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丹 兰天鸣 孙云 周俭 刘文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上海,无论是遍布全城的基层立法联系点,还是为市民所熟知的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又或是社区里一桩桩民生小事,全过程人民民主都深入城市肌理,老百姓的民主建议凝结成“最大公约数”,为人民城市带来实实在在的美好变化。
人民城市的实践探索是一个实现空间新价值的过程,应牢牢抓住这条主脉,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共治,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社区大小事共商共议,百姓“金点子”结出“金果子”
外卖小哥卢红来上海已有8年。今年7月,他看到奉贤区正在开展人民建议征集活动,抱着试试看心态,提出社区食堂延时服务的建议,以满足外卖小哥、环卫工人和执勤人员等群体的需求。在相关职能部门的努力下,社区食堂的午餐服务延时到下午2点半并推出“超值套餐”,让更多人能享受到社区食堂的服务。“没想到人民建议征集这么管用,我很感动。”卢红说,他还希望搭建一个平台,让外卖小哥发挥平时走街串巷的优势,将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为职能部门提供线索。
2020年,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成立。如今,全市各区都有了人民建议征集办,上海密织线上线下、多元立体的征集网络,推动征集渠道进社区、进企业、进高校、进机关,征集体系融入全市6400多个村居的“家门口”服务体系,把人民群众之所盼变成党和政府之所行。
上海市信访办公室主任、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主任盖博华说,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征集部门已收到群众建议超34万件,发挥“征民情、集民智、聚民力”的平台作用,不仅将矛盾问题防患于未然,也让越来越多市民群众更关注公共利益。
出生、成长、创业都在上海的董寿伟,提出了关于优化企业一网通办服务、加强2G退网时对特殊人群的关爱等建议,得到采纳落实。“这些成果的取得,是我们与人民城市的‘双向奔赴’。”董寿伟说。
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228街坊是上海20世纪50年代兴建的第一批“两万户”工人住宅之一,如今,新引入的社区食堂、健身房、公共绿地空间形成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而这些变化都来自居民们对家园建设的意见——
228街坊将动迁后的公共服务提升决定权交给居民,向周边社区居民发放了1300份调查问卷后发现,呼声最高的是建社区食堂。于是,228街坊所在的长白新村街道用市场与公益相结合的方式创办了“熊猫饭堂”,广受居民欢迎。
艺康苑是跨越两个行政区的居民区,四分之三户数在静安区、四分之一户数在宝山区。长期以来,因两个行政区的居民户数不均,推进社区公共事务时经常相互掣肘。为此,小区所在的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与宝山区庙行镇联动规范民主议事规则,将小区业主分为两个小组,对需要业主大会讨论的事项,需要第一业主小组与第二业主小组分别投票统计。小区的中心圆盘区域改造项目,在业主大会上获得93.12%的“同意票”,曾长期堆放建筑垃圾的中心圆盘现已变成“文化会客厅”,两方居民也从“各执一词”变成“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艺康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黄雅祥感到,在社区大小事中,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破题“密码”。“居民们在每一次‘对话’和‘碰撞’中,将‘愿景图’变成‘施工图’,让共同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可亲。”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上海,无论是遍布全城的基层立法联系点,还是为市民所熟知的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又或是社区里一桩桩民生小事,全过程人民民主都深入城市肌理,老百姓的民主建议凝结成“最大公约数”,为人民城市带来实实在在的美好变化。
扎根基层28年,喜看社区越来越“新”
吴美娟,杨浦区殷行街道殷行北新村片区党组织负责人,扎根社区工作28年,第十三届、十四届上海市人大代表,多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优秀党务工作者、杨浦区第一届十佳“小巷总理”等称号。
1996年,上海第一次招聘专职居委干部,当时是一家企业工会主席的吴美娟,应聘成了殷行街道闸殷路第一居委会的专职干部。一晃28年过去了,早已过了退休年龄的她,依然没有脱离社区一线,在包括几个居民区的殷行北新村片区带领大家服务群众,还作为“吴美娟名书记”工作室的带头人,培育更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区工作者。
回顾这一路,她深有感触地说:“殷行大变样了,社区基层治理的方式方法也越来越新了,就连我们社区工作者队伍都大变样了,这些年,变化太大了!”
杨浦区殷行街道位于上海东北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杨浦、虹口、黄浦、原南市等区的重大市政项目动迁居民陆续迁入这里,被称之为“挺进中原”。短短10来年,殷行社区人口规模就接近30万,在全市各街道中名列前茅。如今,殷行街道依然是中心城区中的特大型社区,现有49个居民区组织、数百名社区工作者,是杨浦区居民区数量最多、社区工作者规模最大的街道。
1996年,当吴美娟来到闸殷路第一居委担任专职干部时,殷行的建设刚刚起步,道路中间还能看到许多铁轨,社区面貌就是名副其实的城乡接合部,私房多,小菜地多,治安案件也多。吴美娟记得,为了改变到处都是占地种菜的情况,7月的大热天,她和其他居委干部顶着居民的巨大阻力,带头拔菜,身上的汗水和泥水混合在一起,一个个都成了泥人。铲掉蔬菜,吴美娟又联系绿化部门,第二天赶紧抢种绿化,和时间赛跑,就怕菜地又死灰复燃。
记忆多深刻,现在看到殷行美丽家园的崭新面貌就有多欣慰。吴美娟情不自禁地感慨说,殷行开发至今已有近40年了,按道理来说,“房”到中年,应该是露出疲态,但恰恰相反,如今的殷行却好似正青春,越来越充满活力了。“你看,马路宽了,轨交进来了;社区到处都是微花园、微更新,居民都喜欢在休闲长椅上坐着聊天;加装电梯、车棚智慧化改造,让社区的安全系数和居住舒适度越来越高……真的,我们殷行真的是一个特别宜居的民生大居!”
市民,理应是城市更新的“发言者”和“阅卷人”
谁对城市设施短板、环境治理弱项、社区服务堵点最有发言权?城市居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广大市民对自己所在城市有充分的了解,熟悉每个角落,充满深厚感情和热切期盼,理应是城市更新的“发言者”和“阅卷人”。不仅如此,对于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类问题,普通市民往往也能提出契合实际的好办法、巧办法。从招募聘任“城市体检观察员”,到广泛开展问卷调查,再到利用12345市民热线收集意见建议……实践表明,科学有序引导公众参与、对城市“把脉会诊”,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激发大家出谋划策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为城市更新工作提供强大助力。
也应看到,群众“广参与”必然会有“多诉求”。这就需要用好各类基层协商议事平台和机制,更好把纷繁诉求转化为有效意见。事实上,有序参与、提出诉求、表明意见的过程,也是凝聚共识的过程。如果缺乏共识,城市更新中的许多工作就难以推进。把大家的看法集中起来,经过充分讨论、协商,才能为解决各类问题打下坚实民意基础,推动工作有效开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要下足绣花功夫,把工作做实做细做扎实,铺展城市更新的美好蓝图。
传承集体记忆,新思想引领创造空间新价值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管理国土空间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政策工具,通过规划创造空间价值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任务。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我们需要从新的视角再次审视国土空间规划的新任务,在存量发展时代创新探索新方法和新模式。
在空间存量发展阶段面对城市更新的新现实,民生改善成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和城乡建设的新任务,将历史风貌的保护传承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成为当前城市更新的新课题。
城市更新是民生工程、发展工程,要统筹算好民心账、长远账、整体账。坚持以城市总规为统领,把城市更新工作同强化城市功能、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区域品质、增进民生福祉统筹起来,整体推进、一体实施。上海有大量以工人新村为代表的老旧社区,上海在全国率先以“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为抓手,覆盖城乡不同类型的老旧社区,通过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向居民问需求,采用“一地一策”的规划策略,挖掘空间潜力、优化空间结构和布局,在充实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中,特别关注“一老一小”,打造老龄友好和儿童友好社区;在提升社区公共空间品质中,特别关注慢行空间、街道活力和场所营造,注重蓝绿空间的服务功能,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邻里交往提供更多更好的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文化自信的空间标识,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市民集体记忆。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从历史中走来,留存有大量的日常性遗产和独特的历史风貌。长期以来,不同时期建造的历史建筑和现代建筑古今相映、共存对话,共同构成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部分。上海在城市更新中以保护传承日常性遗产为抓手,在传统老城厢和古镇古街、近代石库门里弄街区和工人新村的更新中,通过建立城市更新“三师”制度开展科学的、精细化的调查研究,发掘淹没在大量老旧建筑中具有社区居民集体记忆意义的建筑、构件、古树和空间场所,因地制宜地保留利用、融入当代日常生活。
以提高空间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为抓手,服务人民群众,传承集体记忆,是城市更新时代支撑空间利用价值、环境价值、经济价值提升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人民城市的实践探索是一个实现空间新价值的过程,我们应该牢牢抓住这条主脉,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共治,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来源:新华每日电讯、新民晚报、文汇报、人民日报)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