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见到浦菊珍的时候,她正和居民交谈。旁边的一位居委会干部彭昭瑜告诉记者:“居民就相信浦书记,不管小事大事都要来找书记帮忙。”
年届耳顺的浦菊珍,已经在江浦路街道陈一居民区当了16年党总支书记,她把居民的件件小事装在心上,大事主动扛上肩。“我有时候也会想时间去哪儿了,我好像什么也没做。”
但是,浦菊珍做的件件事情都深深地印在居民心里。
“大事难事,有了她就好办”
2011年,新华医院要翻建改造,正好比邻陈一居民区,噪声和扬尘给周边居民带来影响。为了安抚居民情绪,浦菊珍发动居委会干部、楼组骨干、党员,四处奔波,挨家挨户开展说服工作,有效缓和了居民的情绪。
医院改造过半,百来户居民家忽然出现了外墙开裂。居民们就到工地要说法,浦菊珍得知后就带着居委会干部和工程队党支部联系,商量补救和赔偿措施;同时,不断和居民谈话,商讨合法维权的方法。忙到第二天凌晨的浦菊珍,劝走最后一位居民才回家,从而该事件得到了圆满解决。
这几年,居民区从迎世博到创文明,从组团服务到创先争优,还有正在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双创”工作。
“抢在前,忙着做,带着干”,这是团队成员对浦菊珍的总结。16年来,浦菊珍解决了多少问题,已无从计算,但居委会干部、楼组骨干、志愿者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们说:“大事难事,有浦书记带着干就好办。”
浦菊珍却不这么认为。“帮助居民解决困难不是每个居委会干部都应该做的吗?”她反问,“我有一个最棒的团队,包括居委会干部、社区志愿者,还有党员同志们,大家拧成一股绳,才能搞好社区工作。”
换位思考,急居民所急
“浦书记,你快来,我被反锁在家里了!”就在记者到来之前,浦菊珍就接到一位80多岁老伯的电话,经过了解后得知,照顾老伯的保姆走的时候将大门反锁了。浦菊珍赶到后,先安抚住老伯情绪,然后让他把家里的备用钥匙,从楼上扔下来,这样,老伯被顺利“解救”出来了。16年来,浦菊珍走遍小区老人的家,做了无数好事。
有一天,一位居民到居委会报告说,弄堂口摔倒了一位老人,好象蛮严重的。正在商量工作的浦菊珍当即对大家说:“快,一起去看看。”说完,浦菊珍就跑出去,赶到事发现场。随后,她和赶来的居委会干部们迅即抬起老人送到医院抢救。事后医生说,“要不是送医及时,病人的情况就不好说了。”小区总支委员老林对浦菊珍说:“你哪来的速度啊,把我都拉在后面了?”浦菊珍笑笑说:“都老太婆了,还有什么速度,还不是心里急呗。”
在采访过程中,71岁的陈阿婆告诉记者:“小区里,灯坏了,水龙头漏水……说实话,这些事应该找物业解决的,但我们还是习惯打电话给浦书记,让她帮忙解决,因为我们更相信她。”对此,浦菊珍说,接到居民的这些反映后,第一时间通知物业公司,解决问题。“这些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情,但是必须要给居民一个回应。”
在1500户人家、4000余名居民的陈一小区,心多、事多,服务需求更多。浦菊珍坦言,刚开始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据她回忆,当时,小区清理楼道,她发现一户居民把一块木板放在了楼道里,她就当垃圾收掉了,后来该居民找她来要木板……通过这件事,浦菊珍懂得了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居民无小事,站在他们的角度上看,这一件件都涉及到他们的切身利益。”
能够得到居民的支持,浦菊珍并不觉得辛苦。有人劝她休息一阵子,她回绝了:“离开我小区还会转,有了我小区也许会转得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