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几年前举办世博会的城市上海,对上海世博的记忆似乎就在昨天,心里多少有些世博“情结”。荣耀创新移动课堂带领我们奔赴米兰世博会,飞驰在高速公路上,天透蓝,云舒展,亮澄澄的阳光一路倾泻。
“排队”是上海世博最真切的感受之一,这里也不例外。接近世博园区,车速骤减,开始排起车龙。走进园区,整个人迅速被各国光怪陆离的展馆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淹没,耳边流淌着各国语言,时不时听到看到说汉语的国人,备感亲切。
世博主题历来是世博会的主导,此次米兰世博会的主题是“ Feeding the planet Energy for life”,中文译作“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或“滋养地球,为生命加油”。“吃”对于意大利人意义珍贵,这次世博的主题更加深了这个印象。100万平方米的会场内,各国展馆整整齐齐地林立于两排,中间巨大空地用于木架垒砌,食物模型满满当当、五颜六色地溢出来,有各种来自土地的果实、面食,以及食物制作器皿等。各国展馆几乎都有馆内餐厅或休息区,展现着来自全球各地的美食,街头美食层出不穷,美酒、咖啡、速食应有尽有,咖啡芬芳弥漫。
然而,世博会想给人传达的,绝不单纯“吃”就可以表达。美食只是最后的呈现方式,追求食品防御安全(好的食物和水源)与食品安全(足够的食物和饮料),关注可持续发展应对人口的增长,同时探索地球资源与人类饮食之间的关联,都是“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这一基本主题下各国展馆努力想对观众呈现的。
走进果香诱人的英国馆,一个巨大的“蜂巢”建筑展现眼前,一进门有面木墙,墙面凿孔,透过孔向里看,游客的视角跟随一只“萌萌的”蜜蜂的舞动,沿途参观一系列景观,从一个果园开始,进入一片芳草地,最后进入蜂巢内部。这里运用了光线和声音模拟了真正蜂巢的内部活动。一个互动的展示体验空间让游客通过骨传导耳机来体验不同种类蜜蜂的声音,非常神奇的体验。展馆外部由无数根铝合金管组成晶格体,管末端设置LED灯,内部蜂音和外部灯光梦幻般组合在一起,展现着自然与技术的奇妙融合。
比利时馆由3个阳光玻璃“温室”和一个“黑暗”地窖组成,由一个玻璃双螺旋型楼梯串联,进入“温室”,两面多媒体显示屏里播放着比利时生态农场的纪录片。馆内展有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展示的一个个小温室,由LED光源控制光和温度。其中一面墙上展示了如何利用咖啡渣种植蘑菇的环保种植方式:“比利时人一年需要消费7.2kg的咖啡,如果用咖啡地来种蘑菇,一年可以产出3000吨蘑菇。在自然中,一个物种可以为另一个物种提供生长资源。”比利时在寻求这样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上用尽心机。
作为主办国,意大利馆占地最广造型极炫,然而长长的队伍让人望而却步,好在馆的四周围绕着意大利人引以为傲的各色美食、美酒、咖啡,可以窥见意大利美食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葡萄酒馆展示了葡萄酒从色泽、气味、形态上对意大利文化影响,1300多种葡萄酒尽可品鉴;意大利人一日24小时时刻离不开咖啡,人手一杯espresso(意式浓缩)是街头常景;面食是意大利人的最爱,各种形状的面食征服着客人的想象力。
以色列馆最引人注目的是被称为“垂直花园”的场馆外墙。这面外墙种满了包含小麦、大米和玉米的绿色植物,墙里嵌入了一套农业自动灌溉系统,足以显示这个国家在农业科技、应对干旱等领域的先进技术。以色列是个缺水的国家,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但是他们凭借着科学技术,发展现代高节水生态农业,“垂直花园”在水流灌溉、重力问题方面技术突出,同时具有隔音保温的功效,为未来农业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性。高科技的同时带来隐忧,隐含着另一个思考:人口日益膨胀的地球是不是有资源穷尽的那一天?
世博的很多展馆指向“未来”,如“未来农业”“未来超市”,而人类的未来是儿童。本届世博给儿童提供了充分的游乐设施和互动体验。巴西馆门前有个巨大的网供游人攀爬,仿佛进入丛林探险;公共休息区域到处布置着可爱造型的卡通沙发和鲜花;儿童在水池和喷泉前嬉戏打闹,还有各大展馆内吸引孩子的美食与表演,不时有一队队带着小黄帽的孩子由老师带领着在人群中呼啸而过,这里真正变成了孩子欢乐的天堂。
很多展馆都是匆匆而过,许多热门展馆如德国馆、意大利馆、中国馆、日本馆排队时间都要2小时以上也无法顾及,仅仅是走在主干道上看展馆外形就已经目不暇接,拍照根本停不下来。本届世博会看似感官、色彩绚丽,然而主题严肃,是一场感官盛宴下的人类教育和自我反思之旅。美食、农业、水、资源、技术、环境和儿童,流连于各个展馆,脑海里不断蹦出这些关键词。超炫的展馆建筑外形、新奇的材料与表现形式,不断充斥眼球。各个展馆都在努力向游人展示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方式、技术与环 境的协调、贫富差距和健康。在联合国馆展厅外有着一块巨大的 LED屏,用数字和影片向游客展示珍惜食物、对抗饥饿的重要性:在你丢弃食物的时候别忘了叙利亚有1/3的孩子还在饿肚子。
美丽的立陶宛国家馆在参观尽头用标语向游客诉说的一段话特别好:“我们的世界并不是从父母手里继承的,而是向子孙后代所借用的,当我们把这个世界还给子孙后代的时候,应该比我们发现他的时候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