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这本书的第一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现任澳大利亚人文学院院士、荷兰皇家科学和人文学会会员,是大历史概念的首倡者。全书以大历史的8道门槛为主线,分别是宇宙,恒星,新化学元素,太阳、太阳系与地球的出现,生命的出现,人亚科原人、人类与旧石器时代,农业、农耕文明、城市与国家的出现,迈向现代革命。很显然,这条主线搭建起的是有关整个已知时间的历史,依托于科学研究与实证依据,因此赋予了大历史以相当的普适性。
《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第一章,介绍大历史的前3道门槛。宇宙大爆炸理论是在20世纪才得以正式确立的,在此之前,全球各地不同文明对历史、时间起源的记述曾长期停留于诗性神话阶段。从科学而非诗性神话角度来阐述空间、时间、物质、能量及生命的起源,有助于从根本上确立大众的科学思维,减少不同版本历史起源论带来的社会不包容。
早期地球形成于太阳爆炸的残留物,地球在长达数十亿年的演化历史中,令人惊奇地形成了孕育生命的环境,生命通过自然选择进行变化。生命演化过程中,以及人类文明出现后的发展历程,都出现了相同要素在特定环境下朝着特定结果演化的现象,这充分证明了演化的科学性和必然性。研究生命的历史,特别是研究那些形态和结构十分简陋的早期生物,对于更为深刻的理解影响地球和人类生存前景的定律,具有重要意义。书中将早期生命演化分为8个阶段,分别是大约38亿年前的原核生物,约34亿年前到25亿年前的光合作用,一直到约4.75亿年前,海生生物登陆,以及约2.45亿年前的恐龙与哺乳动物的出现。生命的演化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剧烈的物种灭绝事件,比如恐龙的灭绝,但每一次灭绝之后,残留的生命体又会进化出更为复杂的生命形式。
人亚科原人是今天的人类与黑猩猩的共同祖先那里进化而来的。书作者引述了20世纪至今各国生物学家对于黑猩猩等种群生活习性研究的诸多经典结论,阐释了人类物种诞生及各项重要能力的获得。智人会制造工具,懂得团队合作,还探索出符号语言,最重要的是,捱过了自然的剧烈考验,走出原先的栖息地,尝试采集,这宣告了农业的出现。
农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革命,其重要性要超过之后的印刷术革命、工业革命和20世纪的计算机革命。农业从根本上改变了早期人类的生存状态,造成了人类对自然的有意识改造,让大量的野生物种变成易于被人类管理的驯化物种。当然,书作者也提醒指出,农业文明出现之后的13000年来,全球气候普遍走向稳定并趋向变暖的过程,这让成熟农业可以不断被复制、扩大,成为供养人类文明试错探索的重要物质基础。
可以被称为人类文明史的历史开启以来,人类就在不断适应因文明规模不断增长所带来的社会复杂性,包括散落的部落和村子扩大为城市带来的治理问题,以及相应的权力与等级制度,性别关系的分化,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国家与战争问题。按照书作者的概括,农耕文明时代的历史,出现了农耕文明及其行政机构的扩张、欧亚-非洲大陆重要交换网络的建立等重大趋势。交换网络包括贸易、战争、文化交流等多方面的交换交流体系,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不断刷新欧亚-非洲大陆的交换网络建立的时间记录(以古代中国与国外文明的交换网络为例,从过去普遍认同的汉代建立丝绸之路的起限,已前移到商周时期的小规模、低频率贸易与文化交换交流活动)。
工业革命以及之前的大航海时代,都可以被理解为现代革命的起点。现代革命释放的增长动能,人类文明活动对于自然的影响,都是这之前的人类文明历程所无法比拟的。书作者解释认为,被扩展的交换网络、通讯和运输效率的改善、现代资本主义所释放的创新动机。是现代革命的重要动能。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伴随文明进程中的战争、扩张,改变了世界面貌,滋生出更多的人口、消费,并进一步激活了创新动能(创新变得更加系统化,产出更高,频率更快),也让资源和环境问题真正意义上变得重要起来。大历史进展到这一阶段,未来迈向何处,必然只能从人类活动、现代化对于生物圈、地球环境的可持续性影响中得出答案。(来源:新华读书)