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健康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球首批4例脑脊接口手术成功实施,其中中山医院3例华山医院1例
截瘫患者在上海实现“脑控”行走

  据文汇报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传来消息:全球第一例微创脑脊接口患者在上海实现“脑控”行走。这名截瘫患者在该院借助微创脑脊接口技术恢复行走。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当前已有4例患者接受手术,在上海走出“第一步”,其中,3例在中山医院,1例在华山医院。

  “抬腿、迈步、站稳了!”在8个摄像头的记录下,林先生扶住助行器,缓缓抬起腿,踏出“逆转命运”的脚步。

  林先生来自广东,两年前从近4米高的楼梯上跌落,导致胸椎椎体骨折并椎体脱位、脑出血,一度被判定“永远站不起来”。此后,虽然他四处求诊,但双下肢截瘫的症状始终未改善,只能依靠轮椅生活,年仅34岁的他倍感绝望。

  转机在今年初出现。林先生成为中山医院汪昕教授、丁晶教授与复旦大学加福民团队联合开展的围绕脑控闭环硬膜外电刺激用于脊髓损伤后下肢瘫痪患者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研究的首例受试者。

  加福民团队实施的脑脊接口技术,简单说,就是通过患者脑部特定区域微创植入电极,采集大脑发出的运动信号。随后,借助先进算法对信号进行深度解码,将其转化为特定频率和强度电刺激。这些电刺激再通过植入脊髓相应区域的电极芯片,作用于受损脊髓下方的神经组织,激活下肢指令性活动。

  为加速从实验室技术到临床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中山医院的多学科临床团队与复旦加福民领衔的研发团队组成脑脊接口联合攻关小组。他们为林先生制订了一套全球首创方案:一次性立体定向颅内电极置入术与脊髓神经刺激电极置入术。

  今年1月8日,研究团队仅用时2小时通过一次性微创手术方式就完成了在脑内和脊髓硬膜外的关键调控部位精准置入电极。

  术后第1天,林先生的右腿就出现了缓慢屈曲;第3天,他实现自主脑控状态下的双下肢运动;第8天,他开始在站立架辅助下站立抬腿训练;第10天,他在“天轨”(一种悬吊康复训练系统)的驱动下尝试跨步,并逐渐适应步行模式,实现自主控制双侧下肢跨步行走;第14天,他的右腿已能抬高跨越移动的障碍物;第15天,他在悬吊下独立使用站立架行走超过了5米;第49天,他可以在悬吊下独立使用助步器行走……“我终于再次体会到走路的感觉。”林先生激动地说。

  研究团队并未就此停止脚步。该项目又迎来了第二例患者。来自河北的赵先生也是外伤后截瘫,瘫痪22个月。今年2月5日,脑脊接口攻关团队完成精准植入,联合智能化信号解码,最终让赵先生在术后第1天开机1小时即脑控抬腿,术后两周实现辅助下行走。山东的温先生是第三例患者,瘫痪10个月。复旦多学科团队依靠自行研发的术前神经重建成像技术,通过手术成功把电极置入预定位置。2月25日手术后,术前完全不能活动下肢的温先生也实现了次日开机1小时即“脑控”抬腿。

  业界认为,这项全球首创技术对我国374万脊髓损伤、全球近2000万类似情况的患者来说是一种巨大鼓舞,提供了一个新的康复可能。研发团队表示,接下来将对脑脊接口技术进一步优化,确保其能长期、稳定地为患者提供可靠的治疗,助力更多患者迈出人生新步伐。

  ■唐闻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文化
   第06版:健康
   第07版:资讯
   第08版:专题
截瘫患者在上海实现“脑控”行走
春季谨防带状疱疹
助力健康成长
口腔类价格立项指南发布
找到“极度消瘦”致病因子
培育人类牙齿或将成为现实
杨浦时报健康06截瘫患者在上海实现“脑控”行走 2025-03-20 2 2025年03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