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时报周末·资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编制《街道设计导则》,推动从车行为主到增加功能多样的慢行空间
“道路”变“街道”是重塑也是回归

  阡陌交通、车水马龙,街道周边的商铺鳞次栉比,人们悠闲于其间,这是《清明上河图》里呈现的市井生活。其实,上海人一直眷念着当年的小马路。弥漫着亲切感,生活在“窄街道、密路网”之中,只凭轻松步行就能到达便利店、菜场、理发店、诊所……闲暇时光,可以站在街边与邻居攀谈,甚至在路边支起桌子玩棋牌。

  眼下,上海的街道正在寻求这样的诗意回归。市规土局组织编制的《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目前已形成初稿,这是上海首个面向街道的引导性技术文件,倡导从强调交通功能的“道路”向注重各种城市活动的“街道”转型,形成“安全、绿色、活力、智慧”四大导向,复兴街道生活。

  《导则》的意义在于,街道并不只有交通功能,也是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承载着人们的交往与活动,蕴含着城市的文化与记忆。编制完成后,它将指导上海下一阶段的城市更新、新建地区的街道建设及管理工作。目前,天潼路、丰谷路等道路已被纳入试点范围。

  量身定做街道设计

  城市道路不断拓宽,不断有小马路“升格”为“大马路”,小汽车开行取代人行,城市越来越拥堵,人们交往的空间不断被挤压———这就是中国城市的“长大”轨迹。上海自然不例外,过去五年间,上海小汽车保有量翻了一番,使得道路愈发拥挤,空气的“味道”也愈发“重”了。

  站在此刻的上海,毫无疑问,改善交通状况的空间愈发捉襟见肘:目前,路网格局已经形成、中心城区基本建成、道路宽度较为稳定;单纯增加机动车行驶空间,不仅难度大,而且收获甚微。针对这一特点和当前的交通状况,不如改弦易辙,寻求突破。

  “从转变出行方式入手发展绿色交通,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增加慢行网络密度,完善相关服务设施,强调城市街道作为公共活动空间和交通出行的多重功能属性,创造多方式平衡、安全、便捷的城市出行环境,提升出行体验,才能从根源上缓解城市拥堵。这也是《导则》所秉承的主旨。”《导则》编撰者、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四所研究员金山介绍。

  根据《导则》所述,“道路”是在城市范围内供车辆及行人通行、具有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街道”则指全部或大部分地段两侧建有各式建筑物,设有人行道和各种市政公用设施的道路。通过概念对比可以发现,“道路”较为强调交通功能,而“街道”注重空间界面围合、功能活动多样、迎合慢行需求。

  技术在进步,理念需回归。“目前,上海推动的‘从道路到街道’的转变,是路权从机动车为主向统筹多模式交通、着力优化步行环境的转变,是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当然也意味着更加精细化的规划设计与管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庄宇建议,可以对车道数量和人行道宽度进行定量化管控,从模式化设计转向“量身定做”式设计,同样宽度的街道可以形成多种断面设计,应对不同的车行、步行交通与停留活动的需求,塑造街道的个性与特色。

  支路大有文章可做

  对于特大城市而言,高密度路网具有良好的服务能力和适应性。《导则》指出,应结合城市建设与更新,因地制宜地增加路网密度,尤其是对机动车道路网络密度和慢行网络密度分别实行管控。

  资料显示,当前城市道路分级主要考虑机动车交通特征的差异,主要划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四种类型,并形成相应的设计标准和规范。长期以来,我国采用大街坊模式,与之相适应的是,支路设计标准仍然较为强调机动车交通效率。

  因此,在提倡增加路网密度、推广小街坊与街区制的背景下,有必要对支路进行细分。《导则》建议将目前的支路分为交通支路、社区支路与慢行支路三种类型,其中交通支路以地区性集散交通为主,连接社区支路与城市干路网,兼有沿线服务功能,需要保证基本的机动车交通效率;社区支路以解决到发交通和服务沿线交通需求为主,不再强调机动车交通效率;慢行支路以慢行交通为主要服务对象,限制或禁止机动车行驶。以上道路中,主、次干路,交通支路的路侧人行道,以及慢行支路和公共通道共同组成慢行交通网络,大大增加了人行的空间界面。

  道路微改造进行时

  除了交通功能外,街道空间还容纳了商业、交往交流、休闲等许多其他活动,而这些活动与沿街的功能设施息息相关。《导则》指出,根据沿街设施与街道空间的活动类型,可以将街道大致分为商业、生活服务、景观休闲、交通和综合五种类型,总计42个推荐断面。

  对于同一条道路而言,不同街段可以分别属于不同的类型。即便是同一个街段,街道的类型也会随着沿街功能等因素发生变化。在进行街道设计时,应首先确定街道类型与定位,明确各类交通和活动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空间景观设计与设施配置。

  上海交大教授王林认为,街道设计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必须坚持系统性思考,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对慢行交通、静态交通、机动车交通和沿街活动进行统筹考虑,重视公交、慢行和活动的连续性和网络化,回归街道服务于街区的功能。

  “建议选择一些道路进行试点,对能够激发街道活力的措施进行尝试。”王林举例说,若想提升和激活南京东路支马路的品质和休闲功能,可以考虑将步行街扩展为步行街区;选取世纪大道等一些尺度较宽的道路进行改造,尝试沿街增设小型商业服务与休闲设施,增加塑造人性化尺度的空间,提升世纪大道以人为核心的步行环境的舒适度与吸引力;新华路、淮海中路选取部分路段,鼓励沿街店门外增设让人们慢下来、坐下来的休闲座椅与咖啡小吃等服务型商业售卖,尝试通过积极引导与有效控制的“规范性占街”商业活动,创造由“道路到街道”的活力特色街区等。

  基于此,《导则》编制团队目前已选取天潼路等道路作为试点,力争在实践中落实《导则》的要求与内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3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4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5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6版:时报周末·专题
   第07版:时报周末·影视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道路”变“街道”是重塑也是回归
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台
明年一季度试运行
银行理财首选中信银行
遗失声明
广告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资讯03“道路”变“街道”是重塑也是回归 2016-05-14 2 2016年05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