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由地理位置、心理位置和社会位置构成的系列。华人移民的特点之一是秉承这样的位置观念:“一家人‘在一起’并不等于说全家人居住在同一地理空间。地理位置上的遥远距离,可以因为心理位置上的同一性而缩短。成功地做到这一条、对家人以至乡里做出巨大贡献的移民,能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社会位置。由此出发,华人移民对家乡的忠诚度关系到在移民社会中的声望,他们与家乡的联系得以长期保持。
二是家乡、通道和小生境构成的系列。家乡是移民的出发点;通道是移民旧环境的延伸,保证他们在心理上从未离乡;小生境则是移民在新的定居地营造的环境。通道既是联结家乡与小生境的纽带,也是一种文化生活空间。正是依靠这类金钱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繁忙路径,远在他乡的移民和自己的老家紧紧相连,成为“移民共同体”。新移民社团以至于跨国网络也作为通道起作用。
三是华侨、中国、世界华裔共同体。若就中国国内移民和海外移民相比,作者更关注后一种。海外移民曾经为朝廷所不容。但它毕竟作为势不可当的历史运动而发生,不仅冲决了官方所设置的种种障碍,而且迫使政府改变态度,在19世纪末发生了视海外华侨为资源而非问题的转变。海外华侨不仅介入了20世纪初终结帝制的革命、其后的抗日战争,而且在新中国和平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从国民党当政的时代开始,政府就致力于为海外移民开辟“国字号通道”,以吸引侨资,或者对教育进行督导。如今,海外华人仍然是沟通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使者。换言之,从书中所叙之事可以得出这样的印象:对于祖籍国来说,海外华人始终不是他者。
通过上述三个系列的位置叙事,本书有效地实现了从微观叙事向宏观叙事的过渡,揭示出下述现象:华人移民几乎可以说始终生活在“他者”之中。所谓“他者”,是对于华人在移民过程中所接触到陌生人的总称,从移入的庶民到政府。他者之所以是他者,一方面是华人将他们视为他者,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们将华人视为他者。在这种互视、互动的过程中,既有利用与被利用、接纳与被接纳的关系,也有排斥与被排斥、疏离与被疏离的矛盾,由此构成了华人移民历史叙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篇章。从处于他者之中这一特殊位置出发,叙事者讲述了中国近现代移民异域谋生历史,描绘了移民社会对他们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
本书既是作为移民的历史叙事,又是作为历史的移民叙事。作者孔飞力本人是出生于英国伦敦、在美国工作的著名汉学家,对欧洲近世以来的海外扩张、全球化时代人口流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关于中国社会史、政治史和海外华人史的论著享有盛誉。《他者中的华人》无疑融入作者自己的见闻,但除了前言之外,本书主要以第三人称讲述历史。以第一人称所写的前言虽然简短,却具有重要价值,因为它开宗明义地告诉读者:作者一方面致力于勾勒中国移民的全景图式、将内外移民作为更大过程的变量来描述,另一方面致力于反映“他者”的声音,因为如果不了解海外华人定居于其中的那些非华人的生活、传统和态度,就无法理解海外华人的经历。这两个方面的特色彰显了本书作为移民的历史叙事的价值。
除此之外,《他者中的华人》还提供了作为历史的移民叙事的个案。全书收入了1728年雍正关于自发移民的上谕、清代王大海关于华人甲必丹的描述等35个独立于正文之外的插叙,其体裁有奏章、禀帖、口供实录、碑记、墓志铭、作为证据的报告、新闻报道、国会听证、论著、传记、报纸评论、演讲记录、宣言、文告、回忆录、口述、访谈、讲话等,形式多样,对应于不同阶层的人士。因此,全书不仅有作为作者化身的叙事者所进行的学术分析,而且还有众多被叙事者的声音。换言之,叙事者既将与中国近现代移民所处的位置作为叙事内容,又尊重相关历史人物自身作为主体在移民叙事中所应占有的位置,从而构建了复调叙事、多元叙事的整体格局。
作为历史叙事,本书援引了从朝廷档案到民间文献的大量资料,内容相当充实。作为移民叙事,作者将华人设定为与他者相对而言的主体,这种策略使得全书所述及的头绪纷繁的历史事件具备相对统一的线索和主旨。
(来源:新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