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城事·三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周末带足装备去上自然课
杨浦中小学生在新江湾城体验生物多样性

  10月26日,杨浦区的150多名中小学生来到新江湾生态走廊,参加由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沪东分院主办的2014第二届杨浦区青少年生物多样性体验活动,在新江湾城湿地了解200多种植物、60余种昆虫和30余种鸟类。

  杨浦区生物多样性探究体验基地”也在当天成立,探索自然教育的成果将辐射全区乃至全市。

  约两成青少年“自然缺失”

  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王建华介绍,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约有两成青少年患有“自然缺失症”,具体表现为小宅男、小宅女,喜欢玩电子游戏,第一次看到大海也会面无表情,严重的还会出现心理问题。在王建华看来,自然教育对于青少年成长非常重要,不仅让他们对大自然产生敬畏心理,建立保护自然的意识,更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为“文明人”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比之下,其他国家和地区对自然教育非常重视。例如在我国台湾,凡是像样的绿地公园都会成为生态课堂,都有专门的手册或引导人员讲解自然知识,风景名胜接待中心也是生物多样性的教育中心。

  王建华介绍,最好的自然教育方式就是贴近大自然,不管是学校组织还是家长周末带孩子去郊游远足,至少一周保持7个小时让孩子与自然亲密接触。

  走进家门口的城市绿地

  复旦科技园小学的学生们是幸运的,校园隔壁就是新江湾城生态走廊。在市区,这是难得的生态教育资源。“锦葵科的木芙蓉,马前科的醉鱼草……”体验活动开始不到一小时,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导、植物专家周秀佳的带领下,60余名小学生已在笔记上写下了39种植物的名字、科属分类以及基本的形态特征。“相比上课,我更喜欢这样的活动。平时父母也会偶尔带我去公园,但并不知道植物有这么多种类。”上理工附小四年级学生沙泳丞认真记下笔记。

  实地认知生物多样性后,学生们还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进行湿地生物的标本制作,标本将向更多的孩子展示,供大家一起观察、学习。

  周秀佳说,体验活动不仅让青少年了解生物多样性对于自然的重要,更是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兴趣的良好载体。

  建立生物多样性体验基地

  当天,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沪东分院(杨浦区青少年科技站)与复旦科技园小学联合建立“杨浦区生物多样性探究体验基地”。

  杨浦区少科站站长胡建民介绍说,基地目前已建设湿地体验馆和湿地图书馆。在此基础上,还将建设湿地实验室和多功能探究工作室,可以接待学校及社团的学生进行生物标本的采集、观察、制作、保存等,形成生活多样性调查活动的大本营。

  据悉,基地将常年聘请区少科站相关专业教师参与策划活动设计与实施,同时聘请高校生物学专家指导开展各类活动。每年七八月份定期组织大型生物多样性体验活动,学校社团也可通过向青少年科学研究院沪东分院提出申请,常年不定期在基地利用湿地实验室及高校资源开展各类主题活动。    

  ■宗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人大代表专刊·第七期
   第07版:生活·资讯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延伸工作臂膀 为侨服务“接地气”
更好利用各自资源服务居民
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图片新闻
周末带足装备去上自然课
公民警校安全防范教育进社区
杨浦时报城事·三区03周末带足装备去上自然课 2014-10-28 2 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