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中不乏以少胜多的战例,在诗歌写作中也是如此。李白的《静夜思》就是一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它只有短短四句二十个字,然而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着墨不多,内容丰富,它既写出了时间、地点,又写出了月夜景色与诗人心情。读完这首诗,读者可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寻味诗人此时为何会产生乡愁之感以及诗的内涵。读者甚至还可根据自己的生活去体验这首诗,丰富这首诗。这样,人们实际收到的效果,就远远不止于这四句诗所写的内容了,这便是诗歌写作中以少胜多所得到的妙处。
为什么诗歌写作要提出以少胜多的要求呢?这是从诗歌本身的特点着眼的。诗要求凝炼含蓄,不能把话说“尽”,但又要使人“尽”知其意,这就要讲求诗的语言与技巧。譬如李白这首诗,为什么能收到如此效果?原因之一就是“善述事者举一端而众端可以包括,使人自得其于言外;若纤细备记,文愈繁而味愈短矣”。因此我们在写诗时,要努力做到以有限的诗句表现更多的内容,在剪裁、锤炼与含蓄等方面苦练基本功。
先谈剪裁。一块布料,在不同的人手里会做出差别很大的衣服,写诗也是一样。报上曾刊登过一首写周恩来总理的诗,题名为《水井》。全诗共八句:“他曾在井边汲水,一根井绳系着淮河长江;他曾在井边漫步,一副铁肩担起天下兴亡。他就是人民心中的一口井,涌不完的清泉水花,是他的精神,他的力量……”很多人都喜欢这首诗,原因何在?就在於这首诗剪裁得好。作者没有用赋的表现手法去“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如果把周总理青少年时代热爱劳动,当了总理后如何抽空参加劳动等等都一古脑儿写出来,那么这首诗的感人力量就会减少。作者巧妙地将周总理比喻为人民心中的“水井”,将他的精神与力量比喻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泉,让读者借助这一比喻去进行联想,这要比作者不加剪裁原原本本地和盘托出周总理的事迹精妙得多。
次说锤炼。我国古代诗人都很重视锤炼的功夫。“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一字一句虽少,岂能轻易放过?著名诗人任钧告诫说:“诗人呵,做个辛勤的淘金者吧!把你诗稿中泥沙和一切杂质去掉,毫不姑息地去掉!这么一来,虽然剩下的很少,但却要胜过很多!”(《诗散谈》)杜甫的诗写得很好,原因很多。他将“语不惊人死不休”作为他一生追求的目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诗中的名句。倘若我们将“尽”字改为“饮”字或“喝”字,那就要逊色得多。
旧体诗词讲求锤炼,现代诗也不例外。痖弦写于1960年的《上校》就是一首这方面的好诗,“那纯粹是另一种玫瑰/自火焰中诞生/在荞麦田里他们遇见最大的会战/而他的一条腿诀别于1943年/他曾听到过历史和笑∥什么是不朽呢/咳嗽药刮脸刀上月房租如此等等/而在妻的缝纫机的零星战斗下/他觉得唯一能俘虏他的/便是太阳”。有人评论说,这首诗的段、句、词都极为洗练,仿佛是经过过滤的水,仿佛是经过锤炼锻打的钢,仿佛是经过修剪优选的花,没有任何枝蔓,毫无拖泥带水。我认为是很确当的。只有锤炼才能产生好诗,只有好诗才能对抗时间,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才能超越国界,在人们的口中与心中流传久远。
再说含蓄。我国古代诗人都很重视诗歌的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陈秀明:《东坡文谈录》)“……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姜夔:《白石诗说》)倘若有人认为,旧体诗词讲求含蓄隽永,但现代诗则未必,那是一种误解。虽然它也有例外,但含蓄隽永,余味不绝是诗歌的亘古不变的普遍属性。诗人设置的是诗的方程式,而将解这一方程式的任务交给了读者,遂有“接受美学”的问世。澳门诗人陶里的《铜马像十四行》就是一首含蓄隽永、余味不绝的好诗:“铜马驮着满天星斗/向夜空奔腾作势/给行人展现/一个老王朝衰落的标志/在那僵曲的蹄影之下/即使夜夜七夕/牛郎也不过鹊桥来/因为织女失足/爱情没了价值/还有那个豪赌的香港婆/输掉回港证/倒在台阶上/把自己廉卖给夜魔/梦里又是赌楼烟雾灯火”(《紫风书》)此诗写了亚马喇铜马像蹄影下的三个阴影,即织女的失足,豪赌的香港婆的廉卖与诗人梦中的赌楼灯火,从一个侧面勾勒了澳门这座东方蒙地卡罗的众生相。倘若说诗句要以少胜多一以当十的话,那么最后这句诗是可以顶得上十句,乃至更多的。
愿诗人在借鉴技巧时,不要冷落了剪裁、锤炼与含蓄这些技巧;愿有更多以少胜多的诗歌像春天里的繁花在诗坛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