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奥运赛场上,中国乒乓队屡获佳绩,国内的中学生乒乓赛场角逐同样精彩。7月20日至30日,2016年全国中学生乒乓球锦标赛在山东省微山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78个代表队700余名中学生参加了锦标赛各项角逐。同济第二初级中学代表队派出男女各5名运动员,收获了初中组总分第二名,初中组男子第二名的历史最好成绩。
好成绩与平日的刻苦训练密不可分,更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培养体系。
培养学习优秀的专业运动员
过了暑假,段蕾即将升入初三。在今年的全国中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中,她分别参加了女子团体、双打以及单打的比赛。比赛结束后,她和其他小伙伴又马不停蹄地投入新一轮的训练中。
8岁时,妈妈把段蕾引上了乒乓之路。经过系统的学习、训练,动作敏捷、反应快速的她被中国乒乓球学院选为重点培养对象,随后转学至同济二初,开启了运动员生涯。
在同济二初的日子里,段蕾每天上午和其他普通学生一样正常上课、学习,下午1点40分则要赶到中国乒乓球学院进行专业训练。晚上6点后回到家吃完晚饭,还要继续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文化课作业,作业量、学习强度都和普通学生一样。
乒乓专业要抓,基础文化课也不能落下,这是同济二初对学生运动员的培养方针,也同样是段蕾妈妈等一众家长的愿望。同济二初校长楼正堂告诉记者,不少人对运动员有“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偏见,要改变这一偏见就要狠抓基础文化课程,使学生运动员全面发展。而中国乒羽中心同样规定,学生运动员参加比赛前都要先通过文化测试,合格者才有资格参赛,这对同济二初的学生运动员来说,易如反掌。段蕾、徐凡、方晓宇、范琅昱、殷添悦……他们是乒乓专业运动员,也是班级中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
而同济二初的基础文化课教育也不仅局限于校内学生运动员,学校还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家二队集训地进行基础文化课支教,同时还承担起全国青少年乒乓赛前文化测试试题库的出题及选题工作。楼正堂说:“学生运动员,学生在前,所以学习很重要,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运动员。”
打造特色校,发扬国球文化
2010年9月,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政府共建共管,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和上海体育学院承办的中国乒乓球学院揭牌成立并落户杨浦。为了贯彻杨浦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建设的要求,同济第二初级中学借助区域内中国乒乓球学院现有资源,开始着手乒乓特色校的建设,确定了“以乒乓育德,以乒乓启智,以乒乓健体、以乒乓强校”的育人目标。
2013年12月,同济二初正式成为中国乒乓球学院基地校,接收并承担起其初中教育阶段专业运动员的基础文化教育。目前,同济二初共有20余名学籍专业运动员,分布在预备到初三4个年级中。
楼正堂介绍,成为基地校后,学校便成立了专门的乒乓工作小组,由校长室主抓,校办负责学籍管理,体育教研组长负责带队与中国乒乓球学院相关教练沟通对接,负责学生们的日常学习与训练衔接。“同年级的学生运动员们都被分在同一个班级内,由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班主任。他们每天下午都要训练,所以这些班级的主课都安排在上午,因比赛等情况造成的误课,老师们也会利用课余时间帮他们补起来。”
另一方面,同济二初在成为基地校之初制定了《共建中国乒乓球学院基地学校五年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化院校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进乒乓特色校建设。在专业学生运动员的感染和带领下,学校建立起乒乓球校队,并发展了数量众多的学生乒乓运动爱好者,教师团队也成立了乒乓社团。
此外,学校还自主研发了乒乓校本课程——《乒乓韵律》,在预备和初一年级普及教学,设定学段分层目标,通过乒乓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