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能汽车联盟会客厅揭牌到双足机器人滨江首秀,杨浦的数字化产业不仅是实验室里跃动的代码,更是街头巷尾民生的温度。
今年一季度,杨浦区密集释放科技创新强信号,通过“技术穿透力”将数字基因注入交通、文娱、养老等生活场景,绘制协同创新的“杨浦半径”。
从产业联盟到生态共建:智能交通的杨浦解法
杨浦是上海区域面积最大,户籍人口最多,滨江岸线最长的中心城区,拥有百年大学、百年工业、百年根脉、百年市政“四个百年”的深厚历史积淀。曾经的杨浦,作为工业重镇,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工业产值一度占到了上海的1/4,全国的1/20。如今的杨浦,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区域发展的第一动力,已变身为创新创业的热土。区内集聚了抖音、美团、B站等数字经济企业8300多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024年营收已超3200亿元,规模约占上海的1/5。“杨树浦”正在加速向“杨数浦”蝶变。
在日前举行的杨浦区智能交通产业链招商推介会上,“杨浦区智能汽车联盟会客厅”揭牌成立。
据悉,去年成立的杨浦汽车联盟,旨在探索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共赢模式,共谋跨领域、跨行业的合作互动,助推汽车产业迈向更高台阶发展。智能汽车联盟会客厅落成后,将进一步推动产业链企业更多思想碰撞、业务合作。
当前,杨浦正着力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主导的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在线新经济、创意设计、智能制造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今年,杨浦又特别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位置服务等新赛道整合到智能交通产业链。本次推介会旨在搭建一个跨行业、跨领域的交流合作平台,同时也让企业家们能够深入了解杨浦发展现状、未来规划和投资机遇,进一步加深认识、加强合作。
活动中,享道出行首席技术官宗金良发表了“从数字化到智能化,享道重新定义未来出行新边界”为题的主旨演讲,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王博教授发表了“长三角综合交通一体化背景下的交通产业发展趋势”。
圆桌论坛会上,围绕智能驾驶与车路协同技术的本土化突破、智慧出行生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未来城市交通的可持续性与社会价值等问题,专家和企业代表开展了深入的讨论。
解码文娱产业“融合公式”:从物理集聚到化学反应
日前,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EMBA项目与杨浦科创集团联合主办的人文商道沙龙在复旦大学举行。来自产业链上下游的百余位企业家、从业者齐聚一堂,围绕“爆款IP如何打造和经久不衰”展开分享与讨论。
当下,文化消费场景加速迭代,IP的价值已从早期的娱乐内容衍生为具有多重变现能力的“文化符号”。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热度“爆表”,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打造爆款IP的深度思考。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郑明以《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例,指出爆款IP的成功不仅依赖初期的热度,更需通过产业链延伸形成复合型资产。“新IP的破圈需要差异化竞争优势,而可持续生态的构建则依赖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与动态市场环境的精准把握。”
近年来,杨浦充分发挥“文化+科技”“大学+大厂”特色优势,积极推动以内容科技为特质、以在线经济为引擎的数字文创产业发展。目前,全区拥有509家文创企业,集聚了哔哩哔哩、字节跳动、美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AECOM中国等一批头部企业,文创产业正加速集聚成势,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通过搭建协同创新平台、链接高校资源与产业资本,杨浦已推动逾35万人才实现‘创意-实践-商业’闭环,为文创产业注入持续动能。”杨浦科创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郑岳肖介绍,依托大创智、大创谷功能区,杨浦已聚集叠纸游戏、哔哩哔哩、小红书等企业,形成艺术、动漫、游戏IP共融共生的“网络文化产城融合”生态。
近年来,杨浦科创集团正在以生态圈层化思维重构区域创新公式,与园区企业构建起杨浦特色的协同创新网络,让更多科创朋友圈生态企业共享“破圈”成果。杨浦“科创朋友圈”模式证明,唯有打破资源孤岛、推动生态共建,才能实现文创产业从“物理集聚”到“化学融合”的跃升。在技术与生态的双轮驱动下,中国文创产业正迈向全球价值链更高处。以平台搭建畅通交流渠道为驱动,杨浦科创集团已逐步形成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专业人才服务平台、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的立体化生态体系,为杨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强劲动力。
一边是叠纸游戏用暖暖系列定义沉浸式体验,哔哩哔哩以二次元文化链接全球青年,小红书让内容生态重塑消费场景,一边是敦煌当代美术馆、天络行、远望谷、圣瞬文化、东西文娱等优质主体纷纷落地,杨浦正蜕变成为在线文娱蓬勃发展的“热带雨林”。
实验室到滨江岸线:民生场景落地提速
百年大学,是杨浦引以为傲的标签。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025年,杨浦以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契机,谋划建设“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在杨浦全域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创新生态。
春节期间,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的两台新款人形机器人“小贝”在杨浦滨江与市民见面,在双足机器人产业化应用领域迈出关键步伐。
成立于2021年的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在机器人双足动态行走和跨模态学习方面拥有超过20年积淀。其研发的机器人产品为科研教育、公共服务、健康养老等场景提供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公司技术总监牟海明博士介绍,本次展示的1.6米机型在世界同尺寸机器人中具有两大突出优势:整机重量控制在30公斤以内,行走续航突破5小时。其运动控制系统可适应楼梯、崎岖路面、野外坡道等复杂地形,行走速度达1.5米/秒,具备完成简单家务、文件传递等日常任务的能力。
“我们致力于打造机器人领域的‘安卓系统’。”牟海明表示,当前产品主要服务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二次开发,比如迎宾、表演、巡检等场景。同时,企业正构建“平台+应用”生态体系,通过开放平台吸引开发者共创。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杨浦模式”,为硬科技产业化提供了从实验室到应用场景的全链条支撑。据悉,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了杨浦区在政策、资源、应用场景等方方面面的支持。作为杨浦区政校企合作重点项目,此次发布将加速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场景化应用探索。
蛇年春晚,一群扭秧歌的机器人狠狠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也让公众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关注度再攀新高。未来,企业将依托区科经委与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共建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加速成果转化,寻找和拓展更多的场景应用,继续推动人形机器人走向民生服务一线。
今年3月,杨浦区与上海理工大学举行区校工作座谈会,双方就推动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领域协同共进、推动区校合作进一步走深走实展开深入交流。
多年来,上海理工大学为杨浦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培育了众多优秀校友企业。据悉,未来区校双方将携手推动杨浦滨江中北段更新改造和复兴岛开发建设,促进功能融合发展和空间品质提升。
当百年工业基因注入数字灵魂,杨浦的“创新圆周”正在无限延展——圆心是科技,半径是民生。■毛信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