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忠
人民城市理念引领杨浦拓展发展之道,创新探索了中国特色城市发展的杨浦样本。创新成为人民城市建设的第一动力,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实力量质齐升,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获评“科创中国”试点城区、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区,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
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突出重点关键、体现系统思维,尤其是要凸显问题意识,冲着制约高质量发展、制约全面创新、制约全球影响力提升的关键问题,特别是体制机制层面的掣肘,有针对性地予以突破解决。
杨浦:聚焦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激发创新生态生长力
7月31日,十一届区委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杨浦区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届市委五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意见》。全会强调,要聚焦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率先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率先建成新质生产力策源高地、标杆产业培育高地、先进生产要素集聚高地,推动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成为经济高质量增长主要驱动力。
设立在湾谷科技园的上海技术交易所,现在是支撑杨浦创新主体的重要平台。上海技术交易所总裁颜明峰介绍,技交所开市三年多来累计交易金额已经突破395亿元,累计进场项目数为3785项,累计进场成果数为10200个,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超70亿元。
技交所整体交易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交易的区域遍布全球;目前进场交易前十主要集中在华东理工、交大医学院、复旦、市一医院等。
紧紧围绕建设全球技术交易枢纽的重大任务,杨浦全力支持上海技术交易所与国家知识产权国际运营(上海)平台等联动发展,健全确权登记、交易转让、合规监管制度,完善技术要素评估定价机制,创新技术产品开发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加强与全球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创新主体合作,探索建立跨境技术交易结算体系。杨浦区委书记薛侃表示,杨浦大力培育支持技交所这类平台,让更多创新主体享受得到、运用得好。
当前,杨浦正全要素激发创新生态生长力,打造技术、资本、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相互交融、相互依托的有机体系,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使各类创新主体与创新要素充分集聚耦合、叠加碰撞,产生强大的裂变效应,着力构建生命力旺盛、根植力强大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今年4月,清雁科技与浦发硅谷银行在杨浦首发数据资产增信的因素模型,旨在通过金融创新,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持,特别是服务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资产较轻的企业。模型专注于战略性非财务数据,一方面可用于企业数据资产增信,对企业的数据资产进行质量和价值评估,从而提升企业的信用等级。另一方面可用于企业数据资产质押,对企业数据资产进行合规的价值评估后,帮助企业将其作为质押物来获取贷款,为企业提供更灵活的资金来源,同时也为金融机构带来更多风险对冲手段。
此外,杨浦深入推进“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形成以股权投资为主、“股贷债保”联动的金融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支持概念验证中心设立种子基金,鼓励孵化器设立早期投资基金,探索“孵投联动”“拨投联动”等超前孵化新机制。强化“政府主导,风险共担”机制,推动银行、担保、保险等机构持续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见投即贷”“见投即保”等各类创新型产品。
杨浦还奋力打造人民城市“人才秀带”,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放大“3310”海外引才计划、“创业之星”大赛品牌效应,深入开展高层次人才招引。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发展机制,加快推进人才评价改革,强化市场导向的用人主体评价激励,加速人才安居工程向更高生活品质、更浓创新氛围转变,持续推进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建立保障性租赁住房用作人才公寓的常态长效机制。
今年3月,杨浦区发布《打造高品质人才社区实施办法(试行)》,对符合一定条件的成片、成幢(楼)人才安居房源给予可观的资金支持。最核心的要求有三个:房源数量要达一定规模、地理位置满足职住平衡需要、入住对象符合互联网企业或科创公司员工人群画像。
这一政策盘活了存量资源,人才公寓向就近的企业倾斜,改善了职住平衡情况;实施办法还以“人才社区”的概念代替了“人才公寓”,一方面要让人才从“有得住”转向“住得好”,另一方面为人才提供有效互动交往的空间,推动跨界研讨交流、分享观点思路,激发出更多的创意灵感、创新成果。
为了让广大创新创业者在杨浦心无旁骛追逐梦想、成就事业,杨浦还着力营造激情忘我、敢闯敢拼的创新文化。持续提升全国双创周、全球创业周、创响中国等创新创业活动影响力,推进Slush上海国际创投大会、亚洲智能硬件大赛等全球创新创业品牌活动。支持举办创智天地同好生活节、科创公益日、设计产业论坛、创客嘉年华等文化活动,营造充满活力的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生态。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紧扣以下五大着力点,服务科技强国建设。
着力引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国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与此同时,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拥有丰富的学科资源、充足的资源保障、宽松的科研环境、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开放的学术平台,在自由探索和原始创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要围绕国家需要强化目标导向,重点提高基础研究的组织化程度,全力支持科研人员在前沿领域进行中长期探索,通过提供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建立长周期、稳定性的科研项目资助机制,确保他们能够专注于前沿研究,积蓄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着力培养和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培养和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要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优化学科设置和课程体系,调整完善现有学科结构,打造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要注重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不看年龄、不看资历、不看职务,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和发展平台,支持他们在关键领域崭露头角、施展才华。
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近年来,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各种非学术负担仍然较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为科研人员创造宽松的环境,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必须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重点解决从“破四唯”到“立新标”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尽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为进一步减轻科研人员的非学术负担,应建立专业高效的行政服务团队,提升科研管理的效率和服务水平,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开展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
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践证明,企业提出科研选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机构围绕选题组织科研攻关,可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前后贯通、优势互补、开放闭环的高效创新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准确把握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高校在创新链中的角色和作用,与企业开展密切合作,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加快推动产学研融通创新。
着力扩大国际科技合作。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从多方面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要积极参加、承担和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聚集全球顶尖科研力量,共同攻克前沿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要建立国际合作研究中心、国际大科学装置和联合实验室,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要持续与国际顶尖科研机构和大学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与全球科技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危机、公共卫生等重大挑战。(来源:上观新闻、人民日报,配图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