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校园文学
呼伦贝尔草原遐想

  ■张劲文

  神往因水草丰美而蜚声中外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已经有许多年了。但是,到东北、尤其是哈尔滨也不知多少次,总是有事不能摆脱几天,或者听说雨水较少,草场不好而未能如愿。

  去年的夏天,上海奇热无比,又听哈尔滨的朋友说,今年东北地区雨水特别地多,草场挺好,还暗示自从呼伦贝尔由盟(地区)改市以来,经济发展势头很好。言下之意,草原也已经有很大的变化,再不看……终于下定决心,八月初去哈尔滨。

  经齐齐哈尔进入内蒙古,来到呼伦贝尔市的海拉尔区。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一行二三十人,在大呼小叫声中,向草原深处进发,都在庆幸能够看到中国最壮观的大草原了。首先来到的是电影《嘎达梅林》拍摄地——“金帐汗蒙古部落”,实际所在地是新巴尔虎旗。在这里,感慨最大的是,我记忆中的嘎达梅林,故事发生在100年前左右的科尔沁草原,说的是蒙古族英雄的嘎达梅林,率领蒙古人反对王爷将草地出卖给当时的军阀,最后英勇牺牲。我理解这就是保卫草原及生态的前辈英雄和先驱人物。了解一点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科尔沁是三百多年前大清朝的龙兴之地,而清朝入关建立和巩固统治的一个重要人物——博尔济吉特氏,即顺治皇帝的母亲、康熙皇帝的祖母,就是出生在科尔沁草原的蒙古公主。后来,嘎达梅林领导蒙古人民为了保卫科尔沁草原而献身。可如今的科尔沁呢?从名称上已经令人心碎——“科尔沁沙地”。从故事的发生到今天,时间不过百年,而生态的差异却何止千里。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沧海桑田”?

  为了更好地见识和体味大草原,我们在呼伦贝尔,每天十来个小时左右坐着汽车,午饭通常是好不容易见到路边一个小饭馆,进去每人要一碗面条,也得等一、两小时才能吃上,因为需要柴火小锅分批煮。如此这般跑了三四天,从新巴尔虎旗到海拉尔,又从满洲里到牙克石(即雅克萨),再从呼伦湖到陈巴尔虎旗……但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景,没有看到!依然只能是想象中的意境。问年轻的导游,答说:“那境况,没见过!要不大伙多呆几天?咱们去那些汽车不通的草原深处?”大家议论导游建议,认为明显是忽悠。结果到如今,“风吹草低见牛羊”仍然只是头脑里的想象罢了。

  而今天的呼伦贝尔,依然是内蒙古也是中国最大且最好的草原之一。询问当地的牧民,大约二十多年前,他们小的时候在草原上玩耍时,到处可见高过人腿甚至齐胸的成片大草场,现在很少了,即便向远处看去,有些一丛丛长得较高,则是俗称“狼针”的草(蒙语“哈力根”,正名“针茅”,学名Stipa)。牧民说,实际上这是草场退化的表现,因为他们判断草场的好或者不好,就是看“狼针”的多与少。因为牛羊吃了“狼针”之后,牛羊的皮毛质量就差,甚至只值原来价钱的1/3。所以,以往牧民放牧见了“狼针”,就判断是这块草地不行,立即赶着牛羊躲开。可现在的草地是分包的,每家每户都有界限,且用铁丝网隔开,无法跨越。难怪我们一路上看到但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大片好端端的平缓无垠的草地,数百米距离就打上若干水泥支柱,再拉起几条铁丝网,一小块一小块地隔开(当地牧民称为“草库伦”),大概算是草场的“分包到户”吧。大家还可以不时看到,在草库伦里的马、牛、羊,用头角顶撞水泥支柱,或嘴啃牙咬铁丝网的情景,是不是它们也向往可以无拘束地在草原上奔跑?

  目睹草原的退化,大家思考了很多原因。比如,开矿办厂、架线发电、城镇兴起、盖房定居、以及草场“分包到户”等。而草原退化在雨水较多的情况下,就会遇到抗洪救灾的问题。去年就因为下大雨,而草原、森林涵养水分的能力下降,我们当时看到的是海拉尔河、依敏河等水位上涨,以致许多道路不通。而地势较低的黑龙江,近些年来,不是大旱就是大水。回到上海后,大家新闻里听到的是下游嫩江、松花江泛滥,抗洪救灾任务的繁重和危急。

  当然,这些年来,内蒙古以及呼伦贝尔的经济发展,应该说经济总量有了快速的增加。正如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境况,或《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所唱的:“在那些野草滩上,盖起了多少厂房。”我们在海拉尔附近,就看到了不少新建的煤矿和发电厂等。按国家统计局近几年公布的数字来看,如果单纯就各个省市自治区的GDP增长率排序,内蒙古还是比较领先的。但思考这种主要依靠矿产和资源的开发来拉动经济增长,一是难以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二是投入产出比,非常之低;三是按照历史的经验看,更关键的是,带来的环境问题也会比较多。

  回想几年前,蒙古族学生苏日,从内蒙古来同济大学法政学院就读不久,因为师生交往多了,他说出自己的担忧:在我家乡,开了许多的矿,也办了不少的厂,经济发展很快,但是不是忽视了相伴而来的诸多问题?我当时不了解情况,自然没有也无法答复。这次呼伦贝尔之行,迫使我认真进行了一些思考。

  由于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数据,这里只能参考其他地区的情况。其中与呼伦贝尔地理相邻(贝尔湖就是中蒙共有的一个湖)、经济发展相似的、可比性较强的,就是蒙古国。在此仅就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平等”一个方面看,据美国南加州大学官网2013年8月13日报道:由南加州大学的跨学科研究团队,与洛杉矶儿童医院的专家及蒙古国学者联合,就蒙古国的污染状况(主要针对空气污染和儿童健康)进行的调查,开始于15年之前。近年来随着蒙古国经济的高速增长(2012年达到了12.3%),在经济迅猛发展和城市化加快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其中,以煤炭为主的火力发电厂建立,加重了大气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的浓度,结论明确:“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对当地儿童的建康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当然,换句话说,随着草原上工业文明的兴起,相伴而来还有其他的问题,我们都缺乏研究。

  由此想到,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尤其是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命题,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谐社会(也可以理解为社会文明)四项并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是何等的迫切和重要。从呼伦贝尔草原的观感中,大家认为党中央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来系统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内容,这是对人类社会进步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规律的历史性把握,也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实践性提升,昭示着生态文明建设将成为今后我们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国目前有各类天然草原近40亿亩,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占全球草原总面积的13%;就国内情况而言,草原面积为森林面积的2倍多,耕地面积的约3倍,是国土主体和面积最大的绿色屏障,也应成为生态安全建设的主要基础。如何选择牧区发展道路,并与现代工业文明有机衔接,而不能是简单地用工业替代牧业。仅两者之间,什么是科学发展及对“人的发展”更便利,或者都不可缺少?也是需要深入思考和认真选择的大题目。

  回到上海,我们坐在高楼大厦中的办公桌前,面对电脑屏幕和现代都市的生活节奏,遐想那喝完奶茶翻上马背,迎着蓝天白云,放声驱赶牛羊纵横驰骋在一望无垠的草原的情景。我只有哼唱着刚学会《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作为对自己的慰藉:“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从不能相忘;母亲总爱描摹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如今终于见到辽阔大地,站在这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河水传唱着祖先的祝福,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这时我突然想起,面对先辈和后人,这代人在草原上的活动,是否仿佛漂泊在迷途中?我还记得,牧人说过,“夜里常常梦到往日那一碧千里的旷野,没有竖起的井架,没有林立的风电机,没有纵横交织的公路,没有高耸的无线信号塔,马群犹如珊瑚色的岛屿那样飘荡在草浪里,无拘无束地和白云一起舞蹈……”(艾平《呼伦贝尔草原新生活》,光明日报2013.8.30)写到这里,也是想告诉苏日同学:你提的问题,许多人和我一样,在观察、思考。虽然无法马上明确解答,但可以期待的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其中就有包括对草原在内的“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生态补偿制度”等。表明已经在观念上确立,不仅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国特色,应该凸显民族的优良传统并蕴含着“祖先的祝福”,而且希望也相信作为自然之子,从森林、草原走出来的人类,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同济大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旅游
   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4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5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6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第08版:时报周末·图说
呼伦贝尔草原遐想
河边的菜花
静静地看你
春色(奉化武岭公园)
勿入调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7呼伦贝尔草原遐想 2014-04-12 2 2014年04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