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金秋时节,辛勤的园丁在教师节收获着桃李满园的芳菲,仍不敢懈怠,又开始整装待发,开始新学期的播种和耕耘!看那金黄的枯叶如一页页发黄的书页,成为成长路上的座右铭,被秋风深情地翻阅着,被秋雨深深地细读着,如黄蝶翻飞成岁月深处的书签,永远定格在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日子!
遂翻开这本发黄古旧的《诗歌新韵》,便会深深怀念我的一位文学启蒙恩师:张大明老师。张老师当年一手创办了我校的文学社,退休后,仍割舍不下培养文学苗子的情结,继续发挥余热,担任着文学社的指导老师,并希望我这个文学社社长能把我校的文学传统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张老师常利用我们的课余时间,来指导我们,教我们怎样投稿,甚至讲到稿件的书写和格式等细节。张老师教过的一名学生当时已成为当地著名诗人,张老师请他来给我们讲课,给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文学的大门。我的一篇处女作也是张老师指导修改,帮我投稿发表的,当时对我是个不小的鼓励,从此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我常在放学后去张老师家,向他请教关于文学和写作方面的问题,他的谆谆教诲让我受益匪浅!那时青春年少的我却总爱为赋新词强说愁,常给文章蒙上一层忧郁灰暗的色彩,张老师鼓励我要积极乐观向上,应在文章中表现出青春的朝气和激情及希望,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人生观和文风。记得高中那年,张老师鼓励我去参加中学生古诗词大赛,让我鼓起勇气第一次学写古诗,他还特地送了本《诗歌新韵》给我,在张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进入了决赛,并荣获优秀奖,让我从此更加喜爱古诗词,给我以后的写作奠定了古典文学的基础。
一晃二十年过去了,直到现在张老师当年送给我的这个“韵本”都是我必不可少的工具,写诗时总会翻翻。这本小书由已斑驳的挂历纸包裹着它沧桑的驱体,包裹着一颗教书育人、传播文学火种的执着的赤子之心!翻开封面,张老师在第一页上用蓝色墨水写着:大明,1960.1于川大。可想而知,它曾多年陪伴张老师灯下漫笔、写诗作词,后又如文学奋斗路上的接力棒交到了我的手里,它在我心里也不仅是一本小小的、古老的书,而是一件珍贵的文物,一个传承文学的载体,蕴含着张老师对我的殷殷期望和浓浓的师生情,它是点燃我文学梦的火炬,如张老师那炯炯有神的目光,烛照着我在曲折坎坷的文学路上奔跑!
虽然张老师已离开我们多年了,但这本书会一直陪伴着我,每当翻开它,就翻开文学成长路上的往事,张老师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于眼前,我就会于发黄书页忆师恩,张老师和文学梦永远活在我心中!(作者系宝山区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