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毛信慧 文/摄
小区中心广场成为居民们的“会客厅”,邻里关系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变成友人,社区角色从事不关己的旁观者变成共同关心小区建设的主人翁。
这一切的改变,都要从一个花园的改造说起。
9月8日,四平路街道首届睦邻文化节暨鞍山四村(3)小区创建上海市低碳试点小区展示活动在鞍山四村第三居民小区的中心广场如火如荼地举行。活动以“美丽家园,低碳有爱”为主题,通过主题宣传图片展、交流发言、主题展演等内容,展现“社区自治”和“低碳环保”的有机融合。此次活动吸引了不少家庭祖孙三代一同前来。大人们在一旁交流饲弄花草的经验,观看自编自导的小品节目,孩子们则在花园里快乐地玩耍。
鞍山四村第三居民小区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典型的老式工人新村小区。上世纪九十年代成为旧住房成套综合改造的典范。该小区被纳入“十二五”节能减排示范社区,上海世博会多项成果在此利用,如喷雾降温系统、雨水收集绿化浇灌系统、太阳能利用系统、住宅外墙保温改造,以及环境监测平台建设等等。目前,小区在建筑节能改造、新能源利用、节能管理等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
今年,鞍山四村(3)小区被列入“十三五”上海市低碳试点社区。社区百草园项目就是低碳试点社区建设的一项新探索,通过专业社会力量、同济大学师生、居民区群众团队“芳龄花友会”和小区居民、志愿者的参与,共同推进小区自治,增强居民的低碳环保意识,营造睦邻友好的社区氛围。
篱笆是画的,肥料是做的
暑假里的一个早晨,10岁的陈佳妮小朋友拉着爸爸一起来到小区的中央广场。此时,广场上已经来了好多人,他们围在“百草园”的花坛前兜兜转转。大人小孩纷纷围过来,这个看一看,那个闻一闻。“你带的是绿萝吧?”“对啊,这个好养,家里分出来好多株了,和大家一起分享嘛!”“这盆花的情况不怎么好呀?”“可以救活的,夏天要多浇点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平日里家里的植物都被搬了出来。你喜欢我的,我看上你的,都开开心心换到了不同的植物。或者干脆在百草园里找块地,给植物安个新家,让更多的人可以欣赏到。
另一边,陈佳妮和她的小伙伴们也忙活开了。在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刘悦来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把落叶搜集起来,给植物作堆肥用。铁丝网加上亲手画的标识图,就成了一个堆肥桶。不仅解决了落叶问题,还为小狗排泄物找到了去处。经过一个夏天的经营,来百草园里“安家”的植物越来越多,干脆为它们标上名字吧,一个瓶盖加上一根铁丝,就是植物的铭牌了。
这个百草园,由鞍山四村第三小区的居民和刘悦来老师的团队共同设计打造。在专业力量的指引下,小区居民先后开展了十几次活动。从百草园的篱笆绘制到雨水收集,从利用厨余垃圾制作堆肥到植物“漂流”,从5个微信群的热烈讨论到现场热火朝天的植物栽植,近千人次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一个夏天下来,最初光秃秃的绿化带,在大家的集体智慧下,变成了野趣横生、充满创意的百草园。
种下百草园,种下孩子心中的花园
小区景观更新的过程中,设计师还注重发动居民一起参与和维护,有意识地培育社区内生动力和自治力量。花园里的一草一木,孩子们都格外上心。“这堆叶子下面藏着一只茄子,那边还有根黄瓜。”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说道。设计花园前,刘悦来把孩子们聚集起来,请他们画出自己心目中花园的样子。不少小朋友都画了瓜果蔬菜这些鲜艳又好吃的东西。于是,花园里便种下了蓝莓、茄子、黄瓜、辣椒等蔬果。
陈佳妮的爸爸陈华介绍,现在负责照顾百草园的“小小志愿者”队伍已经发展到了27人。每天一早,都会有小孩拖着家里的大人来给花园浇水。陈华不得不给大家排了一个值日表,让每家按着顺序轮流来。“可能是受到孩子的带动,大人们也开始关心小区环境了,现在小区乱扔垃圾、乱堆物的现象也比以前少了。”陈华说。
扮靓小区环境,拉近人与自然距离的同时,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经过一个暑假的相处,原本素不相识的孩子们,如今都成为了好朋友。夏日的夜晚,小区居民喜欢到百草园逛逛,看看自己亲手种下的辣椒、香草、薄荷长势如何了,交流一下饲弄花花草草的心得。定期在百草园举办的植物漂流站是居民们交流的好平台。大家从家里拿出自己的“作品”来展示,分享种植经验和成果。有的居民盆里长出了三株鸡冠花,就把一株送给同好者。有的居民要出去旅游了,就把心爱的植物送到其他居民家“漂流”一段时间。
“百草园的名字有双关含义。‘百’既是指园内植物种类众多,也是取‘百家’之义,百草园里的植物来自不同的社区人家,大家把植物种在这里不仅是对百草园的肯定,也是种下了一个时不时来看看的诺言,这是真正属于我们的百草园。”刘悦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