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城事·三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没有物业热心阿婆当“管家”
——记五角场镇国京路21弄居民区冯希娥

  ■记者毛海萍

  在五角场镇市光路第二居民区国京路21弄小区,今年已经74岁的冯阿婆,照理早应安享晚年,但是自物业撤离之后,她自告奋勇做起了小区的“管家”,一做就是两年。她爱憎分明,敢说敢当,不怕得罪人;努力改善小区面貌,并为广大业主争取合法权益,获得居民们的一致好评。

  历史遗留问题“赶走”物业

  据了解,国京路21弄原是空军某师江湾机场的一个部队家属居住区。1998年,某师搬迁后,该小区就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没有门卫,没有保安,没有保洁,房子漏雨没人修,下水道堵塞没人疏通,化粪池溢满也没有人来处理,衣服乱晾晒,黑色广告到处都是。”市光路第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潘志芳告诉记者,更严重的是,小区内到处都是违章搭建的房屋,严重破坏了居住环境,还有一些不明身份的闲杂人员自由出入小区,给小区治安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小区居民冯希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向居委会反映情况,希望给予解决。功夫不负有心人,借着迎世博期间卫生整治的“东风”,该小区进行了全面、大规模的整治,十多年来的脏乱差问题得到了改善。

  小区面貌改变后,冯阿婆觉得,小区的管理要走上正轨必须聘请物业,否则顽症很有可能会“卷土重来”。于是在她的建议下,小区有了物业和保安。但是,好景不长,由于原有的历史遗留问题,业主的物业管理费迟迟收不到,物业公司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就亏了10余万,不得不撤离。

  带头“自治”,一手操办

  没有了物业公司,国京路21弄小区该“何去何从”?就在这时,冯阿婆提出了居民自治管理。在她的建议下,小区成立由冯阿婆带头的自治管理小组,从跟部队协商相关事宜到物色保安,从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到落实经费,冯阿婆一手操办,俨然成了这个小区的“管家”。

  现行法规政策允许业主自行管理小区物业,但与其他自治小区一样,管理经费成了最大的问题。由于小区产权属于空军某师,所以冯阿婆争取到了部队的一部分经费支持,另一部分则从业主那儿通过收取停车费获得。“以前的物业公司安排了7、8个保安,现在是4个,经费缩减了一半,但管得也很好。”潘志芳说。

  冯阿婆每个月还组织小区内党员、楼组长、志愿者一起清洁家园。“尽管冯阿婆患有腰椎间盘突出,腿脚也不太方便,但她总是坚持带头大扫除,清扫道路,清除花坛的杂草等。”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小区居民、居委会干部对冯阿婆的种种热心之举记得清清楚楚:原先的物业走了之后,门卫室里什么也没有,她把自家的热水瓶、取暖器、脸盆拿到门卫室给值班人员用;由于小区里没有信箱,她怕居民收不到或者漏收报纸、信件,就把几十户家庭订阅的报刊、杂志汇总成一张表格,贴在门卫室,方便居民领取……

  两年来,小区管理运作正常,几乎没有发生偷盗事件,居民的凝聚力也大大加强。每次义务劳动通知一张贴,除党员、楼组长、志愿者外,外籍家庭也纷纷加入。“其实我也没做什么,在这儿住了三十多年,就是希望小区环境能越来越好。”冯阿婆笑着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刊·群众路线
   第03版:要闻·综合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城事·三区
   第07版:生活·资讯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没有物业热心阿婆当“管家”
杨中心:巧思灵手“乐”生活
滞留 15年“僵尸车”终被移除
复旦首推 30门“书院新生研讨课”
双方将共建金融实验室
杨浦时报城事·三区06没有物业热心阿婆当“管家” 2014-03-11 2 2014年03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