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时报周末·健康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医生,我想“私人定制”一截椎骨——
3D打印:精准医疗的“宠儿”

  据新华社小到鞋子,大到别墅,3D打印正在改变公众生活。这一技术进入医疗领域,擦出的火花更令人惊艳——它能精准地打印出药片和私人定制的“人体骨骼”,帮助医生突破医疗禁区,“完成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手术”。未来,这一技术如何更好地造福患者?它离临床普及还有多远?

  突破医疗禁区,完成“不可能”的手术

  记者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采访了解到,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操作,可以使医生更直观地了解患者解剖结构,为手术方案的设计和改进、手术进路的选择和优化提供极大帮助,有助于提高手术精准度,减少患者痛苦。

  同时,3D打印可帮助医生突破医疗禁区,完成过去无法完成的手术。如今,3D打印技术不仅能打印出与患者完全匹配的仿真器官,对复杂骨肿瘤,直接打印出植入患者体内的骨骼假体、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重建,也已经能完全实现。

  “3D打印应用于医疗正带来巨大变革。”中国工程院院士、骨科专家戴尅戎举例说,“临床上人工关节一般会分成五六个大小不同的型号,病人只能‘将就’着用。每年上百万人做人工关节,让流水线制作出的少量型号来满足所有患者需要是不太可能的。3D打印能使‘量身定制’真正成为可能。”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已经将3D打印技术运用于复杂骨盆髋臼骨折治疗。今年3月,一位女士不慎从四楼摔下,造成严重的骨盆、髋臼复杂骨折。南医三院创伤骨科主任樊仕才介绍,进行手术尤其棘手的是,骨盆结构很特殊,非常不规则,目前还没有匹配的用来内固定的接骨板,很难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后,樊仕才团队决定尝试应用3D打印,为她“量身定制”髋臼接骨板。

  今年4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邓跃飞接收了一名26岁的患者小张。小张被确诊为巨大颈静脉球瘤。肿瘤压迫了他的右侧三叉神经、面神经、听神经及舌咽、舌下神经等多条重要颅神经,“随时有突然呼吸、心跳骤停的危险”。

  邓跃飞团队结合3D打印技术,将患者的颅底肿瘤及周围组织等按原型1:1比例打印出来。这时,肿瘤终于“活生生”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他们按照模型确定手术入路、切除范围,明确了手术中需要注意保护的重要血管、神经。“在尽可能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降低了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率”。

  今年5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运用3D打印技术为一个8月龄男童实施了“头骨拼图”。这是一次狭颅症矫治,3D打印技术不仅为手术方案提供了精准的实物模型,而且通过提前测量患儿父母面部数据,为患儿塑形后的面容体现父母特征提供了依据。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注册认证的3D打印人工椎体研究团队负责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刘忠军等专家认为,3D打印在现阶段属于新兴技术,目前世界各国在3D打印医疗科技创新产品的研发领域,处于同一平台高度。

  打印“活”的细胞,打印复杂器官

  专家介绍,随着技术进步升级,3D打印有着日益丰富的“层次”,有用在人体外的,有用在体内的,有打印组织工程支架的,有用活细胞打印的……

  “国内外都在试用3D打印制作假肢,现在欧洲开始用3D打印假眼睛。”戴尅戎说,随着技术进步,有的机构开始用3D打印“活”的细胞,甚至开始培育出心脏肌肉,可自发跳动一段时间。

  “3D打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将是直接打印人体组织和器官。”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蔡道章指出,这一技术很有可能也是在骨科率先得到突破。“因为骨和软骨结构相对简单,由骨细胞或软骨细胞和基质构成,打印起来较为容易。”他表示,未来不仅可以打印出人工骨或软骨,甚至可以打印肝脏等复杂器官。

  专家表示,我国等待角膜、肝脏或肾脏移植的患者很多,但只有极少数能获得移植,3D打印技术有望在未来扭转这种局面。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郑珊说:“3D打印还可以广泛应用在医学教学、患者家属术前介绍等环节。相关技术在不断发展完善进程中,更远的目标是将生物材料通过3D打印出组织、器官等植入人体,这一前景值得期待。”

  评估标准亟待建立,安全监管需要加强

  3D打印医疗科技创新产品,目前主要为手术辅助工具及内植物,涉及塑料类、金属类及生物材料等多种材料。由于需应用于人体,或长期植入人体内,医疗安全不容忽视。一旦应用失当,可能危害使用者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多位业内专家提出,3D打印科技创新产品制作工艺较新,目前尚缺乏相应评估标准,传统评审模式难以对其作出科学、客观、合理的评价,这些因素使3D打印医疗科技创新产品在审批过程中遇到严重阻碍。

  刘忠军是全国人大代表,他近年来多次在全国两会上提出:成立专门机构,审批3D打印医疗科技创新产品。

  鉴于国内高端医疗产品主体依赖进口,而很多情形下医疗技术水平决定于相关器材和装备的现状,3D打印医疗科技创新产品的研发,或可成为我国医疗水平赶超世界和相关产业崛起的难得契机。

  在有效保障医疗安全的前提下,为尽量缩短3D打印医疗科技创新产品审批流程及时限,给相关产品开放一条绿色通道。刘忠军等专家建议,由国务院及相关部门组成专门机构或工作组,领导、组织、协调3D打印医疗科技创新产品审批工作,推动我国3D打印医疗科技创新产品的研发和产品上市。

  戴尅戎说,3D打印应用于医学还只是开始,“在发展过程中要非常小心,做好监管工作,不能轻易打印出个东西就往身上装。前景无比美好,但我们不能任意使用。”

  ■李亚红 肖思思 仇逸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3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4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5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6版:时报周末·公益广告
   第07版:时报周末·图说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3D打印:精准医疗的“宠儿”
植物中的绿原酸可抗衰老
警惕未正常脱落乳牙带来隐患
幼儿爱吮手指,长大不易过敏
印度地方政府征“脂肪税”
广告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健康053D打印:精准医疗的“宠儿” 2016-07-16 2 2016年07月1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