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刊·直通百姓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精致的睦邻延吉
延吉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邱红

  ■记者 张维维 文/摄

  延吉新村街道辖区面积2.0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8万人,常住人口9万人左右;其中老年人口比例较大,截至2015年12月,社区共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2.7万人,占户籍人口的37%,百岁以上老人15位,是一个典型的深度老龄化社区。

  城市老龄化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延吉新村街道积极推进老年宜居社区创建工作,区域内现有养老机构6家,共有床位数821张,其中公办养老机构1家,床位数209张,另外还有2个老年人日托中心、1个老年人助餐中心和1个助老服务社。同时,街道积极打造为老服务平台,已逐步形成了“1+4+17”的格局,“1”就是1个文化活动中心,“4”是指4个社区睦邻中心,“17”是指分布在17个居民区的老年活动室。

  让社区养老成为可能

  延吉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邱红说,为缓解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资源紧缺的压力,满足老年人在社区内就近养老的需求,街道不断探索与整合社区资源,利用所辖社区相对闲置的“碎片化”场地资源,建设“延吉社区长者照护之家”,打造为老服务综合体,采取小区嵌入式设置,以辐射周边社区。

  “长者照护之家”是上海市民政局2014年首批6个试点之一,坐落于延吉一村16号,建筑面积647平方米,由街道落实筹建,并委托“上海吉善助老事业发展中心”运营。综合体中包括社区老年活动室、多功能区、助餐服务点和日间服务中心。

  “长者照护之家”打通了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初步实现了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功能的融合,同时也兼顾了中国传统的养老理念和家属就近探视的需求。接下来,街道将延吉一村16号毗邻的17号整合为“长者照护之家”的二期用房,形成为老服务的信息集散地,提高服务能效,让老年人更方便、快捷地获得就近的养老服务。

  “睦邻”是共治自治的核心

  延吉新村街道是杨浦最早成立“睦邻中心”的街道,其实质也是运用“社会组织专业管理和社区志愿团队公益参与”的模式。据介绍,“睦邻中心”是延吉创新基层治理和基层服务体系的重要标志,也是街道创新社会治理的关键支点。在睦邻中心的建设中街道边干边总结深化,目前的设想是抓住睦邻这个群众满意的关键词,从睦邻中心向睦邻社区拓展,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近年来,街道提出了“睦邻社区、睦邻延吉”的概念,重点从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睦邻文化建设方面,通过睦邻文化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教育、宣传、凝聚群众;二是硬件场馆的建设,包括道路、广场等,让居民感到更舒适,更方便,小区环境更整洁;三是开展睦邻自治项目建设,将在辖区17个居民区建立睦邻家园自治理事会。

  2014年市委一号课题实施推进以来,社区共治自治格局建设成为街道工作的重中之重,志愿团队公益参与社会管理服务则体现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现代社会治理理念,延吉新村街道结合实际,以杨浦文创为主要抓手,以精神文明建设为着力点,重点打造“睦邻守望”志愿服务体系,带动群众自治团队建设,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邱红认为,“睦邻中心”能通过睦邻人文环境的营造,使睦邻成为延吉创新治理的基因;有睦邻景观建设,景观塑造不是简单的空间改造,其实质是改造人的理念、人的生活习惯,人的道德养成;有睦邻组织建设,这主要是强化社区共治自治的能力,比如说要强化睦邻家园自治理事会的功能等等;有睦邻制度建设,就是要“破围墙、开资源、融民心”,要打破居委会的组织围墙、小区的身份围墙、居民的心理围墙,让居民参与进来,共同通过制度建设,达到资源共享、人心共赢的目的。

  “志愿者”是“文创”先锋

  延吉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一直走在全市前列,曾被誉为上海市精神文明创建的“五朵金花”之一,是上海市第一批“文明社区”,目前已连续10轮成功创建。近年来,社区志愿中心规范化、机制化建设,“学雷锋”常态长效建设和以社区公益广告为抓手,弘扬和培育“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工作均得到市委宣传部、文明办的高度肯定,市委宣传部两次在延吉召开现场会议,推广延吉模式、介绍延吉经验。2015年2月,街道成功创建了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

  邱红介绍说,街道主要通过志愿服务平台建设来进一步落实群众参与文明创建。街道一直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的软硬件建设,努力提升志愿服务制度化、社会化水平。2011年12月,街道挂牌成立了上海市第一家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引进社会组织参与管理运作,将专业化志愿服务融入百姓生活。五年来,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截至2016年3月,社区志愿服务中心下设17个居民区志愿服务工作站,拥有各类志愿服务团队203支,注册志愿者7800余人,占常住适龄人口的12%以上;常态化开展9大类30余个项目,每年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50场以上。

  结合街道实际,去年开展了网格中心试点工作,建立了一整套各类综合管理案件的巡查发现、指挥派单、处置督办、绩效评估、统计分析等管理体系,在“4+17”的网格巡查发现队伍建设中,启用了大批社区志愿者,他们有的负责街面巡查,有的在17个居民区工作站发挥重要作用,确保了问题的及时发现、及时处置。

  经过多年志愿服务中心的运作、总结、探索,街道固化了志愿服务中心的工作模式,就是“街道主导+社会组织管理”的模式,街道脱去了政府大包大揽的行政窠臼,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组织的专业化、现代化、项目化优势,极大提升了志愿服务的实效性和精准度。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分层级凸显社区治理理念。

  在街道层面,以实现社区共治为功能,依托街道党建联盟分会等载体,形成“多元参与、各方协作”的“大社区”志愿服务格局;在驻区单位层面,以实现同创共建为功能,广泛吸收企事业单位志愿者团队,以文明单位同创共建联盟为平台,建立资源共享、项目共建、队伍共抓的创建工作机制;在居民区层面,以强化群众团队自治、实现邻里守望为功能,组织和凝聚志愿者力量,有序参与小区事务。

  “里子工程”是民心工程

  目前全区上下正在推进“里子工程”,区委、区政府对“里子工程”相当重视。延吉是上海市“六五规划”的首批市级规划住宅区,社区内大多数住宅小区、道路都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基础设施相对陈旧,老旧小区的整治是街道基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里子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针对“里子工程”制订了“9+X”的整治项目方案,“9”即针对居民区普遍存在的短板问题,主要有垃圾箱房、小区道路修补、绿化整治、房屋滴水管、小区晾衣架、信报箱、屋顶漏水、楼道整治、建筑垃圾等9项,“X”即各小区的个性化问题整治。

  对此邱红介绍说,考虑到延吉的实际情况,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经过研究,决定要有针对地把精力、财力、人力资源集中投放,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今年街道“里子工程”主要在调研的基础上做到“一小区一方案”,要发动群众自治,让群众来讨论、商量小区要做的项目,确定后集中进行实施,相信不久居民就能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特刊·直通百姓
   第04版:城事·三区
   第05版:评论
   第06版:生活·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焦点·图说
打造精致的睦邻延吉
杨浦时报特刊·直通百姓03打造精致的睦邻延吉 2016-07-19 2 2016年07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