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杨浦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协作组年度推进会在东辽阳中学举行。会上,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协作组用9堂优质课程向现场观众和嘉宾作了展示,并对评选出的第四届“家园教师”进行表彰。
八年来,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协作组以让每个随迁子女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为责任担当,以共筑随迁子女一方喜爱的温暖家园为使命愿景,坚持推进“融入教育”。从“顺势选择”到“主动适应”,从单兵作战到抱团取暖,他们砥志研思,勠力同行。
开展教学研究与课程创新
在贵阳路与波阳路交汇的夹角处区域,放眼望去是一片破旧低矮的房屋和狭窄弄堂,东辽阳中学就“藏身”其中。相比校园外的棚户区,校园内却是另一番风景:规范的操场跑道,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开放式的图书借阅室与电脑室……“学校应该是最美的地方。当我走进东辽阳中学时,感受尤其深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胡兴宏说。
为了给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更好的教育,本区不仅在硬件上加以完善,而且从教学研究与课程创新着手打造具有杨浦特色的“融教育”。
一方面协作组围绕“促进农民工同住子女教育工作内涵发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研究新形势、新背景下随迁子女的融入问题。身为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协作组组长单位,东辽阳中学以“诊断把脉”为先导,全面深入课堂,分别从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学习动力三个方面来具体观察、深入了解学情和教情,明确学案设计理念,确立学案编写原则,探索学案设计体例,率先开展了以随迁子女为主要对象的“初中学案教学”实践研究。目前,该校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地理等学案教学研究成效明显,正在有序有力地推进中。
在充满差异和多样性的社会中,统一的课程模式不可能适应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和学生。因此,另一方面协作组在对区域学校融入教育大样本需求、调研基础上,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目前已初步构建起符合融入教育办学特性、彰显学校发展特色的“一校一品”融入教育课程群。开鲁新村第一小学的《阳光教育》,齐齐哈尔路第一小学分校的《自信伴我行》,工农新村小学的《责任意识教育》,以及十五中学的《航天教育》、杨浦初级中学的《STEM+》、东辽阳中学的《生存宝典》等“个性十足”又融合统一的课程,随之应运而生。
从“融入”到“融合”
据了解,许多随迁子女完成学业后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留下来,不少人成为各个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杨浦就业、生活。
“要让学生融入进来,必须培养好他们的核心素养,这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东辽阳中学校长吴鸿春说,融入教育研究与实践探索与核心素养的培育有着许多的正相关性,“今后我们要努力探索构建融入教育理论体系,深化实施协作组‘一校一品’特色课程,努力用生动的课程丰富随迁子女学生的学习生活,不断提升其融入城市的的综合素养。”
杨浦小学分校作为区域家庭教育研究基地,多年来牵头“牛牛”系列家庭教育指导亲子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完成了市级创新实验室——“家园”亲子活动中心的建设,设立“游戏、观影、阅读、展演”四大区域,精心设计并组织开展了10余次亲子体验活动,共计120余组家庭受益。《牛牛上学记》数字化课程资源上线并投入使用,共享开放性学习资源。同时学校在家教课程方面的经验与资源得到了有效辐射。目前总计有15所学校和80位基层教师参培,提升了教师家教指导能力和亲子课程研发能力。
“从‘温暖’到‘喜爱’,从‘融入’到‘融合’,融入教育,不再仅仅是一种爱的教育与政府关切,更是一种智慧的创生与发展内需。”东辽阳中学校长吴鸿春说,协作组必须在学生生涯教育问题上予以充分的认识,要做好顶层设计,让随迁子女们“融得精彩,回得成功”。
他表示,作为小学成员校,要注重体验式生涯教育指导,让学生学会对兴趣、专长、特点、能力的“自我认识”;作为初中成员校,要进行“教育与职业关系的探索”,研究教育与职业的关系,了解职业信息的获得和使用、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工作与社会的关系等;还要学习职业决策和进行“职业规划”;作为中职校,要主动对接社会需求,充分利用公司、企业等社会资源,加强学生职业体验,努力形成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让他们“留得精彩回得成功”
说到今年的奋斗方向,吴鸿春表示,融入教育,极大丰富了义务教育新的内涵,也赋予“公平公正”新的注脚。接下来,要不断加强中小学学科教研联合体建设,资源共享,智慧分享;举行“家园人物”评选,促典型,树新风,努力塑造具有包容心态、合作意识、奋进精神和助推学子真正融入、全面发展为荣的新型教师文化,不断提升教师适性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一如既往的砥志研思,戮力同行,为杨浦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共谋融入教育的办学道路,不断缔造出区域‘融教育的温度’”。
“课题研究协作组,抱团取暖,勠力同行,做适合随迁学子的教育,这既是协作组团队最朴实真切的共同愿景,也是不忘初心的执着坚守。”区教育局副局长朱萍希望协作组能精心谋划好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在融入教育探索过程中不断寻找新的生长点,形成新的研究成果,惠及更多的随迁学子。
胡兴宏从协作组成员校的可喜转变,融入教育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及协作组深化研究三方面表达了内心的感动。他希望协作组充分发挥学科教研联合体作用,全方位构建适合贴切的融入教育课程,努力筑好随迁子女的温暖家园,并在教育上着力探索,真正做到让他们“留得精彩,回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