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晟祯 潘高峰 方翔 盛玉雷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势在必然。
“把上海这样一个超大城市建设好、治理好,要有大格局、大思路,也要有精细化思维和‘绣花’功夫。”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上海坚决扛起“建设成为‘五个中心’”的使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同时抓好“生活小事”,垃圾有序分类,公园加速“生长”,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小大由之”的思路,架起城市发展的“天际线”,也夯实了“人民城市”的“地平线”。
公园城市如何打造“微幸福”?三场圆桌座谈汇集“良方妙计”
近日,三场关于公园帐篷区规范管理的圆桌座谈陆续举行,邀请了市民代表、市民园长、志愿者和职能部门、公园管理方“面对面”,共同探讨游客在公园搭建帐篷应该怎么管,从而既满足休憩娱乐需求,又兼顾养护管理、保障安全,很多良方妙计为管理部门带来新思路。
位于杨浦区的黄兴公园,是深受周边居民喜爱的“适跑”空间。跑步爱好者们如今不用担心随身物品无处安放、只能将外套系在腰间的尴尬,公园里的储物柜解决了他们的担忧。这一便民服务的背后,是源自一位跑步爱好者高茂立的建议。建议提交后,高茂立还和其他几名跑者,被绿容部门邀请到现场座谈,与公园管理部门进行交流讨论,关于“适跑”公园内合理设置储物柜的建议很快得到了落实。
储物柜的设立,是众多市民“金点子”转化为公园便民亲民措施的一个缩影。去年10月,杨浦区在上海率先实现区属公园全部24小时对外开放。杨浦区居民陈剑锋、桑丽萍发现,城市公园24小时开放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噪声污染、安全隐患、不文明行为,也可能给公园周边居民造成影响。带着这些思考,他们共同撰写了一则人民建议,建议夜间不宜组织产生噪声的各类活动,应新增电缆线、灯带、湖面防护栏杆等设施设备,保障公共卫生间24小时开放等。建议提交给杨浦区人民建议征集办后,杨浦区绿化市容等多个部门共同研究,在公园开放的基础上,让属地街道积极参与,根据每个公园的特点,优化“一园一策”方案,既让公园实现24小时开放,也确保夜间公园得到有效管理。
群众智慧助力,城市更显魅力——听取群众对生态宜居的需求和期盼,提升公园精细化、人性化管理,已成为共建生态宜居人民城市的生动注脚。
社区群,赋能基层治理的“神器”
近日,上海多个社区微信群都收到了一条特殊的“寻人启事”,有民警甚至一连转发了37个群,只为找到5万元现金的失主。
虽然最终安徽籍失主邹先生是通过监控视频找到的,但寻人过程中,社区群的普及和发挥的作用,还是让人们看到了当下基层社会治理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
20多年前,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在他著名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从时间和空间双重视角审视了互联网崛起对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如今,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这种影响早已充分浸润社会生活,深刻改变了社区的内涵和外延。传统意义上的社区已成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融合的共同体。在这种背景下,社区基层治理也必须超越固有边界,善用新技术新方式,加深与社区居民的双重联系。
当下十分普及的社区微信群,不仅搭建了信息传递的高速通道,提升了工作效率,也对服务群众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过去小区里的通知、公告等信息,都是通过张贴告示或挨家挨户走访告知,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出现遗漏或延误。如今,社区微信群的存在可以让信息瞬间抵达居民群体。无论是紧急寻人,还是日常的社区活动通知、政策宣传等,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实现覆盖,大大提高了基层治理的响应速度和反馈速度,让群众的急难愁盼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关注和处理。
与此同时,社区微信群也加强了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虚拟的社区空间里,居民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可以随时交流想法、分享经验的群体。大家可以就社区公共事务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比如小区环境的改善、停车位的规划等,大家都能够各抒己见,群策群力。这种广泛参与和互动,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也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更多的智慧和思路。基层管理者能够更直接地了解居民的需求和诉求,拿出更符合实际、更贴心的治理方案。
当然,新技术手段要更好地服务于基层治理,还需要规范管理和正确引导。一方面,基层管理者不能光建群不管群,要制定明确的规则公约,防止群内出现虚假信息、恶意言论等不良信息,维护健康的交流环境;另一方面,基层管理者要积极参与群内互动,及时回应居民关切,解决实际问题,让社区群真正成为沟通民意、服务民生的桥梁。
必须认识到,社区微信群只是基层治理的新方式新手段,不能指望完全依赖它来解决所有问题。比如,社区民警顾晓芬的手机里藏着100多个社区微信群,加了3000多位居民的微信,手机成了她管好社区的“神器”。尽管如此,顾晓芬从未忽视线下的实地调研、面对面的贴心交流等传统治理方式。这也充分说明,只有将线上的便捷与线下的深入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基层治理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超大城市的社会治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就必须善用新技术新手段,不断创新治理模式,提升治理能力水平,让每一个社区都充满温暖与和谐,让每一位市民的生活都更加美好与幸福。这是人民城市建设的必答题。
好“city”的上海,会越来越“city”
“上海city不city?”“好city啊!”
最近在社交媒体上,“city不city”成为一个热梗。什么是“city”,从最初理解的“洋气”,到现在已经成为代表一种城市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生活方式选择。
中国免签“朋友圈”的扩大、外卡消费支付便捷,以及上海的城市活力,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欢上了这座城市。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38%的外籍旅客选择从上海入境,上海“入境游第一站、第一城”格局初具雏形。“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已经启幕,推出一批体现上海国际化、品质化消费环境的服务举措,吸引更多全球旅客来到上海、体验上海、享受上海。
除了海外游客,国内游客也将眼光聚焦到了上海。在上海的博物馆观众中,本地居民与外省市游客几乎平分秋色。从上海迪士尼发布的数据来看,2023年客源地主要为长三角地区。而与2022年相比,2023年来自珠三角地区的游客量增幅显著。
已经很“city”的上海,如何更“city”呢?这就需要让文商旅体进一步融合,成为提升城市活力新引擎。
从7月首个周末一直延续至10月第二个周末,“上海之夏”不仅包括7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杆活动,还有58场各具特色、具有国内外引流作用的重点活动,如柏林爱乐乐团上海演出季、蓝人秀、MXGP世界摩托车越野锦标赛等,如何将这些活动进一步融合,形成“餐饮+演出”“灯光+运动”等形式,营造出更多跨业态经营模式,并且通过不同领域的专业方式串联起来,比如:是否可以在演出信息中,加上周边的商业信息,或者商业活动消息中,推荐一下周边的演出、比赛。
更“city”也需要吸引上海本地的消费者,并在消费上叠加更全面、更多元的消费体验。不久前,上海市青少年击剑冠军赛(女子组)“搬”进了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商场营收同比增长7%。近日,2024“虹口发现之旅”启动,共设计了6条路线,拟每月组织一次主题跑步活动,以新形式发掘辖区红色文化、体育地标、人文地标、展览资源、时尚商圈、滨水旅游等资源亮点,推动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打造上海文旅体融合新标杆。通过以赛为媒、以体促旅、以文旅促消费,为更多市民创造新的消费场景。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加速融合,也能让上海更“city”。近日,叠加“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2024上海环球美食节普陀分站在环球港启动,现场除了75家“普陀餐饮首店”联合发布之外,“饿了么”平台也发布了“线上餐饮促消费”优惠措施。2024上海环球美食节·外滩环球美食市集日前亮相外滩枫径,现场汇集了深受消费者喜爱的餐厅和美食品牌。活动期间,美团通过“零售+科技”支持商旅文体联动各环节,点亮“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活动IP。
好“city”的上海,一定会越来越“city”。
把握“大与小”,平衡“快与慢”,发展的辩证法,也是治理的方法论
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2%。一路走来,我们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眺望前方,“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势在必然。
城市规模越大,治理面对的问题越复杂。比如上海,拥有富集的资源要素、先进的产业集群、广阔的发展机遇,多年前也患上建筑密、人口稠、房屋挤、道路堵、绿化少的“大城市病”。如何破解?“把上海这样一个超大城市建设好、治理好,要有大格局、大思路,也要有精细化思维和‘绣花’功夫。”沿着总书记的指引,上海市胸怀“国之大者”,坚决扛起“建设成为‘五个中心’”的使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同时抓好“生活小事”,垃圾有序分类,公园加速“生长”,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小大由之”的思路,架起城市发展的“天际线”,也夯实了“人民城市”的“地平线”。
新时代的超大城市治理,既讲究效度,也追求温度。数字赋能、服务集成,同样蕴含着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快”的追求。“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更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各地推进城市治理的方式不断创新,城市运行和治理更加便捷、更富智慧。另一方面是“慢”的耐心。“老人办事不用跑”窗口、人工专用绿色通道、大字版标志标识……一个个温暖的细节,饱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人民城市的本质属性”。“快慢相宜”的举措,彰显“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诠释“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要看到,城市治理是一项全方位、全周期的系统工程。建设发展“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坚持走内涵式发展路子,秉承“稳中有进”的理念,加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积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方能使超大城市更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
把握“大与小”,平衡“快与慢”,统筹“发展和安全”,发展的辩证法,也是治理的方法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一定能让城市的业态、功能、品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来源:新民晚报、人民日报)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