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浦援藏力量”,开启“接力跑”

  编者按

  日前,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地震,牵动了无数人的心。返岗的“集结号”吹响后,2小时,13人全部到岗,这是“杨浦援藏力量”的“加速度”;抵达西藏后,整理发放物资、开展义诊……他们步履不停,这是“杨浦援藏力量”的行动力。

  目前,杨浦已向拉孜县捐赠救灾资金200万元。杨浦对口支援拉孜县的援藏拉孜小组,正在当地有序开展工作。

  奔赴,义不容辞

  前几天,杨浦区中心医院全科医学科医生石建军刚在江苏老家办完婚礼,就和同事们火速赶到了上海虹桥机场。“群里任务一发,当天傍晚就开车回上海收拾行李。”石建军说。

  “人员都到了吗?东西带齐了吗?”19时30分,虹桥机场内,上海市援藏干部拉孜联络小组组长,拉孜县委常务副书记、政府常务副县长宫爱如背着一个双肩包,对即将启程的援藏拉孜小组进行最后清点。

  日前,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地震,牵动了无数人的心。拉孜县与定日县相邻,距离震中67公里,震感明显,且发生多次余震。杨浦对口支援拉孜县的援藏拉孜小组紧急结束休假,迅速集结返岗,携带医疗救援物资,奔赴拉孜震区开展支援工作。于是,便有了上文中的那一幕。

  记者了解到,这支援藏拉孜小组共计13人,包括6名援藏干部、7名杨浦区中心医院的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的医护人员。其中,小组中的援藏干部在拉孜当地已经支援两年半时间,这一批医疗队员已支援逾半年。本次驰援震区任务下达时,正值他们的休假时间,但无人退缩,全员返岗。不少人和石建军一样,是从外省市连夜赶回上海集合出发的。

  “这次从布置任务到确定人员,再到集体订机票,我们一共只花了2小时。”宫爱如说,“从上到下,每一个组员都很积极,大家都第一时间响应表示要去震区支援,所以整体返岗任务安排速度很快。”

  小组中的医护人员为医院消化内科、泌尿外科、麻醉科、超声医学科、全科医学科、护理部等多个部门科室的骨干力量。

  “是女儿送我来机场的。”门诊护理部的朱雪元笑着说,4岁的女儿知道他要远赴拉孜,“黏”了他一整天,让他心头暖暖的。“支援震区刻不容缓,有了家人的支持,我的干劲也更足了。”

  “家里人有担心,但更多的是支持。相信组里的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为了支援任务,我们义无反顾。”石建军表示。

  拉孜县芒普乡因为距定日县较近,震后房屋受损情况比较严重。上海援藏干部,拉孜县委常委、副县长李赟峰介绍,“现在不仅芒普乡,还包括其他乡镇,居民的土坯房倒塌得比较多。统计当地的受灾情况,要做到全面、快速、准确,并且还要用好专业力量,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返藏后按照当地的要求,根据自己的职责和分工,参与具体的救灾过程,为抗震救灾做好支持工作。”宫爱如说。

  “我们对当地情况比较熟悉,对当地百姓也有了深厚的感情。我们希望尽己所能,为当地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杨浦区中心医院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队长李大洋说。

  从李大洋的口中不难看出,对于这样的奔赴,杨浦援藏医疗队早已不陌生。

  去年,杨浦还与一对西藏父子结下了缘分。彼时,杨浦区中心医院援藏医疗队下乡开展医疗帮扶,在拉孜县扎西宗乡遇到了小格桑(化名)。他患有多指畸形,手指有7根、脚趾有6根,走起路来还有些跛脚。孩子即将到读书写字的年龄,而家里没有能力支付进一步的手术费用,于是,杨浦区中心医院援藏医疗队迅速为小格桑联系了上海顶尖的手外科专家,并帮助他来到上海进行手术。于是,小格桑在杨浦区中心医院顺利完成了一期、二期手术。

  “上幼儿园时,别的小孩都说格桑的手和他们不一样,他心里有点难过,现在手术做完了,他说自己现在和大家一样了。以前格桑拿东西不方便抓取,吃饭也需要大人喂,现在他自己就能轻松地拿东西、吃饭了。”说起儿子,父亲达瓦桑布格外感慨。

  除了下乡开展帮扶,杨浦援藏医疗队还“授人以渔”,把一系列先进技术带到了当地。在援藏医疗队的帮助下,如今,髌骨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静脉麻醉下的食管异物取出等新技术在拉孜县逐步开展,为当地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真的是万幸,我们在地震前完成了搬迁”

  “吉角村是个老村,海拔比较高,房屋破损比较严重,基础设施很薄弱。此次西藏地震,离震源很近的吉角村遗址垮塌严重。试想,如果村里的原住民们这几年没有搬下来,陆续入住我们为他们建的新居,后果真的不堪设想。”虽然援藏干部、拉孜县住建局副局长游宇已经做好了心理建设,但当真的来到现场,看到满目疮痍的吉角村时,游宇心里还是“咯噔”了一下。

  原来,拉孜县由杨浦区对口支援,从2022年至2024年,上海市第十批援藏拉孜小组尽心尽力完成了吉角村易地搬迁项目,正是这一举措挽救了全村37户143人的性命。在援藏的两年半期间,游宇和其他援藏干部参与了这个易地搬迁项目。彼时,他们完全没料到这个项目可以让140多名村民此次可以在二层楼高的新房子里避震,因而躲过一劫。

  易地搬迁前的老吉角村海拔近4900米,曾是拉孜县海拔最高的村庄。1月9日一早,从上海紧急返岗回到县里,看到昔日的“危村”在此次地震中被夷为平地,宫爱如长吁了一口气,“真的是万幸,我们赶在地震前完成了搬迁。”

  谈及这一乡村振兴项目的前世今生,宫爱如的语气里透着自豪: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适宜居住。2022年起,上海援藏干部通过易地搬迁的方式在县城核心区域新建搬迁点,将整村海拔降低了800余米。一期居住项目于2023年11月28日交付,全村37户于2024年2月全部完成搬迁入住。

  整理发放物资、开展义诊……他们步履不停

  抵达西藏后,这支“杨浦力量”如何开展工作?

  1988年出生的李大洋,既是中组部和国家卫健委“组团式”医疗援藏杨浦医疗队队长,又是拉孜县中心医院医教科主任、院长助理。1月9日,在返程的路上,他和医院方面紧急对接,与团队成员一起对患者情况做了线上治疗方案的指导。“其中有个病人是之前我们救助的脊柱侧弯的小朋友。在救助后他的身高增高了21cm,我们对他进行了线上问询。”

  下午1点左右,李大洋和队员们赶到医院开展查房工作,把上海带去的包括紧急药品、骨科支具等物资送到药剂部门。物资中还有一个大头是暖宝宝。“当地夜间气温只有零下十几摄氏度。医院的房屋有些损坏,医护人员将病人临时转移到帐篷里,那里的保暖设施不是很好。远道而来的暖宝宝派上了大用场。”

  他还和队员们来到帐篷,开设了一个临时义诊点,为受灾群众做健康咨询、体检。“有的受灾群众在地震后发生了应激反应,出现了身体上的不适,我们为他们做相关问题解答,量血压、血糖等。”

  宫爱如介绍:“现在团队成员的工作量很大。比如几十车的物资在整理发放,在房屋倒塌受灾最严重的拉孜镇开展义诊,接待了100多位病人,为他们诊断、开药、留医嘱……后续,我们还将协商重建方案。”

  ■汤顺佳   范彦萍   宗禾 文   王修远 摄

  (部分稿件来源:青年报·青春上海)

  相关链接

  “送到了!”凌晨,白色厢式货车驶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中心医院,三名本地外卖骑手扎西巴旦、扎西顿珠、柏宇快速卸下成箱的应急药品、急救包。美团买药联合生态伙伴西藏阜康医院支援地震灾区的首批物资已经送达并分发。

  定日县发生地震后,美团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第一时间与政府部门、公益机构合作,紧急采购大量保暖物资、食品。同时,美团买药联合生态伙伴西藏阜康医院、海氏海诺等采购30万盒应急药品、急救包等医疗物资以及1万盒保暖贴,支持当地救灾物资、生活安置、应急医疗等需求。

  据了解,美团驰援灾区超3600件棉衣、2400床棉被、1700件毛毯等防寒保暖物品,1000箱瓶装水、1000箱牛奶、1000箱方便面等各类食品,已经到达,并由当地外卖骑手接力,向不同救灾点运送。此外,1月10日下午6点,美团公益基金会联合壹基金捐赠的包含棉靴、冲锋衣等御寒物品的冬季温暖包,已陆续发往拉孜县拉孜镇受灾地区的儿童手中,糌粑、面粉、食用油等生活物资也已送到定日县长所乡安置点发放。■毛信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评论
   第06版:健康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杨浦援藏力量”,开启“接力跑”
杨浦时报要闻·综合02“杨浦援藏力量”,开启“接力跑” 2025-01-14 2 2025年01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