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只想得到他们觉得自己应该得到的,而不是真正需要的东西。营销人员和广告商就利用消费者的潜意识操纵他们。为什么人类很容易被欺骗?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人类喜欢随大流,不喜欢挑战权威,喜欢从一而终,讨厌得而复失,有厌恶损失倾向。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商家要你办积分卡、会员卡。实际上为了换到积分礼物,你需要花费更多的钱。再比如售楼员会利用人们损失厌恶倾向,安排不同的消费者同时看房,给买房人一种“不马上买就会被别人买走”的紧迫感,从而匆忙作出决定,贵个几十万也不在乎了,房子破旧也无所谓了。
除了人性的弱点,欺骗者还可以使用障眼法,让顾客以为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最典型的就是金融领域,我们购买了某个金融产品,但是你的钱就像扣在魔术师罐子底下的硬币,神不知鬼不觉被挪走了。
在经济行为中,欺骗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往往在某种故事情境下思考问题,营销就是把顾客引入一个新的故事。可以说最好的营销人员都是心理学家和编剧。例如橙汁就是商人创造出来的。20世纪初的美国一般人都是切开吃橙子,榨汁机发明出来以后,商家承诺只要付16美分邮资,就可以免费得到一个榨汁机。通过一个一个营销故事,橙汁逐渐成了人们饮食的重要部分。100年后的电商依然是这样钓到一个又一个消费者。当然,有了大数据的支持,“钓鱼”可以更加精准。当你浏览网页的时候,你的喜好已经被悄悄记录。
市场会不断制造充满诱惑力的东西让你花钱,每一个橱窗、货架都是大量市场实验的最优方案。很常见的例子,为何鸡蛋牛奶被放到超市的深处?因为这是人们最普遍的购买需求,你不得不穿过一排又一排货架,不知不觉买了很多计划外的东西。记得收银台旁边放着什么吗?糖果、口香糖、避孕套、杂志,当你等待结账的时候会不由自主拿起一件商品。自由市场给我们创造了更多需求,抵制消费诱惑需要惊人的自制力。在中国,商家甚至制造一个又一个节日来鼓动你购物。剁手党日益壮大,钱包日益萎缩。相对消费主义盛行,另一种“断舍离”兴起,好家伙,请一个整理师上门帮你扔东西,起步一千块。
怎么才能不上当?首先当然是加强监管,再就是市场本身会出现平衡,例如有人沉迷社交网络,就有人发明新的软件来反沉迷,如果你每天浸泡在社交媒体上超过一定时间,你的电脑就会给你来一次电击。另外还有很老土的办法,这本书用了一整章研究如何避免陷入财务窘境,不要过度透支,要按照预算购物,例如把收入分成三份:一份基本消费,一份额外消费,一份存起来。这不就是中国人所说“量入为出”,不要“寅吃卯粮”嘛?经济学说来说去不只是一个数字的科学,更是人性、人心的学问。
(来源:新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