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进口集成电路芯片1920亿美元,80%芯片依赖进口,“一芯难求”的局面困扰着渴望走高端路线的终端手机厂商。
“高端芯片最为紧缺,其开发过程需要雄厚的研发基础、资本投入及经验积累,而中国厂商在这几方面都相对薄弱。”上海瑞智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于宁告诉记者,哪里有匮乏,哪里就有机遇,“瑞智”正是抓住了这一机遇,走上了打造中国“芯”的道路。
助力可穿戴设备“接地气”
日前,谷歌眼镜在美国公开发售,在全球掀起了一阵可穿戴设备的热潮,作为电子产品的核心与灵魂,芯片决定了可穿戴设备的功能甚至外观。
目前,国内自主研发生产的芯片还不多,芯片产品严重依赖进口。瑞智半导体有限公司看到了这一巨大的市场缺口,致力于为电子企业提供一颗红火的中国“芯”。陈于宁介绍:“‘瑞智’的研发、运作、生产都在国内完成,为很多品类的消费电子产品提供芯片及解决方案,比如智能音响、智能腕带、智能手表等。”
芯片对于可穿戴设备到底有哪些影响?陈于宁作了进一步说明:“所有可穿戴设备都涉及到芯片,最顶级的芯片公司是具备对电子产品系统重定义的能力。”目前国内芯片公司虽然与国际主流芯片公司存在差距,但其对电子产品的定义功能是相同的,为可穿戴设备企业提供符合条件的芯片和解决方案成为芯片公司的重要使命之一。
清除可穿戴设备重重障碍
尽管可穿戴设备的概念提了很久,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像手机那样风靡全球。陈于宁认为,这类产品首先面临的问题是用户没有形成习惯。其次是功耗方面的问题,如果耗电量过大,造成设备时刻处于充电状态,这显然很麻烦。另一个需要解决的是设备体积的问题,可穿戴设备不像平板电脑那么大,对结构要求很高,需要电子元件做得很小。第四个问题是目前为止,针对可穿戴设备比较成熟的芯片解决方案很少。
作为新兴行业,在可穿戴设备如火如荼发展之际,有人开始质疑,不久的将来是否会遭遇同质化的恶潮,对此,陈于宁给出了相对乐观的答案:“可穿戴设备对很多创业企业来说是个机会,因为其形态具有多样性,从钮扣到腕表、腕带、服饰、鞋帽、书包、书本,应用创新的场合非常多,虽然一些大公司也瞄准了可穿戴设备领域,但其资源毕竟还在主业上,短期内小公司有很多机会。”
在陈于宁看来,2013年是可穿戴设备的准备年,2014年将是可穿戴的元年或爆发年,把握住机会的人将有机会成为消费电子行业的弄潮儿,而对于瑞智半导体来说,则会给该行业源源不断地输送芯片和解决方案,凭一颗中国“芯”,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