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人工智能“潜”入“深地”

  本报讯 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与智能建造的双轮需求驱动,正助推地下空间数智技术不断升级完善,为产学研深度合作带来了巨大的潜力空间。当“深地开发”邂逅人工智能,将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日前,“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区校企创新沙龙(第六期)在长阳创谷举行。本次活动聚焦地下空间“深地”与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的前沿技术、成果转化路径及产业动态,共同探索产教融合新机制。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平台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30余位代表参加活动。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副主任张东明以《未来地下空间: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智能化转型进展》为题,深入探讨了地下空间智能化技术的最新应用成果及其广阔前景。这些前沿技术的应用不仅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更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路径。

  在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工程师魏建华看来,大数据技术的引入为地下工程方案的升级更新提供了有力支持,显著提升了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艺则强调,AI赋能使地下空间从传统的功能体向智能体转变,基于大数据的分析能够更精准地评价地下空间的成本、安全性和空间利用率,并为未来发展趋势提供科学预测。

  如今,杨浦正以杨“数”浦品牌建设为引领,建设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对于杨浦而言,“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是“生活日常”。

  活动现场,同济大学科研管理部副部长、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杜豫川介绍,通过构建全链条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同济大学加速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进程。

  上海同济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发展研究院院长敖永杰表示,公司作为同济大学下属企业,计划与高校合作建立科学的数据评价体系,为城市更新提供精准指导。

  当下,杨浦正通过优化政策环境、搭建创新平台、深化高校与企业合作等多维度举措,充分挖掘区域内丰富的知识资源和科教优势,将其转化为推动创新发展的强劲动力。区科经委已举办多期“产教融合 协同创新”区校企创新沙龙活动,围绕不同领域的前沿技术与产业需求,搭建了高校、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平台。

  据悉,下一步,区科经委将立足区域发展战略,持续关注交叉学科的发展趋势,积极支持高校、企业及相关创新平台开展深度合作,推动产学研融合向更高层次迈进。一方面,通过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速前沿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进程;另一方面,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创新载体,推动学科交叉与应用落地。同时,杨浦将持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体制改革,鼓励企业与高校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毛信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文化
   第06版:健康
   第07版:资讯
   第08版:专题
“抱团出海”,企业如何“扬帆远航”
当人工智能“潜”入“深地”
杨浦时报要闻·综合02当人工智能“潜”入“深地” 2025-05-08 2 2025年05月0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