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民城市,用时空“酿造”更新与超越

  ■吴越 朱珉迕 戚颖璞 史博臻

  从滨江栏杆的“锈迹斑驳”,到杨树浦水厂外架起的亲水栈桥,再到随处可见的水管状路灯,杨浦滨江的设计元素,在呼应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同时,也留住了工业时代“锈色肌理”。建筑需要时光酿造,城市更新同样如此。上海的历史建筑没有被当作“景观盆栽”,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得以重现风貌、重塑功能、重赋价值。

  另一方面,高浓度的艺术盛宴,对上海来说早已成为“习以为常”。高水平的文化供给,也是一座“人民城市”给予人民的馈赠,是通向人民美好生活乃至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格外强调商旅文体展融合联动的今天,上海正在撬动更丰富、更多元的综合体验供给,推动城市方方面面的更新与超越。

  工业遗产,是“美学”,更是“人学”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如今,在杨浦滨江杨树浦水厂段,许多市民游客都会在这句话的雕塑前拍照留念。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在杨浦滨江提出人民城市理念,成为上海贯通改造“一江一河”两岸公共空间的指引。五年来,杨浦滨江岸线凸显工业美学和海派风貌的打卡点越来越多,各类便民服务设施越来越齐全、关注点越来越精细。

  杨浦滨江南段的“人人屋”位于祥泰木行(始建于1902年)旧址。尽管面积不足20平方米,功能却格外丰富,包含便民服务、休憩乘凉、阅读交流、互动体验和民意直通五大区域。

  五年来,“人人屋”内设立的人大代表联系点不断通过网络平台收集人民群众的“金点子”,打通了代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不仅如此,漫步杨浦滨江,10个党群服务站串珠成链,全部植入人民建议征集功能,形成了“1个实践中心+4个特色站点+6个基础站点”的征集平台。此外,建议征集二维码和征集信箱也都触手可及。

  百姓的建议与期盼不断地化为现实。大桥街道广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戴莺说,因为小区离滨江近,许多居民常到滨江散步,并根据自身体验为滨江的公共服务细节建言献策。“以前大家都说逛滨江要自己带瓶水,现在不用了,一路都有直饮水接水点。”戴莺告诉记者,在群众的建议下,接水点还设置了不同的高度,如今既能满足大人的饮水需求,也方便小朋友自己饮水,因此被称为“成长着的接水点”。

  城市的包容度,体现在让全人群共享发展成果,不让任何人“掉队”。杨浦滨江南段5.5公里实现设施无障碍全程贯通后,杨浦区肢残人协会主席王婷和伙伴们来得更勤了。她说,从无障碍停车位到沿途的轮椅位标识和坡道扶手,每一处改造都很贴心,确保无障碍建设精准对接使用者的实际需求。

  一些亲子家庭曾“吐槽”滨江缺乏儿童游乐成长空间,如今也发生了变化。同济初级中学预备班学生董千畅说,自己特别喜欢参加“绿之丘”的各项活动。杨浦区妇联权益部部长傅勖文介绍,“绿之丘”内的滨江妇儿之家开放至今,已累计开展线上线下活动3000余场,服务6万余人次。目前,大桥公园儿童探索乐园、上海国际儿童中心正在积极筹建中。

  作为中国近代化过程中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等十余项“全国工业之最”诞生在杨浦。杨浦滨江15.5公里区域内,更是涵盖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区级文物保护点43处、优秀历史建筑19处。

  可喜的是,丰富的滨江工业遗产没有被当作“景观盆栽”,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得以重现风貌、重塑功能、重赋价值。

  以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内的净水池为例。通过巧妙的设计改造,原构筑物的24个柱础、直径达20米的圆形大底盘以及曾经承载重型机器的条形结构被重新利用,劈锥拱面屋盖轻盈地跨于遗迹之上。2023年9月以来,这里作为“一尺之间”零碳主题咖啡馆,成了市民游客喜爱的休憩之地。昔日的煤灰仓则变身灰仓艺术空间,举办了中法零碳音乐会等文化活动,呈现出“另一种光亮”。

  始于文物,不止于文物。杨浦区文化和旅游管理事务中心文博管理部部长李佳蕾介绍,随着《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深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发布,杨浦区将落实重点项目清单,配合推进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落户杨浦,活化利用上海锅炉厂旧址建设成为市民中心,推进哔哩哔哩、抖音集团等项目中的老厂房修缮利用,让示范区建设成果与时代共进、与人民共享。

  回望过去五年,上海杨浦滨江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钱亮表示,为了让来者心动、观者心悦、居者心怡,杨浦滨江统筹推进国家文物保护利用、儿童友好、公园城市、全域旅游、空间无障碍、在线新经济生态园、低碳发展等示范区创建,通过现代设计手法使之成为博览秀带、景观体验带和活力交织带“三带”融合的城市公共空间样板。“各个示范区维度不同,却又紧密关联,都是在探索人民生活的理想场景,着力提升人民城市建设的显示度、感受度和参与度。”

  从滨江栏杆的“锈迹斑驳”,到杨树浦水厂外架起的亲水栈桥,再到随处可见的水管状路灯,杨浦滨江的设计元素,在呼应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同时,也留住了工业时代“锈色肌理”。

  今年11月2日,杨浦滨江又将迎来一处开放的新场馆。在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北侧,规模更大的上海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将借助更加丰富多样的数字化展陈手段,更为生动立体地展示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要义与上海实践。通过五个主题展区的25个专题展项,市民游客将领略上海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的经典案例与生动实践。

  用历史风貌的骨架重塑适应当代生活需求的血肉

  建筑需要时光酿造,城市更新同样如此。

  上海历史风貌区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在保护与更新的辩证逻辑下,面临多样化、个性化的问题。在既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需继续探索前行;个性化问题,需多元主体协同创新解决方案。

  在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曹嘉明看来,在推动城市更新的工作中,几乎所有的项目都面临着政府、发展商、市民在社会、经济、文化不同视角下的诉求,面临着现有政策、法规、技术规范方面对项目推进的框架。“成功的项目一定是找到了最为理想的‘平衡’,而不是解决所有的诉求。”

  今年6月,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上海历史风貌保护指南(征询意见稿)》,提出分区引导、分级保护、分类施策、分阶段实施的总体思路。

  同济大学教授、城市文化传播专家王国伟认为,对城市更新实行“分”的意义,可以强化建筑及区域辨识度。对于核心点位,如城隍庙、文庙、沉香阁等,特别要重视生态还原和修复;延展区位,是老城肌理与地理识别的载体;创新实践区,依照艺术性、社交性、日常性等原则规划建设,给予传统文化的当代性实践一定空间。

  与此同时, 地下空间,是上海的另一座城。截至2023年,上海地下工程已超4.3万个,总建筑面积近1.55亿平方米。工程体量如此庞大,上海的“地下城”饱和了吗?

  记者从日前举办的“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第十一届国际地下空间开发大会上了解到,当上海城市建设进入全面存量更新时期,为了补充存量空间的功能不足,地下空间开发反而迎来新机遇。

  上海市政总院地下空间专业总工程师刘艺表示,结合多年项目实践来看,地下空间开发是存量时代空间拓展的新方向,对实现城市更新的目标,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比如,活力空间塑造。杨浦五角场实施了地下空间规划,通过打造地下空间,串联轨道交通和周边商场,激活了周边地块活力。

  地下空间开发,会不会“挖空”城市?随着地下空间开发越来越多,类似问题开始被提及。

  业内专家坦言,上海土质特殊、土地强度低,地下空间开发的难度客观上高于地上空间,重建代价很大,所以地下空间需要有序谨慎开发,不能走城市空间外延扩张的老路。

  刘艺表示,在城市更新地区,上海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开发利用好地下空间。

  建设周期长、开挖影响大,这是地下空间开发长期存在的痛点。首先是工程技术创新,研究非开发技术,实现快速施工,减少长隧道工作井作业。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利用地下空间,实现城市更新的经济可持续。

  其次是开发要有低碳理念。一般来说,建设过程会产生碳排放,如果地下空间过度开发,就会导致资源浪费。刘艺认为,地下空间开发不宜一味追求规模,应该通过规划引导,有序开发,提高效率。制定更科学的开发政策,以此推动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更新。

  然后是数字赋能。比如,在地下空间开发中,地下基础设施的运维应当更多引入智能化手段,对这些很难直接观察的基础设施实现智慧管控。

  最后是分层确权。一幅地块的地下空间往往涉及多个主体,如果进行分层确权,将浅层范围用作地块配套,深层范围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就能提高空间开发的效率。

  高水平的文化供给,是一座城市给予市民的馈赠

  又是金秋十月,又是满城艺术盛宴伴着丹桂飘香——当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大幕拉开的时候,身处这座城市的所有热爱艺术的人,应该都会感到兴奋,又都会有些“习以为常”。

  的确,在年复一年的努力下,艺术节本身日臻成熟、日臻丰富,也无形间塑造着城市的文化生活,润泽着人们的精神世界。金秋在上海赏艺,已是许多人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在上海献艺展艺,也是无数艺术家的不二选择。

  数十年间,上海国际艺术节闪耀过巨星,也走出过新锐,还培养了一大批热情、忠实而挑剔的欣赏者,这又倒逼着艺术家们不断拿出佳作巨献,不敢怠慢半分,使得艺术节本身又成为文艺展演和创作质量的竞技场。

  每年这里都有名家名团“使尽浑身解数”的故事。今年北京人艺“举家出动”驻演整整一个月,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超明星阵容”连演五场,维也纳爱乐、慕尼黑爱乐、伦敦交响乐团等顶尖乐团和一批中生代世界级演奏家纷至沓来,当然还有《李清照》这样的原创力作舞动“新国风”,无不佐证上海这个舞台所具有的特殊地位、特殊魅力。

  对上海来说,高浓度的艺术盛宴,也的确应该习以为常。这是城市软实力的标志,也是提升软实力的一个入口和基点。这种软实力,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座城市在全球的吸引力、竞争力。全球顶尖城市,莫不具有标志性的文化景观、文化活动、文化节庆,由此构成具有识别度和影响力的文化气质。上海正在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就必然应当成为一个国际文化大都市,在打造改革开放高地、创新策源高地的同时,成为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文化高地。

  去年深秋,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提出的诸多期许嘱托中,就有这样一个文化高地。他明确要求,上海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要在各种文化交汇融合中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这样一座城市,理应成为优秀文化荟萃之地、卓越人才辈出之地,理应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这方面,艺术节是一个高能级的平台,也是一块试金石。年复一年的办节,并不是重复,而是要在早先的基础上不断提质升级、不断自我超越,做名家云集的码头,也做佳作迭出的源头。

  当然,高水平的文化供给,也是一座“人民城市”给予人民的馈赠,是通向人民美好生活乃至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艺术节从来都是“人民的节日”,人民注视着每一个舞台,甚至也拥有许多个舞台。而在格外强调商旅文体展融合联动的今天,这个每年万众期盼的节日,更可以发挥特殊的功能,撬动更丰富、更多元的综合体验供给,激活潜在消费市场,乃至推动城市方方面面的更新与超越。

  正是在这样的多层意义上,艺术节在今天的上海,更是一个支点,不断撬动着城市的自我超越,推动着城市功能与内涵的持续提升,也塑造着城市的精神品格。艺术节的时空本身是有限的,但真正成功的节庆,往往能超越固有的时空,开启和留下更多新的东西——开枝散叶之后,我们将更懂得何以拥有一种“更基本、更持久、更深沉的力量”。

  (来源:解放日报、文汇报)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人民城市,用时空“酿造”更新与超越
杨浦时报评论05人民城市,用时空“酿造”更新与超越 2024-10-29 2 2024年10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