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上海市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回信,对他们表示亲切问候并提出殷切希望。
习近平指出,你们结合亲身经历,向市民讲历史,讲党的创新理论,讲新时代上海城市发生的可喜变化,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习近平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希望你们继续讲好身边的生动故事,带动更多市民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治理,共建和谐美丽城市,共创幸福美好生活。
收到回信后,杨浦区委第一时间向“老杨树宣讲汇”团队传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广大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迅速掀起学习热潮,纷纷表示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积极投身杨浦人民城市建设,共建和谐美丽城市,共创幸福美好生活。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之后多次对上海人民城市建设作出重要指示。
殷殷嘱托、深深期许。如何将党的创新理论和人民城市理念带到基层群众中去,2020年6月,区委老干部局决定成立一个由退休老同志组成的宣讲团队。就这样,“老杨树宣讲汇”应运而生。“老杨树宣讲汇”由长期工作生活在杨浦的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组成,主要面向基层群众开展党的创新理论、人民城市理念等宣讲活动。
“用亲身经历讲述城市发生的可喜变化”
“奔走在宣讲的路上,用亲身经历讲述城市发生的可喜变化,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近日,杨浦滨江“人人屋”党群服务站内,93岁的“老杨树宣讲汇”成员、“七一勋章”获得者、原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工会副主席黄宝妹这样说。
五年前的11月2日,黄宝妹在杨浦滨江见到了在上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从此将总书记的嘱托铭记于心。
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全国劳动模范,黄宝妹是宣讲团中年纪最长的成员之一。她虽然头发花白,但腰杆挺直、头脑清晰、反应敏捷,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最多的时候,我一天讲过三场。一场宣讲用两个小时,连听众都对我竖起大拇指。”黄宝妹自豪地说。
“我体会过旧社会的黑暗不公,也感受到新中国的蓬勃发展。我曾经工作了42年的棉纺织厂,如今已是人流如织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杨浦和浦东的高楼大厦,曾经都是农田,到处是泥土路、棚户区……很多事,年轻人都已不晓得。”黄宝妹说,“我就讲自己的人生经历,让大家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
鲐背之年,黄宝妹还当起了网络主播。“老杨树宣讲汇”在哔哩哔哩开通了“杨浦老干部”账号,黄宝妹是首位“出镜主播”。镜头前,她深情讲述自己“让全国人民穿好衣”的朴素梦想、“一辈子为人民纺纱”的奋斗故事。
收到回信后,黄宝妹连读了好几遍,“每次都有新的感想!只要身体允许,我就继续努力,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发大家的奋进力量。”
“用平实的话讲好新时代的故事”
“老骥伏枥,壮志犹存。我要继续奋发向上,用平实的话讲好新时代的故事。”年已八旬的姜德福,退休前是南京政治学院教授,现在,他是“老杨树宣讲汇”的分支——由杨浦军休中心的军休干部组成的“老兵跟党走”宣讲团的团长。这支平均年龄超70岁、党龄超50年、军龄超40年的团队,自2019年以来已开展线上线下宣讲500余场。
“经济社会发展就好比修路、修高架桥。没修之前,道路虽然老旧、窄小,但还能走。修建过程中,道路会被暂时封闭,出行反而不便。但发展建设就是要有个过程,只要克服困难、不惧挑战,终究会修出宽广的大道,为更多的人带来便利和实惠。”不久前,在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回答社区居民提问时,姜德福拿窗外不远处正在修建的高架桥打比方……
每次宣讲前,老伴都是姜德福的第一个听众,帮他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润色讲稿。有一次,姜德福去菜场买鱼,商贩抓着鱼看着他说:“您是姜教授吧?我听过您讲的课!很好懂,我们都爱听!”
除了每年数十次参加宣讲活动,姜德福还吸取宣讲积累的经验,带领团队编写青少年红色教育辅导读物。他作为统筹,每篇稿件都逐字审读、校对、修改,经常对着电脑坐一整天。老伴沏的茶,他经常顾不上喝。“总书记在回信中肯定我们做的事情很有意义,我们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姜德福说。
“为共建和谐美丽城市贡献力量”
螺旋式的阶梯蜿蜒而上,层叠的平台布满绿植,游客在悬浮游廊上拍照留念……多层立体广场“绿之丘”,成为许多游客的打卡地。“这里曾是个仓库。你看,现在的杨浦滨江更美了。”秋日暖阳下,杨浦区长海路街道党工委原书记倪来娣面带微笑地为参观者讲解。
昔日的“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倪来娣亲历了杨浦滨江的变化。2020年,退休后的她担任了“老杨树宣讲汇”负责人。“我从事过多年老干部工作,也希望自己退休后能继续发挥余热。”倪来娣说,她很早就暗下决心,并且不断积累学习。
在倪来娣的带领下,宣讲团进校区、进社区、进商圈,讲党史、讲变化、讲发展,成员们不仅线下授课,还在线上当起了主播,带动更多人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倪来娣还担任了杨浦区互联网企业党建指导组组长,组织开展了各类专题讲座、交流互动、公益项目。
“我很乐意做年轻人的忘年交、引路人。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也受益很多。”倪来娣说,前几年,杨浦区成立了区离退休干部网络市民巡访团,她担任团长。该团组织开展了多场线下防范网络电信诈骗宣讲活动,还参与拍摄了《网聚老杨树 传播正能量》视频,助力老年人乐享城市生活。
“未来,我想动员更多老年人加入我们,继续讲好身边的生动故事,为共建和谐美丽城市贡献力量。”倪来娣说。
“人民城市的内涵丰富、底蕴深厚”
作为“老杨树宣讲汇”成员之一,上海市杨浦区委宣传部原副部长胡峻表示,人民城市的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因此我们在宣传这一理念时,通常从讲解理念内涵,以及这一理念在杨浦的实践,这两个层面入手。但不论讲理论还是讲实践,一定要和老百姓身边的事情或者人物结合起来,这样老百姓听起来才有劲,才能入耳入心。
“比如,讲旧区改造,我就先去看一看这些居民在房屋征收以前的生活状况,拍一些照片,然后再看一看他们征迁以后的生活状态。前后一对比我被感动了,那么我在讲的时候就有感情了,讲起来就能够有声有色。”胡峻说道。
“老杨树宣讲汇”不仅成员来自杨浦,讲的也大多是发生在杨浦的“人民城市故事”。杨浦发生的喜人变化,正是一幕幕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实践剪影。
对此,胡峻也感受颇深。“这5年来杨浦滨江有了很多精细化的提升,除了增添了很多栈道、步道等景观建筑,细看之下你还能发现,在杨浦滨江主通道上的重要公共建筑都设置了无障碍出入口。”
胡峻还注意到,如今的杨浦滨江还成了一个秀场。杨浦的非遗节、市民艺术节、国际摄影大赛、国际滑雪赛事、城市空间艺术季等活动,此起彼伏,纷至沓来。“政府不仅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了人民,而且还把优质的服务提供给人民。”
“多下‘诗外’功夫,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
“1920年,在破陋的柴房里,陈望道用板凳、铺板支起临时写字台,开始翻译《共产党宣言》。母亲给他煮了两个粽子,配上一碟红糖。陈望道全神贯注,竟把墨汁当作红糖蘸着吃了。母亲问,红糖甜不甜呀?陈望道浑然不觉,头也不抬地说,甜,真甜……”上海杨浦区滨江实验小学,环形多功能厅,孩子们正在听上海体育学院附属中学退休教师李俊英声情并茂地讲述党史故事。
“杨浦控江二小分校,主题‘热爱杨浦,追梦前行’;东辽阳中学,主题‘构筑家校同心圆,助力学子健康成长’……”打开李俊英的电脑,一份份文件,整理得认真、细致,正如她给人的印象。
在“老杨树宣讲汇”,李俊英的职务是宣讲一组组长,组员是杨浦区教育系统的老教师、老专家,主要面向青年教师和学生,配合家校社区开展公益活动。为了增强宣讲的针对性,每次接到任务后,李俊英和团队成员都会提前去实地了解情况,和对方充分沟通,针对不同时间节点、活动环境、群体特点等认真分析和准备。
在李俊英的带领下,团队制作了一套面向学生群体的宣讲“菜单”,还经常将心理辅导和拓展课程融入其中,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近年来,他们走进学校142所(次),举办了212场教育活动。
“夕阳无限好,我们要继续发挥余热,多下‘诗外’功夫,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李俊英说。
“以钉钉子精神做好宣讲,讲好身边的故事”
“我要做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杨树’!”收到总书记的回信后,72岁的空军某部退休干部郝建华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作为一名在党53年的老党员,郝建华自觉肩上的责任沉甸甸。他说,开展宣讲工作,是有益于下一代的事,“我们要以钉钉子精神做好宣讲,讲好身边的故事。”
家人心疼郝建华:“你怎么退休后比退休前还忙?”郝建华却乐在其中。近年来,他在学校、社区为青年和学生群体开展宣讲40余场次,以“光荣传统”等为题,引导大家培育厚德博学的品质、家国一体的情怀。针对不同的宣讲对象,郝建华和同事们还设计了“行走讲堂”“音乐讲堂”等多种宣讲形式和内容。
比如,为了帮助杨浦科技创业中心园区的外地青年快速融入上海,郝建华带领他们一同瞻仰中共一大会址,探访杨浦江湾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用脚步丈量城市,用心感受城市发展变迁;他还通过分享个人成长经历,从艰苦创业、勤俭节约、改革创新等几个方面讲述杨浦的发展历史。
春节时,郝建华会为科创园区的青年党员们写春联、写福字。“我和年轻人相处得很融洽,他们也总是惦记着我。今年中秋节,有的年轻人甚至把月饼塞给我,我心里很感动。”郝建华笑着说。
“总书记的回信让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牢记嘱托,继续努力,永葆奋进的精神和斗志!”郝建华坚定地说。
五年来,“老杨树宣讲汇”成员进社区、进校区、进园区、进营区、进商区开展志愿宣讲,不仅见证了“人民之城”上海的沧桑巨变,也承载着对党的赤诚之心和对这座城的深深热爱。■宗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