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民城市,应当创造“可持续”典范

  ■朱珉迕 徐敏 戚颖璞 胡幸阳 方翔 王永前 姚玉洁 周蕊 郑钧天

  “带动更多市民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治理,共建和谐美丽城市,共创幸福美好生活。”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回信中的这句话,引发广大市民热议。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上海通过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探索,走出了一条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从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高效精准,到“垃圾分类新时尚”“落叶不扫”的城市文明和城市温度,再到贯通“一江一河”、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上海为全球城市发展和治理创新贡献了新的探索和成就,“人民城市”理念熠熠生辉。

  人民城市建设的核心价值是人本价值,最根本的立场是人民立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在城市里生活得更好、更幸福,实现人与城的“相互成就”。

  市民的“金点子”结为“金果子”,“金果子”生长的大树根植于人民城市

  金秋,上海迎来了特别的“丰收日”:

  杨浦区展示人民建议转化成果,其中一项很有意思。新江湾城街道河道资源丰富,居民喜爱水上运动。有的小区,近三分之一家庭都有船,小区电梯厅、地下车库、绿化带里都堆着船。社区遭遇“停船难”,问计于民。在居民建言下,物业公司安装了固定船架,花小钱解决了难题。

  远郊奉贤,市民欣喜发现,奉贤图书馆开出“深夜书房”,社区食堂延长了午餐供应时间,一条拥堵的上班路增设了疏堵的右转专用道……这些变化都来自人民建议。一个月的征集活动中,奉贤共收集超1.8万条人民建议,评审专家喜称“全球各地城市好经验的拼贴缝合”。

  市民的“金点子”结为“金果子”,“金果子”生长的大树根植于上海这座人民城市。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来自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并不是一个天然的既成事实,它需要城市和其中的人孜孜以求。让这个命题成立,可持续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世界城市发展早已印证,如果盲目扩张、竭泽而渔、一味追求短期效应,非但不会带来美好生活,反而会造成严重后果和沉重负担。城市病暴发,无非是时间问题。

  人民城市建设的一大要务,就是尽最大努力避免城市病,特别是超大城市特有的那些城市病。换言之,真正的人民城市,应当在可持续发展上创造样本、成为典范。这就必须有自觉的环境意识、成本意识、绩效意识,以更为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来源源不断地为人民创造福祉。

  在一个又一个精妙的动态平衡中追求最大价值

  前不久,上海曾围绕当下大热的“ESG”(即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议题举办一场规模浩大的“全球领导者大会”。这是一项提出已有20年的综合性评估框架,之所以在当下再启热潮,显然是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相呼应。这既是评估企业治理绩效的框架,同样可以视作城市发展和治理水平的分析框架。也就是说,一座可持续的城市,其各项决策,都必须综合考虑环境承载力、社会效应和治理成本,在一个又一个精妙的动态平衡中追求最大价值,体现治理能力。

  显然,这并不是单纯依赖资源投入就能实现的——一味的资源投入往往不能确保长期效果,何况当前许多方面的资源面临各种约束,要创造福祉,必须找到新路。这条新路,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当我们借助这样的框架,来重新考量人民城市建设中的种种棘手问题,就更能理解“可持续”之于人民城市的独特深意。

  比如城市更新,在土地空间、资金成本、风貌保护红线等各种约束不断趋紧,同时又承载万众期待的情况之下,如何破题一个个“不可能三角”,找到群众接受意愿、市场参与动力、财政承受程度的平衡点,进而形成各方协同共治的格局,这就同时考验着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在2024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上海主场开幕式上,2024版《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正式发布。对标可持续发展目标,“模范生”是怎么做的?

  18个重点案例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探索如何鼓励青年积极参与气候行动,增强城市韧性,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其中,中国有6个案例入围,香港是首次入围。分别是:上海杨浦区长白228街坊城市更新、徐汇区口袋公园建设,南宁社区低碳建造行动,昆明翠湖公园青年合伙人,成都麓湖公园社区活动,以及香港安达臣道石矿场用地发展。

  来自上海的两个“模范生”是上海全面进入城市更新阶段后涌现出来的标杆。杨浦区长白228街坊曾是1950年代兴建的工人住宅区,一度由于居住密度高、社区设施老化、环境脏乱、居住安全隐患多,成为活力衰退的老龄化社区。如今,经过各方青年团队共同努力,成为吸引青年入住和就业的青年友好社区。

  在更新改造中,长白228街坊引入了青年规划师和建筑师专业团队、社会企业及艺术家等力量,在政府、企业及社区的多方合作之下推动社区包容性更新,增强社区凝聚力和整体韧性。更新过程中,还使用低碳技术进行改造,同时增加社区商业和公共空间,吸引青年群体入住、就业并参与社区文化建设。长白228街坊更新,就是“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以及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机结合的一个代表。

  寻求综合成本更可控、内生动力更足的实施路径,让“好事”得以持久

  “带动更多市民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治理,共建和谐美丽城市,共创幸福美好生活。”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回信中的这句话,引发广大市民热议。

  人民城市建设的核心价值是人本价值,最根本的立场是人民立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在城市里生活得更好、更幸福,这就需要带动更多市民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使得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积极参与到城市建设和治理中,像“老杨树宣讲汇”团队成员,结合亲身经历,积极鼓励市民共同为打造和谐美丽城市贡献力量。建设人民城市,需要调动好每个人的积极性,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努力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如何带动更多市民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这就需要创新形式,讲好身边的生动故事。像已经90多岁的全国劳模黄宝妹,就曾在B站的“老杨树宣讲汇”直播间当过主播,很受欢迎。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宣讲形式,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宣讲等,以适应不同市民群体的需求和习惯,提高宣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深化市民对人民城市理念的理解和认同。

  人民城市理念在上海践行得全面与否、深入与否,一方面关乎广大人民群众是否安居乐业,另一方面也关乎上海能否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城市的样板。

  怎样寻求综合成本更可控、内生动力更足的实施路径,让“好事”得以持久,甚至形成正向循环,而不是昙花一现,抑或带来次生隐患?

  又比如,当各种可预期或不可预期的风险随时挑战城市韧性之时,城市何以超越传统的被动应对、人海战术,更主动、更精准、更智能地进行研判、处理,有效应对化解危机?

  如此种种,都是人民城市在今天面临的现实考题,考验着治理现代化水平,也考验着每一个管理者、每一个参与主体的智慧与胆识。我们不妨在对新技术、新模式高度敏锐以及深刻体察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更加精细地算一算成本账、综合账、长远账、民心账——算明白了这些账,也就离“可持续发展”更近了一步,离“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更近了一步。

  “中国式现代化”命题下的城市,本质上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人民城市,终究要让人民当家作主——不仅回应他们的需求和向往,更激发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调动起人民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

  总书记指出,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对上海而言,“人民至上”是不变的根本遵循。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无论“老市民”还是新市民,都是城市发展的主体。我们要带动更多市民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踊跃投身人民城市建设、发展和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努力建设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就人民的美好城市,实现人与城的“相互成就”。

  (来源: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新华每日电讯)

  ■本版摄影:王子亮、汤顺佳,部分图片为资料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人民城市,应当创造“可持续”典范
杨浦时报评论05人民城市,应当创造“可持续”典范 2024-11-12 2 2024年11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