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024ICCM世界华人数学家联盟年会开幕式,近日在复旦大学相辉堂举行。上海市副市长刘多,首位华人菲尔兹奖得主、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理事长丘成桐,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马余刚致辞。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尚玉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骆大进、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屈炜、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赵震、杨浦区委书记薛侃、副区长刘晋元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上,丘成桐、刘多共同揭开世界华人数学家联盟大会永久落户上海序幕,标志着上海在全球数学界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我们成立了一些数学研究院,这些研究院比我想象的更为成功,其中一个就是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丘成桐在2024ICCM世界华人数学家联盟年会致辞中表示,要做有中国特色的的数学研究,就要推动基础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共同发展,这是一个重要方向。他指出,数学人才培养的重心将在中国,也期待更多顶尖数学人才在攻克重要问题的同时,也能发展更多新的方向,引领新的工业革命。
作为此次大会主办方之一,由丘成桐担任理事长的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自去年1月成立以来,受到广泛关注。仅一年,研究院就引进近百位来自世界各国的杰出数学家与青年科研人才,人才聚集效应也催生出研究院活跃的科研项目进展,一系列覆盖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和交叉学科的课题项目正全面推进中。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菲尔兹奖得主Andrei Okounkov,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张伟平,(下转第4版)(上接第1版)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数学中心主任李骏,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数学中心首席教授、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院长沈维孝,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晨兴数学中心副主任田野,复旦大学副校长、物理系教授周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校长助理、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彭慧胜等数十位国内外顶尖学者参加此次年会。
同时,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卡拉比-丘广场揭牌仪式也于近日举行。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理事长丘成桐,区委副书记、区长周海鹰,副区长刘晋元,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李骏出席,共同见证这一新地标正式向公众开放。
卡拉比-丘广场的落成,不仅是对卡拉比和丘成桐两位国际数学大师在数学和理论物理领域所作开创性贡献的致敬,更是为迎接卡拉比-丘理论发展五十年而精心筹备的纪念活动。卡拉比-丘广场不仅是一个地标,更是一个启发思考、激发创新的平台。卡拉比-丘广场中央的“卡拉比-丘空间”模型,大部分线条都是弧形,呈现出一个六维的开放空间,与研究院门口写满公式的喷泉相呼应,融合了现代设计与数学美感,展现了数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将向世人彰显数学的独特魅力与科学探索的无限可能。
现场,丘成桐、周海鹰、刘晋元、李骏共同为卡拉比-丘广场揭牌。丘成桐院士发表了精彩致辞。他首先向卡拉比教授致敬,称其为一位伟大的几何学家,并回顾了自己证明“卡拉比猜想”的历程。1969年,20岁的丘成桐来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师从陈省身教授。正是在伯克利,他首次了解到卡拉比的猜想,并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卡拉比猜想由意大利几何学家卡拉比于1954年提出,探讨在封闭空间中是否存在没有物质分布的引力场。最初,包括丘成桐在内的许多数学家都认为这一猜想是错误的,丘成桐甚至花费大量时间试图找到反例。在1976年,丘成桐成功证明了卡拉比猜想,带来了“超弦理论的基石”——卡拉比-丘流形,对理论物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物理学家对弦理论的研究对数学本身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引发了人们对“镜像对称(mirror symmetry)”理论的研究,由此,微分几何、代数几何和物理巧妙联系起来,整个理论一波三折、柳暗花明。
丘成桐在致辞尾声鼓励在场的同学和朋友们要做有深度的学问,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希望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能够继续发扬光大。
周海鹰在致辞中表示,自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在杨浦落地以来,全球50余名科学家陆续加盟,启动了生命健康、新型电力系统等9个交叉创新应用项目,吸引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生物医药等领域企业在杨浦对接合作,为城区发展和产业升级注入新动力。卡拉比-丘广场的落成,不仅是对丘先生杰出贡献的致敬,更是对广大科学家在数学及交叉学科领域深入探索、产出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的期许,将成为上海和杨浦科技创新的又一新地标。面向未来,衷心希望同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一道,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更好地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杨浦将用心用情做好服务保障,为研究院的全球科学家、青年科研人员提供优质的工作生活环境,助力研究院强化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功能,积极承接研究院的创新溢出效应,促进研究成果就近转化应用,全力当好科技创新的“后勤部长”和“战略合伙人”。
据悉,未来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将依托这一平台,吸引更多全球顶尖科学家向上海集聚,助力上海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为推动数学与交叉学科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记者 封辰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