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刊·直通百姓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宜居宜业宜创的新江湾城社区
新江湾城街道党工委书记倪瑾

  ■记者杨晓梅

  新江湾城地处上海中心城区东北部,原是江湾机场旧址,1998年正式开始筹建街道,2003年正式成立,成为上海市第100个街道。新江湾城社区行政区划8.6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1.8万人,目前实有人口5万多人。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新江湾城正逐步成为一个“国际化、智能化、生态化”的高品质现代社区。同时,随着社区建设、功能的进一步完善,还将有6万多人口逐步导入,共享现代化、高品质的社区。

  “宜居宜业宜创”生态化示范社区

  2015年,杨浦区被确定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新江湾城作为杨浦最年轻的社区,积极融入杨浦发展的快车道。在杨浦区“十三五”规划中,新江湾城作为杨浦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西部核心区之一,以建设“宜居宜业宜创”生态化示范社区为目标,同时也是和“十二五”提出的“国际化、智能化、生态化”建设是一脉相承的。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新江湾城的配套建设。今年提出的“基础设施抓‘双十’”中有多项涉及到新江湾城,如淞沪路-三门路下立交(新江湾城通道及空中连廊)、轨交18号线等。同时,街道围绕区委、区政府要求,围绕百姓需求,确定了9大方面24项重点工作目标,内容涉及基层改革、社区党建、民生服务、社区管理等方面,明确了建设党建服务中心、社区学校、文化中心分中心等5大类15项街道实事项目,来推动新江湾城的整体发展。

  据倪瑾介绍,目前,轨道交通10号线一期在新江湾城有三个站点,二期的国帆路站正在建设,预计将于2018年下半年投入运行;新规划的18号线财经大学站,在政立路也设有出口,街道正全力配合轨交建设方开展前期建设筹备工作。辖区内主要有168、538、61路三条公交线路,街道去年还协调巴士公司和区相关部门,对538路及61路公交车线路进行优化调整。同时为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还先后开通了1201,1218,1226,1228,1229路五条社区巴士线路。

  新江湾城也在运用更多智能化方式解决社区居民交通出行难的问题。如去年开始引进的慢行交通系统——智能公益自行车项目。同时,根据上海市关于推广新能源车的相关要求,街道也在因地制宜地开展调研和试点,并协调了铁狮门、嘉誉湾商业广场、社区文化中心及街道办事处等地,共安装了39个智能充电桩,湾谷科技园目前正在实施安装65个智能充电桩,下一步还会继续增加点位,方便百姓出行。

  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打造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核心是在环境的打造上。新江湾城也一直在按要求着力营造生态、人文、智慧和治理环境。在宜业宜创方面,倪瑾介绍道:“我们加快了政策的梳理,目前共梳理了12项涉企服务事项和15项创业扶持政策,并为企业提供了包括创业补贴、人员招聘、社保服务、培训费补贴等政策;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快科创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从去年开始,率先探索‘一口受理’窗口管理服务‘程序、责任、制度、考评’‘四张清单’,共形成174项程序清单,25项责任清单,42项制度清单和若干项考评清单。”

  绿色、人文、智慧新江湾

  据倪瑾介绍,街道一直致力于呈现一个年轻、时尚的新城形象,概括起来说,亮点就在于绿色新江湾、人文新江湾、智慧新江湾。

  新江湾城被誉为都市里的生态“绿宝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原军用机场的封闭性,使林灌、森林、湿地等串起了接近原生态的环境,辖区内有着丰富的原生态动植物资源。为有效保护辖区生态的多样性,当年开发指挥部专门在淞沪路以东围出一块面积150亩的湿地加以保护,并逐步建成为如今的生态展示馆。

  从开发建设伊始,新江湾城都在尽可能地保持原生态的自然元素,整个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河道将近1平方公里,建成政悦路西侧3平方公里长的生态走廊,这在中心城区是绝无仅有的。

  近年来,街道先后被命名为“国际生态型示范社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倪瑾表示,这是对新江湾城生态化社区建设的最好注解,也是对社区长期以来致力于生态化建设的充分肯定。从2015年开始,街道又启动了创建上海市园林街镇工作,按照上海市园林街镇建设的要求,使新江湾城生态化建设更上一层楼。

  在人文方面,倪瑾举例说:“去年11月投入使用的新江湾城图书馆,是一个集RFID智能项目、电子阅览室、智能化云平台、网上图书馆于一体的智慧图书馆,目前藏书量已达21500余册。通过与上海图书馆合作,利用‘上图电子资源远程管理服务系统’,为居民办理‘一卡通读者证’,实现全市范围内通借通还。”

  另外,已正式对外招生的新江湾城街道社区学校,对社区居民来说,又是一个重磅的“文化福利”。倪瑾介绍道,“我们突破传统社区学校的运行模式,成立了全区首家民办非企的学校,同时特别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学校的管理和课程设置。使社区学校能为社区各年龄段的居民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教育服务。”

  倪瑾表示,作为新型社区,新江湾城在“智能化”建设方面的探索也是比较早的。2011年,新江湾城就被市经信委确定为全市第一批智慧城区建设试点街道,推出了宝盒速递、集付通、智慧城管、智慧气象等一系列项目。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街道越来越多地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实现与居民全天候交流,倾听百姓的切身诉求。近年来,街道结合工作,开通了“平安新江湾”、“文化新江湾”两大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各类实用信息受到居民广泛关注;去年,打造了“观潮新江湾”APP平台,着眼“便民、惠民、利民”。

  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2014年,市委“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一号课题落地之后,街道的工作职能和治理理念发生深刻的转变,工作重心转移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与公共安全上。

  “目前新江湾城正处于城市建设开发期、人口及企业快速导入期、社会治理发育期‘三期叠加’的发展阶段。”倪瑾表示,“针对这个特点,街道怎样对社区治理结构、发展路径进行探索和实践,对新江湾城未来的发展是很关键的。”

  “街道从顶层设计上确定新江湾城将来会是一个‘共治之城’。”倪瑾表示,“因为创新社会治理,核心是要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重大转变,就必须要依靠社会力量,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全面地整合党政、企业、学校、部队、社区居民等各类资源去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据倪瑾介绍,目前,街道主要是完善和做实社区委员会中的专业委员会,设立符合新江湾城特质的社区法治、社区文化、社区发展和社区公益四个专委会,并在四个专委会下专设党建联盟、自治联盟、公益联盟,有效整合辖区各类组织,同时打通与街道各个科室之间的各类关系,让其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融合,真正实现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工作格局。

  另外,街道也计划加快各类载体的建设,“一体两翼”的街道党建服务中心将于今年年底建成运行。“一体”是位于社区中部“生活广场”内的党建中心,“两翼”是两个分中心,分别位于湾谷科技园和尚浦领世商务区。倪瑾说:“我们希望通过党建中心的平台,既发挥不忘初心教育宣传功能,又发挥继续前进的凝聚功能。既服务社区党员,又能在园区和商区服务更多的白领,让更多的白领充实到新江湾城社区建设和发展中来。”

  同时,街道也在按区委、区政府要求,加快社区睦邻中心建设。倪瑾表示,“新江湾城居委会有着硬件载体得天独厚的优势,街道将遵循一公里生活圈原则,计划将每个居委会逐步打造成百姓身边的‘会所’。目前,街道已建成政立二、时代花园、尚景园三个睦邻中心,江湾国际正在建设中。我们非常希望睦邻中心在服务的内容方面能够丰富多彩,切合百姓需求,所以坚持联动项目化,联动党建项目、自治项目和文化项目,使街道各科室的工作内容和资源能真正下沉到居委会,与居委会的工作形成有效对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特刊·直通百姓
   第04版:特刊
   第05版:评论
   第06版:民生·社会
   第07版:生活·资讯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宜居宜业宜创的新江湾城社区
杨浦时报特刊·直通百姓03宜居宜业宜创的新江湾城社区 2016-08-23 2 2016年08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