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东,梦想的摇篮

    ■徐春望 文

    以前,杨浦区共有4大重点中学:市东、建设(孝和)、杨浦、控江。市东无论初中高中,只招收200名左右的学生,全区最少。市东还拥有放映机,当时是上海所有中学中绝无仅有的,令全市青少年眼热不已。

    1963年夏全市统考,先考算术,再考作文“记夏天的一个晚上”。我在那年秋天跨进市东大门。从那一刻迄今,已经整整48年了。

    虽然时间老人不断冲洗,可当年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幕情景,依然清晰:一辆响着铃声的绿色自行车骑进弄堂,一身绿的邮递员把灰黄毛糙纸油印的录取通知书送到我手上时,周围邻居纷纷围上来,好奇地抢着看。随后,“4号里的春望考进市东啦!”这消息像阵风吹遍弄堂的家家户户。

    考进市东,霍山路小学只有我一个,芝阳里石库门也只有我一个,我成了平民家中的龙凤。那种兴奋、那种荣耀简直难以言表,那年我14岁。

    市东不大,但很精致,坐落在惠民路荆州路口,校门朝西南,校中央有一幢最高四层楼的朝南欧式建筑(俗称一号楼)俯视四周。南是篮球场、大礼堂、葡萄园与三号楼,错落有致。北是健身房、后操场,与杨浦区第二中心小学相邻。东有二号楼,与一号楼刚好为丁形,二楼天桥相连。西有一条大路直通校门。走进一号楼底层,教室高敞,有拱形钢窗,坡形翻盖旧课桌椅。

    篮球场集合后,男女同学按高矮顺序排两列,班主任带领,走进毛竹顶梁的简陋大礼堂,坐在宽大的木条凳上,参加开学典礼。

    中学生涯开始了。语文老师教我们写毛笔字,强调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数学老师讲解课内例题,拓展课外的,和我们探讨一题多解;英语老师不厌其烦地教我们英语单词牛津音的标准发音;我们动手实践,搞笑地拉开马德堡半球;在地图上寻找最北的呼玛与最南的曾母暗沙;在实验时晃动试管,观察奇妙的化学反应。我们到葡萄园采集标本、分辨对生与互生叶序、在显微镜下查看细胞核;在音乐室里高唱抗日歌曲;还学画和写美术字;在后操场踢足球、在200米的跑道上长跑。有时,到校办工厂学习生产技能;下乡下厂劳动;还春游秋游。

    在课间,我们切磋巧解几何难题;借书籍,交流阅读名著的体会,并涉猎诗词格律,去信北大向教授请教;每次测试完,找错纠错,相互“攀比”分数高低;晚上还参加学校的文学、美术、电工、物理等各种课外兴趣小组。课余,我们在教室里创办语文园地、每日一题、经典语录。作业做得好,还会被老师挂在墙上表扬、示范。

    校外,班主任老师经常家访,像慈母般关怀我们。市东的师生情融洽、同学情无瑕。恪守“独立思考,刻苦钻研,认真作业,一丝不苟”的市东校训,三年课程,我们用二年九个月提前学完。学校又用多余的时间,安排学习珠算、速算、电工以及各种生活实用技能。知识的积累和视野的开阔,为我们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了底气,在学校浓厚氛围的熏陶下,同学产生梦想,有的散射“阿基米德”的光环,有的贴近“播音员”的讲台,有的游走“文学家”的边缘、有的醉心“歌唱家”的称谓,有的微露“书法家”的端倪,有的初具“法官”的腔调,有的显出“工程师”的做派……1966年春,个个踌躇满志,憧憬美好未来。我呢,渴望深造,青睐“北清华南复旦”,和其他同学一样眺望天空。

    市东,是我们梦想的摇篮。(市东66届初中校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3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4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5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6版:时报周末·公益广告
   第07版:时报周末·影视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市东,梦想的摇篮
三年同窗,60年同学
图片
市东中学百年赋
感恩教师情 难忘教师恩
书法
百年市东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8市东,梦想的摇篮 2016-09-03 2 2016年09月0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