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琦 文
今年盛夏酷暑难熬,或许是真的老了,离开空调竟感觉透不过气来。空调房待久了,又会浑身腰酸背疼,只能空调开开关关,再用电扇吹一会儿冷风,躲在房间成一统,慢慢熬这个苦夏。
没想到电扇热得也抽起风来,似乎是电线接触不良,短路,一会儿正常,一会儿不动。拆开塑料外壳,电线排列整齐,没有脱落、虚焊迹象,我束手无策。老伴劝我赶紧下单买个新的电扇,花不了几个钱。我摇摇头,老伴又建议:隔壁社区服务中心好像有个小家电修理铺,要不拿去看看?
我拎起电扇就走,老伴追出来补一句:超过三十元就别修了,不如买个新的划算。
推门进去,修理铺凉风习习,摆满着待修的电风扇、电熨斗、按足器等小家电。老师傅姓杨,年龄应该超过古稀,正在忙乎着。看着满头大汗闯进来的我,他慢声细语地解释着:“检查费20元,换零件另计。”我想起了老伴的叮嘱,有点迟疑:“可以,超过30元我就不修了,宁可买个新的电扇。”杨师傅轻声咕哝着:“30元能买什么好电扇?”
师傅慢条斯理地打开塑料罩,用万能表测试着线路:“喏,没有电,哪里线路坏了。”过了几分钟,他抬起头笃定地告诉我:“电风扇没坏,只是里面有个‘防跌器’失灵,造成电扇时开时关,索性把它去掉,电扇就能正常运转。不需要换零件。”我连连点头。
去掉那个防跌器,杨师傅用电焊把两根电线焊接起来,再套上黑色胶管。闻到熟悉的松香味道,看着锡条融化与电线凝接在一起,立马想起小时候到南京西路“翼风模型商店”买回船模后,拼接组装的情景。时间真是飞驰如电,半个多世纪就无影无踪了。
杨师傅干活很仔细,也很慢,我才有机会与他闲聊。没想到的是,师傅竟然是上世纪6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在厂里负责强弱电的设计与安装,今年已有80多岁了。更令我没想到的是,杨师傅并不住在附近,家在浦东。除了双休日,他每周五天乘地铁来修理铺上班,午餐就在社区食堂解决,每天待修的小家电应接不暇,午休都没时间。他说每月退休金8000多元,围坐在小家电中,感觉被人需要,活得有价值。
我没告诉杨师傅,这台电风扇是母亲当年缠绵病榻时经常用到的,睹物思人。家里许多老旧东西,看似没多大价值,其实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念想,年轻人或许永远都不会明白。
拿回来的电风扇轻快地转动起来,带着沁人的凉风。这位耄耋老人给我这个小老人上了生动一课。老只是年龄渐长,并不意味着精神一定会“衰”。酷暑盛夏中,这真是醍醐灌顶的习习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