。
据介绍,锌铁液流电池以其不燃不爆、零污染的特性,满足了项目对储能产品的高安全和环保要求。纬景储能专注于液流电池研发及规模化智能制造,自主研发了目前行业内自动化率最高的液流电池智能产线,产品应用于电源侧储能、电网侧调峰、工业及社区用户侧储能等多种能源、电力服务场景。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而绿色低碳并不是一味做减法,也将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和需求。
在6月举办的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上逛一圈,能实实在在感受到“双碳”目标对我们生活的改变,大到产业、能源、交通结构的调整优化,小到一家一户一企一校的环保实践,“双碳”目标日益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成为企业创新转型的重要抓手。
环顾街头,越来越多的电动公交车、绿牌出租车驶上街头,快递物流企业加大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的投用,充换电设施日益齐全。在“双碳”目标下,我国绿色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发展“含绿量”提升产业“含金量”,促进绿色低碳领域国际国内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合作,就能打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用温暖与诚意留住青年人才这支“创新主力军”
又逢毕业季,对于每一座志存高远的城市来说,留住青年人才都是头等大事。
城市对人才最大的吸引力是什么?说一千道一万,其实就是“安居乐业”四个字。当怀揣梦想的年轻人离开学校走上社会,除了就业压力,还要承担住宿、交通等求职成本。如何通过务实的举措,释放温暖与诚意,留住每一颗渴望扎根、成长的年轻之心,考验着城市治理者的能力与远见。
前不久,上海徐汇区保障性租赁住房夏季(毕业季)供需推介会在西岸数字谷党群服务中心举行。2200余套可出租成套房源、500余张宿舍型床位,不仅是一组组数字,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关怀与保障,实实在在地解决了青年人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在拼搏事业的起点轻装上阵。
除了住有所居,上海在助力青年就业创业方面也不遗余力。比如杨浦区成立的“区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联盟”,推出“实训—实习—见习—就业”链式服务,精准匹配供需,增强就业预备阶段学生与企业的黏合度,为青年人搭建了从校园走向职场的桥梁;又比如结合各高校办学特色和专业定位举办的“专精特新”专场招聘活动,重点向学子们推介那些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高、带动就业能力强的中小型企业,为毕业生开拓更多专业相关性强、人岗匹配度高的就业岗位;还有上海市互联网企业联合会举办的高校就业促进计划,通过搭建网络互动社区,为全国高校的学生和互联网企业提供双向交流、展示的平台……
前不久举行的“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人才培养时强调,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构筑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
建设创新人才高地,首先要打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与氛围。人才首先是人,只谈理想和情怀是不够的。除了诚心诚意的邀请,为人才提供物质待遇和贴心暖心的服务不可少。只有进一步完善人才落户、住房、托幼等支持政策,让人才不为衣食住行担忧,少为孩子上学、生病、住院等问题挠头,才能让他们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创新创业之中,为自己的梦想奋斗,为城市的明天拼搏。
高校毕业季上海的务实探索,用行动向青年人才传递着强烈信号:这里不仅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还有贴心的关怀与支持,从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供应,到就业创业服务的优化,每一项政策、每一次活动都倾注了这座城市对青年人才的重视与期待。
这座城市深知,青年是城市发展的活力源泉,是创新的主力军,留住他们,就是留住城市的未来。(来源:解放日报、新民晚报,配图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