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我随旅行社环岛八日游,到祖国的宝岛台湾感受了一番。行程很紧凑。上海去的游客和当地市民分不清是台湾当地人或是大陆去的游客,普通话交流十分普遍,极易沟通。
台湾各地的街景,与大陆几乎一样,不少城市的建筑特别像上海金陵东路的景象。坐在大巴上看街景,好像是上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模样,一开间、两三开间的门面居多,都是个体经营,跨门营业比比皆是,倒也整齐。商店招牌五花八门横的竖的都有,一律的繁体汉字,外文招牌不多。沿途也见不到什么大超市。令人惊奇的是台湾少见垃圾箱,由于管理有序,大小城市乡镇都比较干净,未见乱扔垃圾乱吐痰的现象,公厕叫法有点别致,叫“化妆间”,当然也有叫卫生间的。
在台湾,“吃”也与大陆相似,饭店酒楼多,规模并不很大,如同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上海。类似福建、广东、厦门的食谱,海鲜居多。我们在宜兰用餐,聚餐几乎都是海鲜,大家感到相当适应。当然也有大陆多帮菜系的酒家饭店,京帮、粤菜、川味应有尽有。
台湾宾馆以“花”多少论级别。如“五花级”就比较好。我们住宿的宾馆,开出电视,新闻节目都是什么代表在谴责“橄榄油里无橄榄”之类,几乎天天这样。国际、大陆新闻不多。在宜兰,我们遇到6、4级地震。晚上七点不到,我坐的床突然摇晃起来,赶紧站起来已站立不稳,扶着墙体到门口,走廊里已有不少游客惊呼“快出来,地震了”。有人惊呼,“赶紧买飞机票,明天回上海去!”摇晃大约持续了三、四分钟,这时突然想起,台湾导游在车上介绍过“台湾地震多,不稀奇,遇到地震不要怕,小震不要跑,大震跑不了”。一下子似乎安下心来。据了解,台湾许多房子可抗七级地震。半夜里,又震了四五分钟,也不去睬它了,仍安然入睡。
台湾的住房看起来很紧张,城市人口密度大,从高架路上看或沿街看小弄,加层颇多,犹如上海的“违章搭建”,不少用铁皮包起或盖顶。令人有点奇怪的是,许多屋顶平台上都有像大柴油桶式的不锈钢水箱。我问了导游,他介绍道,台湾岛由于地质关系,积不了水,即便下雨,水都会流失到大海里去。看看车窗外的河流,大都是半干涸的状态,有的可走人或通车了。所以台湾有些地区经常要停水,不得不自备水箱。
有一个晚上漫步街头,忽见国民党区党部,我们站在门口好奇张望,工作人员见状,请我们到里面去看看布置的图片,送来纪念品,我们怕惹麻烦,导游说,现在国共两党联系较多,拿了没关系,海关可以通过,于是每人一份,谢了他们。礼品是“台湾平安”“开车大吉”“行车平安”字样的小塑料吊牌,还有纪念章。
游台八天,印象是人同种、习相近、书同文、车同辙,血浓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