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时报周末·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伯恩哈德作品再次来华引热议
文艺如何面对“文化危机”?

  据新华社 1938年3月15日,在维也纳的英雄广场上,希特勒宣布德奥合并,奥地利民众欢呼“必胜”“致敬”;50年后3月的一天,犹太籍教授约瑟夫·舒斯特在英雄广场旁的公寓内跳楼自杀。

  这是托马斯·伯恩哈德剧作《英雄广场》的故事背景。波兰导演陆帕,继去年5月的《伐木》之后,再次将这位奥地利作家的作品带到中国。时隔一年,京津戏剧界、知识界也再次将目光投向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但此次的焦点,从导演陆帕转向了作家伯恩哈德。

  《英雄广场》的剧情就发生在约瑟夫教授下葬的当天,三幕中,他的仆人、家人、同事在聊天中回溯了其一生:二战期间流亡国外,战后返回维也纳,却终因无法忍受身边潜在的反犹主义而自杀。结尾,约瑟夫的妻子也因再次听到民众在广场上对希特勒欢呼的幻觉,昏倒身亡。

  该剧作者伯恩哈德(1931-1989)是20世纪重要的德语作家,共创作了18部戏剧,曾获毕希纳文学奖、奥地利国家奖等数十种文学奖项。他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和尖锐的批判著称。《英雄广场》是其最后一部剧作,1988年11月在维也纳城堡剧院首演前后,也曾引起激烈讨论。

  学者周国平说,伯恩哈德在《英雄广场》中愤世嫉俗地攻击了纳粹政治和奥地利人的愚蠢、平庸。“他很极端,一再说维也纳全都是纳粹分子;我想作者并不会真的认为全部是纳粹分子。但他实际上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普遍的愚蠢、平庸就是纳粹的土壤,在他们这些人里,纳粹很容易复活。”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认为,剧中最主要的批判对象不是社会政治,而是第三场揭示出的深重的、不可解的“文化危机”;其中的悖论在于,人们道德上寻求和支持的东西恰恰是造成文化衰落的主要原因。

  “这个家族的内部,约瑟夫的儿子卢卡斯已经变得相当庸俗不堪,但他是快乐的,绝对不会自杀,这可能是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何怀宏说,舒斯特家族作为犹太文化精英,受到双重压迫,始终处在一个少数的立场,所以有时候自己也不得不放弃,要么自杀,要么退隐。 

  翻译家、戏剧编导李健鸣说,伯恩哈德1988年写的这部戏有一定的预言性和警示性。“20多年过去了,就像剧中约瑟夫的弟弟罗伯特教授所说,精英文化已经被平庸的大众文化所淹没。这是我们文艺工作者要跟伯恩哈德以及陆帕学习的,对人性的关怀、对世界文化的关怀。” 

  “人类的智慧各不同,但是愚蠢却是一样的。”鲁迅题材话剧《大先生》的编剧李静说,《英雄广场》中诅咒和抨击的愚蠢、怯懦、疾病,在全世界都可以找到;而如果把剧中的犹太人置换成自己身边的某些被驱逐的弱势群体,各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自问,戏剧和文艺做了什么?■白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3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4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5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6版:时报周末·专题
   第07版:时报周末·影视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修复地球伤疤”的生态样本
“迪士尼概念”成亮点
澳门孔子学堂挂牌
图片新闻
文艺如何面对“文化危机”?
“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化04文艺如何面对“文化危机”? 2016-05-14 2 2016年05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